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精選12篇)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1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應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加強活動課教案的設計力度,注重學生的參與,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自制的譜曲的詩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詩的課件。
2、學生準備:朗讀古詩,平時積累一些李白的詩歌。
教學重點:
情感朗讀,感悟詩境。
教學難點:
感悟詩境。
課前談話:
師:聽說你們很聰明,那我考考你們。(板書:山),什么字?你能說帶有山或與山有關的成語嗎?喜歡游山玩水嗎?都游過哪些山?還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題
老師帶你們去游天門山,怎么樣?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板書:望天門山。
二、讀通詩文,初悟詩意
1、剛才讓老師領略了你們扎實的語文基本功,現在再去過難關,有信心嗎?底氣不足呀。
會讀這首詩嗎?自己大聲讀讀。
你們剛才的表現也激起了老師的表現欲,我也要讀一讀。(師范讀,生鼓掌。)能說說你為什么給我掌聲嗎?
現在你們是否也想讀?你覺得我哪里讀得不錯,欣賞我的,你可以學習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你就讀出你自己的感覺。
男生來讀讀。女生來讀讀。全班一起讀。
2、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首詩,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就是一幅畫,那畫里都畫了些什么呢?再去讀讀、找找、劃劃。
反饋: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還知道你們班畫畫水平很不錯的,來展示一下吧,把這首詩畫出來。想要把這首詩畫好,該做些什么準備?(讀詩、讀懂詩的意思)
生自由作畫。
誰來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說說自己畫中的得意之處。根據生的回答追問你為什么這樣畫?有何依據?
三、想象,領悟詩意
1、師也畫一畫,板畫天門山。這是——?天門天門,顧名思義就是天上的門,可見——?能用“天門山真什么”來說說嗎?(高、俊秀、險……)
是呀,難怪詩人寫到天門山猶如被江水沖擊而隔斷似的,這么雄偉這么有氣勢,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師板畫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師畫的是什么?(水)怎樣的水?(碧水)碧水還可以說什么水?(清清的水、綠綠的水、干凈的水……)這樣的水流到天門山的時候,由于山勢的阻擋,產生回旋,轉向北流了(師結合板書加上手勢來說)。
現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現出什么畫面?你仿佛聽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擊巖石,發出嘩嘩、很響的、震耳欲聾的聲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麗神奇!
其實我畫的水是一條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長江)在古代,長江在天門山之前的中游流經戰國時期的楚國地域,被稱為楚江,天門山之后的下游流經吳國地域,被成為吳江。
我畫的其實就是詩里的哪幾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師神情并茂讀這兩句詩。你也想讀讀嗎?我們比賽讀,你們不先練練嗎?指名幾位生讀,評讀,評出優勝者。
3、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山的磅礴,詩里還有寫山的嗎?(兩岸青山相對出)這又是怎樣的山呢?(請兩位生來表演,為了顯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間靠攏點,演示山向中間突出的樣子)師板畫兩岸的青山,同時板畫孤帆和太陽。
4、看看老師又畫了什么?怎樣的小船?怎么行駛的?從孤帆你還能聯想到什么?(作者在這船上欣賞風景,被美景陶醉了,寫下這流傳千古的佳作。)
剛才我畫的是哪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一片孤帆日邊來。)師做手勢范讀,生練讀,男女生比賽讀,齊讀。
四、誦吟古詩,拓展積累。
1、這么美的詩,能積累下來嗎?可以做做動作背。生自由背誦,指名背,齊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們這樣讀詩、背詩,他們是吟詩,吟唱詩歌,也就是把詩歌唱出來。今天我們也來學一學古人,唱一唱詩。課件出示:譜上曲的詩句。
師唱,生跟唱,師生齊做動作唱。
3、知道這么精彩的詩是誰寫的嗎?對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國唐朝著名的詩人,背后人譽為“詩仙”,現存詩歌將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寫山水的,你還知道李白哪些寫山水的詩?
老師也找了幾首,給同學們欣賞。課件出示:《獨坐敬亭山》、《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天門山》。
五、結語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的反思
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著你們去欣賞,去誦讀。
為了讓學生體會天門山的雄偉和楚江的洶涌,在孩子們充分的讀熟古詩之后,我抓住,“中斷、回”這兩個詞語引導學生想象,為什么雄偉的天門山中斷了?為什么了洶涌的楚江東西向東留到這卻要改變方向?接著指導學生朗讀,讀中進一步體會山河的壯美。緊接著,我抓住兩岸青山相對出引導學生理解,當雄偉的天門山出現在我們的視線里時,兩岸的青山不見蹤影,因為被天門山擋住了,當船往下行駛,天門山慢慢的往后移,這時,被遮擋住的青山相對而出,又是另一番美景,這個環節我設計了一個想象說話,當如此美景展示在李白眼前,身為浪漫主義詩人的他會說些什么呢?課堂陷入一片沉默,幾十秒鐘過后,有一位同時小聲地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俊美的山!(當聽到這個答案時,我失落的心情慢慢好轉,有人可以說出,只是他不敢說。想象說話在我們班上一直不怎么擅長,這可能和平時訓練較少有關,今后要多加練習。)于是,我抓住這個答案讓學生體會李白當時激動的心情,學生帶著激動、高興的感情讀詩句。最后,我通過“日邊”一詞讓學生理解,太陽已經下山,金色的陽光照在水面上,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學生溫暖的讀一讀最后一句。
整堂課下來,除了想象說話那一個環節,其他都比較順利,我沒有逐字逐句的去解釋詩意,而是抓關鍵詞讓同學們跟隨禮拜欣賞美景,體會李白賞景的心情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古詩教學完后,我拋出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將此詩寫下呢?江馨怡說,因為他自豪?為什么自豪?因為他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別人沒有看到。我抓住這一答案引導學生:他自豪是不僅僅是因為他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美景,而是他為我們祖國擁有這樣的大好山河感到自豪,雖然我們不能親自到天門山去游玩,但李白希望我們通過他的詩,感受天門山的雄偉,楚江的洶涌!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2
《月亮上的足跡》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結合信息技術,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2.訓練學生快速閱讀、并能準確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的能力。
德育目標
1.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學習敢于探索的精神,體會作者蘊涵在字里行間的喜悅之情。
2.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對登月技術的理解;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教學內容: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美。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播放嫦娥奔月視頻,表明古人對神秘月球的無限向往。展示圖片重溫登月時刻,開始神秘的登月之旅!
二、新授課。
1、搶答熱身篇:?跳讀課文,獲取重要信息。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自主學習篇:?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了解登月的事件進展。同時明確為什么作者將時間精確到秒。展示并播放登月軌跡圖,了解登月的科學知識。?登月過程的四個階段。展示圖片。?宇航員登月后做的幾件事?播放登月視頻。
3、重點研讀篇:人類登月的意義。
4、美點尋蹤篇:選文本中的兩三美句,結合恰當的圖片進行賞析,進而從中了解本文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特點。
例:“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行駛”?
“‘土星5號’火箭像巨人一樣昂首挺立著?”
5、拓展延伸篇:通過圖片、動畫展示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情況,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三、課外探討篇:創設情境,布置作業——你對月球知多少?
四、結語。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3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7、這個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誰?文章是怎樣刻畫主要人物的?(4分)
8、從故事主人的言談中可知,做人要。(3分)
9、釋詞:(4分)
日中:舍去:
無禮:引之:
10、當友人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時,元方是如何對答反駁的?(4分)
11、友人"下車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分)
12、"元方入門不顧"以表示。(3分)
13、元方入門后,友人會怎樣?(4分)
答案:
1、劉義慶
2、⑴俄而:不久,一會兒⑵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⑶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⑸不:通"否"⑹委:丟下,舍棄
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鹽"一喻僅有物象而無意蘊,所以說不好。
4、"君"是有禮貌地稱呼對方,猶今之"您"。"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5、略
6、略
7、元方,語言和行為
8、守信用、講禮貌。
9、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沒有禮貌;拉元方
10、"君與家君期日中,……則是無禮。"
11、意識到自己錯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2、對友人不守信,說話不禮貌的行為表示抗議和蔑視。
13、略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2、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并說出其作用。
3、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要點點撥
《綠色蟈蟈》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文章把綠色蟈蟈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介紹,介紹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
學習過程
一、預習檢測
1、給加點的字注音,根據注音寫出漢字。
。1)篝火( )(2)wú桐( )(3)shu獵( )
。4)喧囂( )(5)yīn啞( )(6)靜謐( )
。7)cuàn奪( )(8)螽斯( )(9)吮吸( )
2、根據下面的意思寫出文中的詞語。
。1)指動物中弱者被強者吃掉。( )
。2)看起來或聽起來不很清楚;感覺不很明顯。( )
(3)一點兒也不拖拉,干脆果斷。( )
。4)形容非常地慌張,以致一點辦法都沒有。( )
3、本文中運用了很多擬人的修辭手法,請找出兩句并分析一下它們的作用。
。1)句子:
作用:
(2)句子:
作用:
二、整體感知
4、快速閱讀課文,畫出文中描寫蟈蟈外表特征的句子。
5、文中除了介紹蟈蟈的外表特征外,還寫了哪方面的內容?
三、品讀賞析
6、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么?
7、你最喜歡哪些詞語或句子?為什么?
四、拓展延伸
8、請同學們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或語言生動,或運用擬人……等)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五、學習小結
9、通過學習本文,你學習到了哪些寫作方法?有什么感想?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自制的譜曲的詩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詩的課件。
2、學生準備:朗讀古詩,平時積累一些李白的詩歌。
教學重點:
情感朗讀,感悟詩境。
教學難點:
感悟詩境。
課前談話:
師:聽說你們很聰明,那我考考你們。(板書:山),什么字?你能說帶有山或與山有關的成語嗎?喜歡游山玩水嗎?都游過哪些山?還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題
老師帶你們去游天門山,怎么樣?今天我們學一首古詩,板書:望天門山。
二、讀通詩文,初悟詩意
1、剛才讓老師領略了你們扎實的語文基本功,現在再去過難關,有信心嗎?底氣不足呀。
會讀這首詩嗎?自己大聲讀讀。
你們剛才的表現也激起了老師的表現欲,我也要讀一讀。(師范讀,生鼓掌。)能說說你為什么給我掌聲嗎?
現在你們是否也想讀?你覺得我哪里讀得不錯,欣賞我的,你可以學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你就讀出你自己的感覺。
男生來讀讀。女生來讀讀。全班一起讀。
2、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首詩,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就是一幅畫,那畫里都畫了些什么呢?再去讀讀、找找、劃劃。
反饋: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還知道你們班畫畫水平很不錯的,來展示一下吧,把這首詩畫出來。想要把這首詩畫好,該做些什么準備?(讀詩、讀懂詩的意思)
生自由作畫。
誰來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說說自己畫中的得意之處。根據生的回答追問你為什么這樣畫?有何依據?
三、想象,領悟詩意
1、師也畫一畫,板畫天門山。這是——?天門天門,顧名思義就是天上的門,可見——?能用“天門山真什么”來說說嗎?(高、俊秀、險……)
是呀,難怪詩人寫到天門山猶如被江水沖擊而隔斷似的,這么雄偉這么有氣勢,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師板畫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師畫的是什么?(水)怎樣的水?(碧水)碧水還可以說什么水?(清清的水、綠綠的水、干凈的水……)這樣的水流到天門山的時候,由于山勢的阻擋,產生回旋,轉向北流了(師結合板書加上手勢來說)。
現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現出什么畫面?你仿佛聽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擊巖石,發出嘩嘩、很響的、震耳欲聾的聲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麗神奇!
其實我畫的水是一條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長江)在古代,長江在天門山之前的中游流經戰國時期的楚國地域,被稱為楚江,天門山之后的下游流經吳國地域,被成為吳江。
我畫的其實就是詩里的哪幾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師神情并茂讀這兩句詩。你也想讀讀嗎?我們比賽讀,你們不先練練嗎?指名幾位生讀,評讀,評出優勝者。
3、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山的磅礴,詩里還有寫山的嗎?(兩岸青山相對出)這又是怎樣的山呢?(請兩位生來表演,為了顯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間靠攏點,演示山向中間突出的樣子)師板畫兩岸的青山,同時板畫孤帆和太陽。
4、看看老師又畫了什么?怎樣的小船?怎么行駛的?從孤帆你還能聯想到什么?(作者在這船上欣賞風景,被美景陶醉了,寫下這流傳千古的佳作。)
剛才我畫的是哪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一片孤帆日邊來。)師做手勢范讀,生練讀,男女生比賽讀,齊讀。
四、誦吟古詩,拓展積累。
1、這么美的詩,能積累下來嗎?可以做做動作背。生自由背誦,指名背,齊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們這樣讀詩、背詩,他們是吟詩,吟唱詩歌,也就是把詩歌唱出來。今天我們也來學一學古人,唱一唱詩。課件出示:譜上曲的詩句。
師唱,生跟唱,師生齊做動作唱。
3、知道這么精彩的詩是誰寫的嗎?對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國唐朝著名的詩人,背后人譽為“詩仙”,現存詩歌將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寫山水的,你還知道李白哪些寫山水的詩?
老師也找了幾首,給同學們欣賞。課件出示:《獨坐敬亭山》、《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天門山》。
五、結語
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著你們去欣賞,去誦讀。
為了讓學生體會天門山的雄偉和楚江的洶涌,在孩子們充分的讀熟古詩之后,我抓住,“中斷、回”這兩個詞語引導學生想象,為什么雄偉的天門山中斷了?為什么了洶涌的楚江東西向東留到這卻要改變方向?接著指導學生朗讀,讀中進一步體會山河的壯美。緊接著,我抓住兩岸青山相對出引導學生理解,當雄偉的天門山出現在我們的視線里時,兩岸的青山不見蹤影,因為被天門山擋住了,當船往下行駛,天門山慢慢的往后移,這時,被遮擋住的青山相對而出,又是另一番美景,這個環節我設計了一個想象說話,當如此美景展示在李白眼前,身為浪漫主義詩人的他會說些什么呢?課堂陷入一片沉默,幾十秒鐘過后,有一位同時小聲地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俊美的山!(當聽到這個答案時,我失落的心情慢慢好轉,有人可以說出,只是他不敢說。想象說話在我們班上一直不怎么擅長,這可能和平時訓練較少有關,今后要多加練)于是,我抓住這個答案讓學生體會李白當時激動的心情,學生帶著激動、高興的感情讀詩句。最后,我通過“日邊”一詞讓學生理解,太陽已經下山,金色的陽光照在水面上,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學生溫暖的讀一讀最后一句。
整堂課下來,除了想象說話那一個環節,其他都比較順利,我沒有逐字逐句的去解釋詩意,而是抓關鍵詞讓同學們跟隨禮拜欣賞美景,體會李白賞景的心情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古詩教學完后,我拋出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將此詩寫下呢?江馨怡說,因為他自豪?為什么自豪?因為他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別人沒有看到。我抓住這一答案引導學生:他自豪是不僅僅是因為他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美景,而是他為我們祖國擁有這樣的大好山河感到自豪,雖然我們不能親自到天門山去游玩,但李白希望我們通過他的詩,感受天門山的雄偉,楚江的洶涌!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童話的思想內涵,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話在語言運用、形象刻畫、情節安排等方面的特點。
3.嘗試學習創作富有生活哲理和思想內涵的童話故事。
4.掌握續寫的寫作要領,學會續寫作文。
重點
1.深入理解童話的思想內涵,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話在語言運用、形象刻畫、情節安排等方面的特點。
難點
1.學習運用豐富的想像、夸張和擬人的手法。
2.理解童話是幻想和現實巧妙結合的兒童文學樣式。
3.童話中形象的塑造。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僮x準音,查詞典,為本文應積累的詞語正音、釋義。
、谧x順文,并圈出最感興趣的內容。
、圩x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讀對駱駝描寫的部分。
二、正音聽讀
1.攜手嫉妒對峙
踽踽獨行溫馨淙淙
潺潺花團錦簇
2.老師范讀1-3段,要求同學聽難讀音,體會感情(動物們急于去尋寶的迫切心情),領悟意趣(童話作品中夸張式語言的表達效果)。
〖范讀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對同學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同學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學會邊誦讀邊感受品味的欣賞方法。
三、朗讀設疑
1.請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吐字清晰準確、朗讀聲情并茂。
2.設疑激趣:課文題目是《駱駝尋寶記》,但文章除了寫“駱駝”還寫了其他許多動物,清邊讀課文,邊將這些動物圈點出來,并思考:為什么要寫這么多的動物?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四、討論交流
1.除了駱駝外,還有哪些動物加入了尋寶行列?它們都尋到寶了嗎?
。鞔_:有大象。金絲猴、烏鴉、老公雞和老母雞、牛、馬。羊、大白鵝、鴨子、獅子、老虎、金錢豹、大灰狼、獨角犀、河馬。麻雀、斑鳩、小毛驢等30多種動物都“火燒火燎”地加入了尋寶的行列。最終眾多動物又毫無例外地退出了尋寶的隊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來寫眾多動物在尋寶途中的表現,作用是什么?
。鞔_:都是為下文突出刻畫駱駝作鋪墊,從反面襯托駱駝。)
3.構思特點
引導:在構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對前后的內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寫了30余種動物,多而不亂,雜而有序,各具特色,詳略有別。先分別寫30多種動物如何上路又無功而返,再集中筆墨,詳寫駱駝如何戰勝重重困難獲得成功。在寫駱駝時還穿插了鸚鵡和燕子,來和駱駝作比較,以突出駱駝的形象。
基于上述構思,課文可切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寫各種動物紛紛踏上尋寶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廢的經過。
第二部分(11——19段),寫駱駝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尋到了寶貝。
4.默讀,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亂、雜而有序”的寫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寫。
五、質疑活動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組織好學生的討論活動。
第二課時
一、精讀品析
1.瀏覽課文
瀏覽要求與策略:
、贋g覽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畫出描寫駱駝的句子。
、谒伎迹厚橊勈且栽鯓拥男蜗蟪鰣龅模吭趯毜穆飞像橊劦谋憩F如何?
2.討論交流
①初登場時駱駝的形象
明確:描寫特點一瘸一拐高大
身姿雄偉
不大喊大叫謙虛
只默默地走踏實
“一瘸一拐”的形象并非完美,但這樣寫其實更能突出駱駝的高大,這說明駱駝是帶傷上陣的。作者告訴我們,它去年冬天“為了送一位旅客”,“凍壞了一條腿”,這無疑增加了駱駝尋寶的困難。這里還用了側面描寫的方法:在鸚鵡的眼里,駱駝是“又傻又瘸的家伙”,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尋寶”。駱駝正是憑著這股執著的“傻勁”,瘸著腿,忍著痛,不顧路途遙遠,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谠趯毜穆飞像橊劦谋憩F如何?明確:作者著重寫了駱駝通過“夾扁谷”時的艱辛:
【這里可品析的點頗多,可通過小組討論并交流補充的形式完成!
二、研讀比較
1.為什么駱駝能克服種種艱難險阻呢?請學生齊聲誦讀第11段“這是一頭身姿雄偉的駱駝!皇悄刈咧!
明確:三個比喻不僅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駱駝“忍饑耐渴”、負重致遠的特點,也寫出了他能克服重重困難的原因,字里行間充滿著對駱駝的贊頌之情。
2.其他動物在尋寶的.路上表現如何?為什么有這些表現?
明確:①“火燒火燎”地去尋寶,一路吵吵鬧鬧、一片混亂的樣子。
②遇到困難,如黑熊。
、凵院枚返慕疱X豹和大灰狼。
。▌游锏倪@些表現源于他們尋寶的動機,可以說它們是各懷私心走上尋寶之路的。這些描寫都從反面有力地襯托了駱駝的形象。)
三、朗讀體悟
朗讀第14段,想象這段景物描寫的畫面,體悟歷經磨難而今“柳暗花明”的勝利者的心情。
四、領悟深意
◎思考:駱駝有沒有找到寶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寶貝?
明確:在駱駝眼里這些才是真正的寶貝,因為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變成綠洲。駱駝尋寶的動機比其他動物崇高許多,作者這樣寫立意十分明顯,即通過駱駝的舉動來告訴讀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寶貝。
五、提高升華
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的思想實際,討論:怎樣對待財富?如何
獲取財富?(允許同學暢所欲言,鼓勵同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傳統觀念和合作“雙贏”的現代觀念,都是對待財富的正確態度。)
六、總結活動
1.活動方式
教師提出課堂總結的方向,放手讓學生學會總結。
、僦黝}方面:通過駱駝尋寶的故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诩记煞矫妫涸趯懽魃嫌心男┓椒ㄖ档脤W習?
2.規范結論
主題:描寫了一個信念堅定、意志頑強的駱駝的形象,頌揚了堅忍不拔。無私奉獻的精神。
突出的寫作技巧:襯托手法。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并積累雅致的二字詞語,生動的四字詞語。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能力,提取整合的能力。
2、研讀精彩語段,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品味賞析本文優美生動的描寫。
3、學習本文的寫法,培養學生將感受到的美轉化為語言文字的能力即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引導學生開闊視野,感受印度文化的博大精深。
2、學生感受中國舞蹈藝術的獨特魅力,提高藝術欣賞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運用各種手法描寫視覺形象的寫作手法,進行仿寫片斷練習。
教學難點:研讀精彩語段,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品味賞析本文優美生動的描寫。
三、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誦讀賞析法、合作探究法
一、自學奠基
1、初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作者作品簡介。
3、課下注釋及課后字詞預習展示。
二、交流展示
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8
活動目的:
一、熱愛自然,體驗自然,陶冶情操。
二、體悟自然的生命與靈性,認識探究自然,欣 賞自然中的詩情畫意。
觀察,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能通過聯想和想象加深對自然的理解,實現人與自然的溝通。
會在觀察過程中與別人交流,把觀察到的景物和內心感受說給別人聽,說話內容具體,語言較生動,有一定的感染力。
活動準備:
結合第三單元教學讓學生搜集有關四季的詞語、詩句、歌曲、文章,并搜集或繪制四季圖景,寫景物觀察日記。
活動過程:
導入新課。
活動導語(由兩名主持人朗誦)
A:日月經天,江河行地。
B:春風、夏雨、秋霜、冬雪……
AB: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A:陶冶了人們的心靈。
B:向我們展示了色彩斑斕的美。
AB:下面讓我們走進自然,發現美、感悟美。
欣賞美景:
(一)1、教師出示四季風景畫,讓學生抓住特征分清四季。
2、板書:春、夏、秋、冬(間隔大而均勻以便于下面環節學生張貼圖片)
(二)過渡語:
A:春、夏、秋、冬各具神韻。
B:自然景色中蘊涵著無盡的詩情畫意。
AB:下面請同學們展示自己繪制或收集的四季圖景。
(三)學生展示自己繪制或收集的四季圖片,按節特征分別粘貼在春、夏、秋、冬下面。
三、感悟美景:
。ㄒ唬┻^渡語:
A:同學們搜集的圖片,繪制的圖畫五彩繽紛,美不勝收。
B:許多同學躍躍欲試想談談自己的感受。
AB:下面請同學們暢談自己對四季的感 受。
。ǘ┙處熤笇В
請同學們以這樣的句式談:我喜歡( )季節或( )圖畫,因為它描 繪了( )季節( )的景色,突出了( )的特點,讓人感受到了( )的美。
。ㄈ┙涣鞲形、暢所欲言:
1、小組交流。(每四人一個小組,交流三分鐘。)
2、根據學生的觀點分春、夏、秋、冬四個小組,每組推選代表在全班交流。
3、學生自由登臺交流。(充分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
注意問題:
交流時要鼓勵學生表明自己的觀點,談出自己的感受并可以與意見分歧的同學進行爭論。對展示自己語言精彩的可以掌聲鼓勵。
四、四季詞匯庫:
。ㄒ唬┻^渡語:
A: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同學們搜集了許多有關四季的語言資料。
AB:下面請同學們展示自己搜集的語言資料,將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詩句、歌曲、文章名稱,粘貼在相應的季節下并讀出來。
。ǘ⿲W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資料,充實四季詞匯庫。
1、學生上臺粘貼自己搜集的詞語、句子、詩句、歌曲、文章名稱。(提前用彩筆或毛筆寫在紙上,字跡要工整,字要大一些,讓同學們看清楚。)
2、請學生朗讀自己搜集的詞匯。(要求:發音準確、聲音洪亮,朗讀好的 可以掌聲鼓勵。)
五、課堂練習:
充實自己的四季詞匯庫,整理在積累本上。
課堂小結:
春季溫馨,充滿生機;夏季火熱,包含熱情;秋季成熟,展示豐收;冬季深沉,體現博大。春蘭、秋菊、夏荷、臘梅,各具風韻。不同的人對四季會有不同的感受,無論你喜歡哪個季節都無可厚非,因為這是你獨特的感受,他人不能代替。課后請同學們用自己的生花妙筆,盡情描繪四季的風采,展現自己對四季獨特的審美感悟。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順暢翻譯全文,并能用現代漢語復述故事。
2、領悟故事情節所包含的積極意義:誠信是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
3、引導學生學習評價人物。
教學過程:
第一則《期行》)
一、自主學習:
1、學生朗讀課文,正音,辨形。譯重點詞、句。
期:(古義)約定、(今義)星期。不:現寫作“否”,表示不。
引:拉。過:超過。顧:回頭看。委:丟下、拋棄。
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組結合課文注譯進行翻譯,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組質疑。
三、質疑討論
〈1〉友人末到,陳大丘就獨自走了。你是陳大丘,你會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現了陳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這個“時年七歲”的孩子?
〈4〉“友人漸,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你認為元方這樣做是否失禮,為什么?
〈5〉假如第二天陳大丘與友人見面,請設想一下,他們倆各自能說些什么?
第二則《乘船》)
一、自主學習:學生朗讀課文,正音,辨形。
俱:一起。幸:(古義:幸而、恰巧)、(今義:幸福)。尚:還。
輒:當即。可:肯、同意。舍:拋棄。守:難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當于“嗎”,表疑問。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為此耳:先前之所以猶豫不決,正是因為考慮到這種情況罷了。
二、合作交流:四人小組結合課文注釋進行翻譯,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組質疑。
三、質疑討論
1、華歆與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樣評價他們的優劣?
3、比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4、比較《期行》《乘船》的寫作特點:
。ā镀谛小沸形暮啙,故事情節緊湊,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尋味。)
。ā冻舜沸形暮啙崳适虑楣澩暾,通過對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總結:
通過本文兩個小故事的學習,我們主要學到了什么?
布置作業。
圍繞對課文中所闡明的主旨——“誠信”,聯系社會現實,結合生活實際以“誠信”為題材寫一段話。
課堂檢測:
《世說新語》兩則
第一部分:基礎知識
1、《世說新語》是由組織編寫的。(2分)
2、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6分)
、哦矶E(俄而:)
、迫鳆}空中差可擬(差可擬:)
⑶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忍鹕崛ィㄉ崛ィ海
、勺鹁诓唬ú唬海
、逝c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詠雪》中兩個比喻哪個更好?(4分)
4、《陳太丘與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4分)
5、"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么?你還能說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嗎?(4分)
6、《陳太丘與友期》中,"友人慚,下車引之",而"元方入門不顧",怎樣理解元方的行為?(4分)
第二部分:閱讀分析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讀出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情感味
2、品出人物描寫所展現的人情美
3、悟出字里行間所表達的作者情
教學重點: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情感味和品出人物描寫所展現的人情美
教學難點:悟出字里行間所表達的作者情感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渲染:
課前播放紹興社戲的投影片,循環播放,配上一段江南社戲的樂曲,教師簡要解說(設計目的:引領學生感受江南社戲的內容,為下面的文化之旅做好鋪墊)
導入語:
同學們,今天我將和你們共同進行一次文化之旅,作為本次行程的導游,我將竭誠為大家服務,請看:這是一座戲臺,在江南這種建筑司空見慣,但惟有這座戲臺與眾不同,它因中國一代文豪魯迅的一部作品《社戲》而聞名這座戲臺上到底上演了一出怎樣的社戲呢?魯迅又生發了怎樣的感時情懷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歷久彌漫著書香的小說《社戲》環節一:讀與感
1、你能用簡練的語言概括《社戲》的主要內容嗎?
(此環節設計目的是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學生對課文的了解,以便安排下一環節讀文章的時間,并鼓勵學生學會預習)
2、文章描寫了一件看社戲的故事,你覺得那出社戲好看嗎?
請同學們跳讀課文,找出能證明這出戲不好看的句子或詞語
既然這出戲如此不好看,文章的結尾是怎樣寫的?
(設計目的:從“不好”與“好”的反差,抓住一個問題切入點——即文章的結尾,從而突破全篇的解讀)
環節二:賞與評(完成目標二“品出美”)
小說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請為他們起一個綽號,并從文中找出相應的依據
示之以法:可從人物的相貌、性格、身份、職業等方面思考
。ㄔO計目的:引領學生進行人物性格的分析,賞析人物性格的純樸和善良之美,換一種學習方式,學習《水滸傳》起綽號的方式煥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習動力,培養語文學習的能力,并讓六大小組之間采用評比的方式,評比三個智多星最后歸結到小說塑造鮮活人物的方法——各種描寫手法的運用)
環節三:品與析(完成目標一“讀出味”)
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寫的段落,讀出景物之美,景中之美
。ㄔO計目的:引領學生用朗讀的方式體會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情感,并學會用“輕、重、快、慢”的'方式朗讀)
環節四:辨與思(完成目標三“悟出情”)
你認為還原后的小說《社戲》一文除了表達對故鄉純樸民風和優美景色的懷念,還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設計目的: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突破,擴大學生的視野,認識魯迅的兩部代表作《朝花夕拾》和《吶喊》的區別,同時穿插背景材料補充,認識那時魯迅的內心世界)
課堂留白:三分鐘讓學生的思維沉靜下來,思想沉淀下來,整理本節課的收獲,包括情感和知識兩個層面
。ㄔO計目的:不要讓學生在激情澎湃中戛然收尾,一定讓學生躍動的心靈在課堂尾聲時安靜下來,讓各種收獲慢慢沉淀,三分鐘讓學生梳理自己的情感和收獲,帶著沉沉甸甸的收獲或者一種探尋的好奇走出課堂,探索課堂以外的語文)
結束語:
走進社戲,我們看到了一幅幅五彩斑斕的畫卷,走出社戲,引起我們不絕的心靈回想本次文化之旅即將結束,不知道你看過這個戲臺會產生怎樣的聯想和感受,戲臺兩側的這幅對聯或許能代表我們此時共同的感受:千米畫卷有社戲,萬般風骨存吶喊
環節五:謝謝各位的參與,課下請大家自行瀏覽《朝花夕拾》和《吶喊》兩部作品帶來的無限風光
。ㄔO計目的:課堂永遠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一個點,真正的語文在課堂以外,所以每篇文章一定要了解當時作者的寫作初衷,并要與今天的生活共撞和共鳴,同時一定引領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歷史,更要走向未來【篇三】
設計目的:鑒于本篇文章共有40個段落,讓學生養成有目的預習的好習慣,培養超前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提高課堂效率
一、五“讀”俱全
【一讀文章】認真讀文章,推薦你認為重要的生字詞(字形、字音)
推薦:
【二讀文章】A速讀文章,用一句話文章概括文章內容
B文章講了那幾件事?
【三讀文章】細讀文章,找出標注你最喜歡的人物及故事并仔細研讀,簡要說說你為什么喜歡他
【四讀文章】文中所寫的社戲并不好看,但作者在文章結尾卻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你怎樣理解這段話?
【五讀文章】找出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的語句,體味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并反復朗讀,用自己的聲音把作者的情感展示出來
二、相關資料
1、關于社戲
A、什么是社戲?
B、《社戲》中的社戲:關于社戲演出的內容,據徐淦(gàn)《魯迅和紹興戲》一文考證,這是紹興戲《游園吊打》該戲敘述的是唐朝宰相盧杞陷害忠良,縱子作惡,終于被懲的故事盧杞的兒子(劇中稱為惡少)帶了幫困家丁到忠良朱文光家搶親,被朱文光抓住打了一頓,直到寫了服辯(悔過書)方才罷休服辯詞云:惡少——搶姣姣;家丁——惹禍苗;惡少——下遭再來搶姣姣;家丁——變豬變狗變阿貓小說中被綁在臺柱上的紅衫小丑就是盧杞的兒
子,那個花白胡子的就是忠良朱文光
另據周作人回憶,小說中所寫的社戲的內容,“是紹興戲中精彩內容之一”,看過的人都不能忘記,雖然他不曾說是什么戲文來”
2、《社戲》刪減的部分
我在倒數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過兩回中國戲,前十年是絕不看,因為沒有看戲的意思和機會,那兩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沒有看出什么來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國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時候,當時一個朋友對我說,北京戲,你不去見見世面么?我想,看戲是有味的,而況在北京呢于是都興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園,戲文已經開場了,在外面也早聽到冬冬地響我們挨進門,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臺下滿是許多頭,再定神四面看,卻見中間也還有幾個空座,擠過去要坐時,又有人對我發議論,我因為耳朵已經喤的響著了,用了心,才聽到他是說“有人,不行!”
我們退到后面,一個辮子很光的卻來領我們到了側面,指出一個地位來這所謂地位者,原來是一條長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狹到四分之三,他的腳比我的下腿要長過三分之二我先是沒有爬上去的勇氣,接著便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走了許多路,忽聽得我的朋友的聲音道,“究竟怎的?”我回過臉去,原來他也被我帶出來了他很詫異的說,“怎么總是走,不答應?”我說,“朋友,對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響,并沒有聽到你的話”
后來我每一想到,便很以為奇怪,似乎這戲太不好,——否則便是我近來在戲臺下不適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記了那一年,總之是募集湖北水災捐而譚叫天⑵還沒有死捐法是兩元錢買一張戲票,可以到第一舞臺去看戲,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買了一張票,本是對于勸募人聊以塞責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機對我說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幾年的冬冬喤喤之災,竟到第一舞臺去了,但大約一半也因為重價購來的寶票,總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聽得叫天出臺是遲的,而第一舞臺卻是新式構造,用不著爭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點鐘才去,誰料照例,人都滿了,連立足也難,我只得擠在遠處的人叢中看一個老旦在臺上唱那老旦嘴邊插著兩個點火的紙捻子,旁邊有一個鬼卒,我費盡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連⑶的母親,因為后來又出來了一個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誰,就去問擠小在我的左邊的一位胖紳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說道,“龔云甫⑷!”我深愧淺陋而且粗疏,臉上一熱,同時腦里也制出了決不再問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我向來沒有這樣忍耐的等待過什么事物,而況這身邊的胖紳士的吁吁的喘氣,這臺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蕩,加之以十二點,忽而使我省誤到在這里不適于生存了我同時便機械的擰轉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擠,覺得背后便已滿滿的,大約那彈性的胖紳士早在我的空處胖開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無回路,自然擠而又擠2,終于出了大門街上除了專等看客的車輛之外,幾乎沒有什么行人了,大門口卻還有十幾個人昂著頭看戲目,別有一堆人站著并不看什么,我想:他們大概是看散戲之后出來的女人們的,而叫天卻還沒有來
然而夜氣很清爽,真所謂“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著這樣的好空氣,仿佛這是第一遭了這一夜,就是我對于中國戲告了別的一夜,此后再沒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經過戲園,我們也漠不相關,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幾天,我忽在無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書,可惜忘記了書名和著者,總之是關于中國戲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說,中國戲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于劇場,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的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致我當時覺著這正是說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話,因為我確記得在野外看過很好的戲,到北京以后的連進兩回戲園去,
也許還是受了那時的影響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來,竟將書名忘卻了
至于我看好戲的時候,卻實在已經是“遠哉遙遙”的了,其時恐怕我還不過十一二歲
3、魯迅作品集相關知識:
《朝花夕拾》:這是魯迅回憶童年往事的散文集,“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早上的花晚上來撿,就是成年時回憶往事
《吶喊》:《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這部小說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出版后得到很大回響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說集。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11
學習目標: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基本字詞、文學常識
2、理清故事情節,學會講述童話故事
3、掌握本文的寫作手法,總結童話的寫作特點
3、分析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5、聯系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1、聯想和想像的寫作手法
2、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點
3、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詞):
二、接觸新課,走近作者
1、寫出你知道的童話故事,說說看童話有什么特點?
2、寫出你知道的本文作者的相關情況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復述課文故事
1、本文講述一個什么故事?把本故事壓縮在150字以內
3、故事中寫了哪些人物?各有什么性格特點?
四、研究課文,理解內容
1、剛才我們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點,那么試試可不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所有人物的性格特點
2、在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之下,騙子行騙為什么一路綠燈?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朗讀課文,體會其中的情節發展,騙子在安徒生的筆下他們最終沒有落入法網,實在耐人尋味。運用你的想象力續寫文章《游行大典之后》。
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一、領悟詩情,理解詩意。
二、學習理解聯想和想像在詩中的作用。
三、學習理解詩歌的節奏和押韻常識。
四、培養學生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激發學生詩情,鼓勵學生寫詩。
第一課時 天上的街市
【教學要點】
一、閱讀并整體把握理解詩歌。
二、進一步討論理解詩情、詩意,討論中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三、學習理解聯想和想像及其在詩中的作用。
四、學習理解重點詞語在詩中的表達作用。
五、學習把握本詩的韻律和節奏。
六、訓練學生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激發學生詩情,鼓勵學生寫詩。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開門見山,直接引入課題。板書“天上的街市”。
問:天上有街市嗎?那就讓我們來看看作者在詩中寫了些什么,是怎么回事。
二、聽課文朗讀錄音,然后再讓學生齊讀一遍。
三、整體把握,提問討論。
1.作者寫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兒?
(讓學生發言討論,初步理解詩中描寫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
可概括為: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2.民間傳說的牛郎織女的故事與詩中一樣嗎?
。ㄗ寣W生發言談牛郎織女的故事的主要情節,突出悲劇的結局。)
3.作者為什么把天上寫得這么美?為什么要把民間的悲劇故事改成詩中的那么美好、自由、幸福?作者為什么要寫“天上的街市”?
。ㄒ庠谝龑W生追問詩人的內心世界,引出對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即理解詩歌一定要了解詩人的思想和寫作的背景。)
四、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1.郭沫若,四川樂山人。詩人、作家、學者。(讓學生看注釋,掌握要點。)他的詩歌的代表作是詩集《女神》和《星空》。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詩集,寫于1919年至1920年,詩集中充滿了“五四”時期的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時代精神,充滿了愛國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激情。
《星空》寫于1921年至1922年,當時是五四運動后,詩人最苦悶的時期。當時詩人正在日本留學,其間兩度回國。面對當時中國的現實,詩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現實,向往光明的未來。但五四時期那種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熱情已經消退,在《星空》中詩人流露出較濃的失望和悲愁情緒,但也表現了要求奮飛、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課兩首詩都是選自《星空》。
2.《天上的街市》寫于1921年10月24日,當時中國雖然已經受過“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戰斗洗禮,但仍處于軍閥混戰、列強掠奪、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郭沫若在其詩篇《鳳凰涅槃》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展示已準備好的字幅)
鳳凰鳥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架上香木,把自己活活燒死,臨死之前,鳳凰鳥唱著歌,詛咒這個黑暗的世界: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鐵! 你膿血污穢著的屠場呀!
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 你悲哀充塞著的囚牢呀!
茫茫的宇宙,腥穢如血! 你群鬼叫號著的墳墓呀!
………… 你群魔跳梁著的地獄呀!
昂頭我問天, 你到底為什么存在?
天徒矜高,莫有點兒知識。 我們飛向西方,
低頭我問地, 西方同是一座屠場。
地已死了,莫有點兒呼吸。 我們飛向東方,
伸頭我問海,海正揚聲而嗚咽。 東方同是一座囚牢!
………… 我們飛向南方,
啊! 南方同是一座墳墓!
生在這樣個陰穢的世界當中, 我們飛向北方,
便是把金剛石的寶刀也會生銹! 北方同是一座地獄!
宇宙呀,宇宙, 我們生在這樣個世界當中
我要努力地把你詛咒: 只好學著海洋哀哭!”
這就是當時的社會,當時的人世。(板書:屠場、囚牢、墳墓、地獄)
詩人面對當時中國的現實,感到失望和痛苦,他恨黑暗的現實,向往光明的未來。他有自己美麗的幻想和希望,《天上的街市》就表現了這種幻想和希望。
現在再請大家回答:作者為什么要寫這首詩?為什么把天上的街市寫得這么美?為什么要把牛郎織女的生活寫得那么美好、自由幸福?
。▽W生回答應當沒有困難了。可板書:抒寫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五、理清寫作思路,理解聯想與想像的作用。
1.現在具體看看作者在詩中寫了些什么?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ɡ蠋熞龑W生逐段地歸納所寫的內容,在歸納時可讓學生討論作者是怎樣逐步從地上寫到天上,從物寫到人的,突出其中的聯想過程和情感的發展。對詩中的詞語也適當地引導學生加以理解。
板書:街燈──明星──街市──物品──珍奇美麗、繁華
天河──牛郎織女──來往──閑游自由、幸福)
2.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和區分聯想和想像。
、僮髡邚牡厣蠈懙教焐现饕昧耸裁捶椒兀咯ぉぢ撓牒拖胂。
、诶蠋熉宰鹘榻B: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維方式和心理過程?陀^事物總是相互聯系的。在空間或時間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聯想,有相似特點的事物形成類似聯想,有對立關系的事物形成對比聯想,有因果關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聯想等等。所謂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形象的過程。也就是創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結合具體例句進行說明。如從明星想到街燈,從街燈想到街市,這些是聯想;可想出天上有街市,那就是一種創造,就是想像。)
六、請學生再齊讀一遍課文,著重體會哪些詞語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別美。(以引導學生討論的方法為主,以下要點供老師在學生不能回答時啟發用)
1.第一節的“閃”“點”,寫出了明星和街燈各自的特點。
前兩句的比喻,本體是“街燈”,喻體是“明星”;后兩句比喻的本體是“明星”喻體是“街燈”。這是一種回環往復的比喻,讀起來特別的美,而內容上又從地上聯想到了天上。這兩個比喻構成了從地上寫到天上的橋梁或天梯,寫得天衣無縫,不露痕跡,非常自然。
2.后面三節,用了四個“定然”,一個“定”,表達了十分肯定的語氣。明明是想像的,卻說“定然”,表達了強烈的主觀情緒,表現了作者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和追求。
3.“來往”一詞是因相隔天河兩岸而言,“閑游”是對他們已然團聚,正在享受歡聚的快樂而言,二詞的位置和配搭很準確,斷不可互換。
4.“朵”,用來作流星的量詞,而不用“顆”,寫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兒一樣。與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七、學習把握本詩的節奏和韻腳。
1.前段時間,有同學在作業中問我,寫詩一定要押韻嗎?應怎樣押韻呢?
現在就請大家來讀一讀這首新詩,看看他是否押韻,是怎么押韻的?(由學生發言歸納出)
韻腳:第一節“星”──“燈”第二節“市”──“奇”
第三節“廣”──“往”第四節“游”──“走”
本詩的韻腳都在每節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節所押的韻不一樣。第一節是ing與eng韻母相近,第二節是i韻母相同,第三節是uang韻母相同,第四節是ou韻母相同。
其實,新詩押韻沒有嚴格的規定,只要讀來有韻律感,流暢、順口就行。新詩也有很多不押韻的,不過押韻的讀來,比不押韻的總要優美上口些。
2.新詩一般還具有一定的節奏,就像唱歌有節奏一樣。節奏感可以增加詩的美感,讀出詩的節奏,可以增強對詩的理解和領悟。(可先請一個學生來讀,要求分辯出節奏來,然后進行糾正。老師可就一些兩可的情況略作說明。)
八、同學們正在如花的年紀,,正是詩樣的年華,充滿了幻想和想像,正是有詩情,好寫詩的歲月,大家要多讀詩,學寫詩。
今天的作業就是請大家大膽地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方法,運用聯想想像等手段,每人寫一首詩。可以寫宇宙星空、太陽月亮、也可以寫清晨黃昏、課內課外,可以寫春花秋草、暴雨狂風,也可以寫人與人的對話、心靈的獨白……。是有感而發。寫得好的我們可以收集起來辦個詩刊。
【板書設計】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人間:屠場、囚牢、墳墓、地獄 天上: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思路和內容:街燈──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麗、繁華
天河──牛郎織女──來往──閑游 自由、幸福
聯想:從一物想到另一物 想像:創造性地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詞語:閃、點 定然 定 來往 閑游 朵
韻腳:第一節“星”──“燈” 第二節“市”──“奇”
第三節“廣”──“往” 第四節“游”──“走”
第二課時 靜夜
【教學要點】
一、整體把握詩情,理解詩意。
二、學習理解詩中的景物描寫(實寫)與聯想想像(虛寫)的關系。
三、重點討論最后兩句詩的含義。
四、做聯想和改寫練習。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天上的街市》寫的是美麗的夜景引發了作者無盡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麗幸福自由的生活圖景,抒發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們來學習郭沫若寫的另外一首詩《靜夜》,也是寫于1921年,在日本留學時的一個夜晚,面對朦朧的月色,引發了詩人的聯想和想像,抒發了詩人無盡的情懷。
二、范讀、學生齊讀。
三、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理解詩意。
1.第一節寫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幅什么樣的景象?
。ㄔ鹿怆鼥V,籠罩著松林大地,團團的白云遮掩著月亮和星星。給人的感覺是──朦朧、恬靜的美)
3.第二節寫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霧──鮫人──流珠)
4.第二節的“天河何處”起什么作用?與第一節有關聯嗎?
。ǔ猩蠁⑾拢l聯想。因月、星自然聯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團團”而不見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處”的發問。上下過渡非常自然,聯系也非常緊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處”的問題嗎?
。ɑ卮鹆,“遠遠的海霧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遠遠的、海霧模糊的地方”。這說明了“天河何處”是個設問句。)
6.作者為什么著一“!弊郑坑玫煤脝幔
。ㄓ玫煤。因白云茫茫如海,即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朧不清,如霧一般,故為海霧。詩人再由“海”產生了聯想,引出海中的神話故事。)
7.看注釋,理解最后兩句。先由學生講,然后老師進一步補充。
。ㄑa充:鮫人,亦作“蛟人”。神話傳說中的美人魚。張華的《博物志》中還說:“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綃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
傳說中鮫人所織的綃叫“鮫綃”!妒霎愔尽罚骸澳虾3鲺o綃紗,泉室(指鮫人)潛織,一名龍紗,其價百余金,以為服,入水不濡!保
8.“鮫人在岸”,岸在何處?
(在南海岸邊,此在“海霧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邊有鮫人。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在天河岸邊。)
9.為什么寫“對月流珠”呢?是表達了一種什么感情呢?
。ㄟ@個神話傳說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鮫人,自然就會聯想到她的神奇本領?蛇@到底表達一種什么感情呢?在學生討論基礎上歸納。)
(這首小詩,寫于詩人留學日本期間,聯系當時的背景,和詩人的處境,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作者既有對現實的失望,也有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在這月華滿天的時刻,詩人雖然寫的是鮫人在對月流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在對月流淚。詩人此時的哀傷、無奈、惆悵,化作了粒粒淚珠,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悲傷、思念之情。作者寫鮫人,目的是寫自己的情感,但通過這樣的聯想和想像,既含蓄,又有優美。
可概括為:一個凄美的故事,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失望,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四、讓學生再齊讀此詩,體會作者抒發的情感。
五、郭沫若這兩首詩,都發揮了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寫眼前景的一般是實寫,寫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虛寫。請大家分別找出兩首詩中的實寫和虛寫。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節是實寫,第二、三、四節是虛寫;《靜夜》中第一節是實寫,第二節是虛寫。)
六、任何兩個詞語都可以經過四五個遞進的聯想,建立起聯系。如“木質”和“皮球”是兩個意義相距很遠的詞語,但我們可以通過四步中間的聯想,就可以從“木質”聯想到“皮球”:
木質──樹林,樹林──田野,田野──足球場,足球場──皮球。
你也來試一試,完成“天空”和“茶”,“鋼筆”和“月亮”的聯想。也可任意選兩個詞作聯想的練習。
七、請看課文后邊的練習第三題,先讓學生讀《夕暮》,對詩意略作討論后,再把原詩改寫為一段散文。如果有時間,可以課內完成,并作課內交流,如果時間不夠,就留到課外去完成。
補充:
《夕暮》是一首寫景短詩,詩人廢名在20世紀40年代說過:“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詩的杰作,如果中國的新詩中準我選一首,我只好選它!边@個評價有些夸張,但也可見這首小詩的魅力。
詩中用比喻的手法,編織了個童話故事般的情景,表現了詩人豐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據學生前一節課的要求和學生寫作的情況,繼續鼓勵學生寫詩,為下一節的練習課做好準備。
【板書】
《靜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朦朧、恬靜的美
天河──海霧──鮫人──流珠 一個凄美的故事,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失望,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木質”和“皮球”:
木質──樹林,樹林──田野,田野──足球場,足球場──皮球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一、學習掌握兩詩的韻律。
二、掌握兩詩的節奏。
三、作業評講。
四、學生提問、釋疑。
【教學安排】
一、學習把握兩詩的韻腳。
前段時間,有同學在作業中問我,寫詩一定要押韻嗎?應怎樣押韻呢?
1.現在就請大家來讀一讀第一這首新詩,看看他是否押韻,是怎么押韻的?(由學生發言歸納出)
韻腳:第一節“星”──“燈”第二節“市”──“奇”
第三節“廣”──“往”第四節“游”──“走”
本詩的韻腳都在每節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節所押的韻不一樣。第一節是inɡ與enɡ韻母相近,第二節是i韻母相同,第三節是uanɡ韻母相同,第四節是ou韻母相同。
2.再看第二首詩的韻腳。
第一節:林──星一個in 一個inɡ ,韻母接近。
第二節:處──糊──珠韻母都是u .
其實,新詩押韻沒有嚴格的規定,只要讀來有韻律感,流暢、順口就行。新詩也有很多不押韻的,不過押韻的讀來,比不押韻的總要優美上口些。
二、新詩一般還具有一定的節奏,就像唱歌有節奏一樣。節奏感可以增加詩的美感,讀出詩的節奏,可以增強對詩的理解和領悟。(可先請一個學生來讀,要求分辯出節奏來,然后進行糾正。老師可就一些兩可的情況略作說明。)
三、作業講評。
主要做法:將學生的詩歌作品和改寫收起來,選擇其中較好的進行講評,針對比較集中的問題作一些講解。
四、學生提問,大家討論解答,老師指導并解答學生難以解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