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實驗教案(精選3篇)
初中物理實驗教案 篇1
【目的和要求】
1.認識什么是物體的慣性;
2.知道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儀器和器材】
帶有木柄的錘,長為200-300毫米的直尺或金屬棒(直徑10毫米左右)。
【實驗方法】
1.把一個錘頭松套在木柄上端,錘頭能夠輕易地取下。然后握住木柄,把木桶下端對準地面迅速撞擊幾下,就很難把錘頭取下來了。
2.把幾塊大小形狀相同的長方塊(用其他表面較光滑的稍重的物體也可以,如大棋子、滿裝的火柴盒等)疊在一起,用直尺或金屬棒對準其中任一塊水平敲擊,則被擊的一塊飛出,其余的仍然疊在原位。
【思考題】
1.離弦的箭為什么能繼續前進?
2.劈柴時,斧頭被夾在柴中。這時如果把柴的未劈開一端與地撞擊,柴就會劈開;如果把柴的已劈開一端與地撞擊,斧頭就會被退出來,怎樣解釋這個現象?
初中物理實驗教案 篇2
【目的和要求】
認識針孔照相的原理,并學習制作針孔照相機。
【儀器和器材】
兩個圓紙筒(一大一小,大的能夠緊套在小的外邊,并能相對移動),錫箔,防油紙或繪圖紙(一般半透明紙也可),凸透鏡,蠟燭和火柴。
在大紙筒的一端包上錫箔,在錫箔中心戳一個針孔;在小紙筒一端包上半透明的防油紙作為紙屏,將小紙筒插入大紙筒內。整個裝置除錫箔有針孔外,其余部分不透光。這樣就做成了一個針孔照相機(參看圖2.1-1)。
【實驗方法】
1.用針孔對準房間或窗外一個明亮的物體,在紙屏上能夠看見物體的像。
描述你所看到的像的情況:是比物大還是比物小?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是黑白的還是彩色的?
2.點燃一支蠟燭,用針孔對準它,觀察蠟燭的像:使照相機逐漸移近(或移遠)蠟燭,看像有什么變化;保持相機與蠟燭距離不變而將紙屏向針孔推近,看像發生什么變化。
3.將針孔稍微變大一點,重復上述過程,看像的大小、明暗和清晰程度如何變化。
4.在錫箔上戳五六個小針孔,并使這些孔都十分靠近,觀察紙屏上的像:只有一個還是有幾個?是清晰的還是模糊的?
5.將凸透鏡放在針孔前面,看一看是否可以通過改變物距和紙屏與錫箔距離,得到一個像?保持蠟燭、錫箔、紙屏的距離不變,移走凸透鏡,比較有凸透鏡和沒有凸透鏡時像的情況。(會聚透鏡的作用是將所有分開的像會聚成一個像)。
6.將孔開成一個大孔,大到與透鏡一樣大,透鏡匯集所有的光,將它會聚成一個像。這時的像與上段操作中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參考資料】
自制簡易照相機
拿只圓柱形的紙盒,把一端的盒底完全除去,在外面包上一層半透明的薄紙,在另一端的盒蓋上。開一個小洞,貼上踢箔,錫箔中心戳一個針孔,這樣就成了一個簡易照相機。在黑暗的房間里點一支蠟燭,拿這照相機的針孔對著蠟燭,可以在薄紙上看到蠟燭的倒像。
這個自制的簡易照相機也可以用來攝影。只要用軟片底版代替薄紙,軟片后面,用黑紙包起來,不使漏光,前面的小孔,也要用厚紙遮蓋起來。這些都要在暗室內進行準備。
拍攝景物必須在陽光下進行,曝光時間要長些,因為它前面的孔很小,進入光線不多。開始時可以試用4秒鐘的曝光時間,如果試驗的效果不好,可適當延長時間,或改短紙盒的長度。
在上曝過光后,將前面的針孔遮蓋起來,拿到暗室里取下軟片,沖洗,曬印照片。
初中物理實驗教案 篇3
【目的和要求】
觀察色光的混合現象,演示三原色光混合成白光。
【儀器和器材】
三原色光源,滑動變阻器,電源等。
三原色光源可以自制。將三個小燈泡分別放在三個圓紙筒(如蠟紙筒)中,圓紙筒的一端分別包有紅、綠、藍三種顏色的玻璃紙,小燈泡發光,透過玻璃紙即得到紅色、綠色和藍色的光(圖2.12-1甲)。
依次只接通一個燈泡,使得屏上先后出現三個顏色分別是紅色,綠色和藍色的圓形光斑。
先后分別同時接通兩個燈泡,屏上得到兩個圓形光斑,并有一部分相重疊。如圖2.12-3,紅光和綠光相交疊得到黃光;紅光和藍光相交疊得到紫光;綠光和藍光相交疊得到青色光。
【注意事項】
該實驗若在光線較暗的教室中進行,效果更好。
【參考資料】
利用七色板演示色光的合成。用三合板或硬紙板做成直徑約30厘米的圓板。圓板的'中心有一孔,可以套在轉臺的轉軸上,用螺絲夾緊后,由皮帶傳動,繞軸轉動。圓板的正面按圖2.12-5所示的順序和比例貼上七種顏色的蠟光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