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分析(精選5篇)
設計分析 篇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技術設計要有激情,要有愛心、責任心。
2、通過對臺燈的設計這一典型案例分析,使學生能就具體的設計任務進行一定的設計分析,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
3、能根據設計要求選擇合適的材料和標準件。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設計分析,從設計中領悟人文關愛,增強對任何事情的責任心。
2、能就具體設計任務要求進行一定的設計分析。
3、能根據設計要求選擇合適的材料與標準件。
教學重點
高中生臺燈的設計分析
教學難點
“物”“人”“環境”三方面的關系理解及具體分析思路。
教學手段
1、利用多媒體教室展示各種款式的臺燈,設計產品所需要的主要標準件。(圖片)
2、利用教師自制的一盞有特色的臺燈,再深入學習設計分析思路(實物)
教學時間 一節課
教學過程
新課程引入:同學們!我們前面第三章已經學過《設計的一般過程》,同學們回顧一下,設計的全過程有幾個方面呢?(讓學生點出后,多媒體展示設計的一段過程方框圖:
《設計的一般過程》第二個過程是最關鍵、最難,花時間最長的過程,也是整個過程設計成功與失敗的檢驗。
為了讓同學們更深刻理解與掌握技術設計的思路與方法,我們今天再從另一個設計產品學習新的設計思路。
板書: 第五章 方案的構思及其方法
一、方案的構思方法
第一節 設計分析
師:今天我們學習設計分析,也就是說我們大家都是設計者,設計師。設計師!多么榮耀的美稱,她吸引著人們羨慕的目光,人們贊美她、歌頌她。因為她們是人類發展的設計者,是人類的造福者。那她們為什么會做出這么大的貢獻呢?老師認為,她們在技術設計中充滿著情感與激情,而這情感與激情就是愛心、責任心。愛心是設計中的動力,責任心是設計中的精益求精。因此她們才這么偉大,這么受人敬佩。老師希望同學們也要向她們那樣把情感與激情熔入設計分析中去,相信你們是最棒的!
板書:1、明確臺燈設計的主要因素
師:我們前面已經學習過方便攜帶的小凳子的設計分析與制作,小凳子比較簡單,它的主要因素有:材料、結構、連接方法三個方面。而今天我們設計的臺燈與小凳子不一樣,它比小凳子復雜得多,臺燈的設計目的和作用與小凳子不同,它是學習用的照明工具,又是裝飾品、藝術品、也算是家用電器,它考慮的因素更多,下面同學們以臺燈為主題,進行大膽、開放性構思,找出臺燈設計所考慮的各種因素。
師生互動: ( 功能、結構穩定、易于制作、成本適當、安全可靠,還有補充的因素等。)
師:臺燈的設計考慮的因素很多,比較零亂、不好處理,我們把它的歸結起來,有三個方面的主要因素,一是產品本身“物”,二是使用者“人”,三是使用環境“環境”,簡化就是:“物”“人”“環境”,而這三個方面不只是對臺燈設計而言,對其他各種產品設計都要考慮的因素。在考慮三個因素時,我們還要考慮它們之間相互牽連制約。產品是為人民服務的,我們要考慮人的特點來進行設計,因為人群階段不同,她們的要求也不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個產品是在一定的環境中使用的,我們又要考慮它的形狀與大小要與環境協調,總而言之我們要考慮三者關系。
板書:2、明確臺燈的使用對象而進行具體設計分析。
師:今天我們的設計對象是高中生,也就是你們自己了,那你們高中生臺燈與其他臺燈相比,又有什么獨特性呢?大家圍繞三個主要因素開動腦筋,大膽地構思與分析。
師生互動 :( 從教材的因素示意圖進行分析,加上同學們對空缺的因素進行補充。)
師:(展示自制高中生使用的臺燈實物)
為了讓同學們更加深刻,更加直觀地體會設計分析的豐富內涵,老師根據高中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了一盞有特色的臺燈,同學們從“物”中慢慢的體會與分析。
師生互動:(學生對老師作品逐一分析,發現特色)
師:(特色的分析)
老師設計的臺燈特色是盆景式的臺燈,老師的構思目的是為了讓使用者從精神上、心情上、藝術上得到欣賞與享受。一眼望去一道美麗且真實的風景畫面就在眼前。兩棵矗立的蒜頭竹,竹的中間攙雜著巍峨的山,山的周圍長滿了樹、花、草,草坪的邊緣站著一位老者手捧著厚厚的詩集,隨著意境隨著詩意陶醉在此美景之中,老者身旁有著一座蓮花池,時不時地飄出芬芳,蓮花也迫不及待地想怒放,池里的鴨子成群地戲水,享受著天倫之樂……?粗@一美麗的景象,誰不深陷其中!而這些景象不僅給我們帶來眼球的享受,最重要的是啟示了我們要保護地球,愛護環境是首要的責任。
這片景色給人們從心情上得到放松,從精神上得到鼓勵,景中讀書老者意味著“終身”學習堅持不懈的精神。蒜頭竹意味著祝您生活、工作、學習節節高升,還有一個主要的作用是能幫助你在學習中產生靈感,如再有其他方面的遐想,那就留給你們去尋找!
板書:3、對臺燈的各個部件進行設計分析
師:從老師的作品就可以知道臺燈的組成結構(展示老師的作品圖片并注明部件名稱)它是由燈罩、燈泡、燈頭、支撐架、開關、底座與電線組成。那我們又如何去選擇最適當的部件?下面讓老
師把臺燈的部件歸類進行分析選擇。(師生互動)
師:燈泡、燈頭、開關、電線這四種部件是標準件,是我們無法制作的,只好在市場上根據高中生的特性進行分析選擇,高中生的學習時間長,眼睛易疲勞,為了保護視力,我們應選擇比較耐用而光線柔和的燈泡或燈管。燈頭選擇是與燈泡相配的就行。電線是一般的花線就可以,要掌握它的長度。開關的選擇,我們又要考慮高中生學習的任務繁重,不受外界的干擾。如聲控開關、觸摸開關這兩種都存在受外界干擾造成臺燈熄滅影響學習,我們就不要考慮了,只好選擇手控開關與遙控開關,這樣比較穩定。
那臺燈的支撐架、燈罩、底座也是組成部件,如何去選擇呢?下面我們一一分析選擇:首先是支撐架,(問支撐架起了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它的形狀多種多樣,起著支撐架作用并決定臺燈的高度,我們知道臺燈是放在書桌上的,它的高度與學生的坐高及書桌高度之間有很重要的關系,高度太高,光線不足,高度太低影響學生的坐資,一定要把握好,最重要的是選擇什么材料做支撐架,材料要考慮幾個基本因素,耐用、安全、低成本、美觀等。能不能廢物回收利用供給同學們參考。
燈罩又是怎樣去選擇呢?我們首要明確燈罩的作用,如教材上所說的(按照教材上的分析)。燈罩的材料也可以自找自作,我們要考慮的因素有幾個方面:耐用、導熱性弱、不透明、反光度適宜、顏色要和諧。最后一個是臺燈的底座選擇,臺燈的底座主要是起支撐和穩定作用,還可以通過底座的空間增加其他功能。(如教材的分析)
師生互動(師生討論)
師:(以實物臺燈為例,進行臺燈組成小結)
布置學生的課后作業:為自己設計一盞實用的臺燈及構思的方案。
設計分析 篇2
根據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教學的要求,我確定《靜夜思》一文的教學目標如下:1、有感情的朗讀全詩并背誦。2、學會四個生字“目、耳、頭、米”,會認 “靜、夜、床、光、舉、頭、望、低、故、鄉”十個二類字。3、積累收集有關思念家鄉的詩句。教學重點是學習生字,背誦全詩,積累語言。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釋題,了解學情。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根據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所以,在導入詩題后,我首先了解學情:小朋友們,聽過這首古詩嗎?(大部分學生聽過)對這首古詩你有哪些了解呢?(學生有的知道作者、有的會讀、有的已經會背)
正是在這種了解學生“所知”的基礎上,我嘗試了分層教學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學習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1)已經會讀會背的學生找學習伙伴開展競賽,看誰讀得準,背得好。(2)不會的同學找值得信賴的學習伙伴(包括老師)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學習。
其次,教師巡視,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
最后,學生交流時也分層次進行,先讓低層次的學生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再讓高層次的學生與伙伴開展競賽,學生自己評議。這期間,教師一定要兼顧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為學生頭腦中的一種精神積淀。
另外,對于詩意的理解和朗讀指導也不要牽強,不能用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感悟,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靜夜思》這首古詩的朗讀教學上,我注重聯系學生對生活的切實體驗:“你們有過想念親人的體驗嗎?具體說說當時的感受。那么大詩人李白和你們一樣也是在這種心情下寫了這首古詩。”可以說,情感的共鳴,獨特的感受,會使學生在濃濃的思鄉情中再次誦讀這首古詩。
三、指導書寫,鞏固識字。
課標中要求寫字寫筆畫簡單的字,不求多,貴在精。教師應指導學生寫好基本筆畫和筆順規則。本課共四個字,都是以前學過的。教師先讓學生認讀,再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字說說你是怎樣記住的?但不要做過多的字形分析。然后由教師指導書寫。范寫在一年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筆順規則,但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最后讓學生練寫,練寫上可體現彈性,給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沒必要提出相同的要求(至少寫2個)。寫完后還可以讓學生把自己認為寫得最滿意的字向學習伙伴和老師展示,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識字和寫字的樂趣。
四、鞏固練習,強化積累。
為了鞏固這節課的內容,我又設計了以下練習:
1、學生領讀生字,擴詞。
2、游戲:小刺猬摘蘋果。(開展背誦競賽)
3、拓展積累: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思念家鄉的詩句?(不知道也沒關系,不做過高要求,只要有積累的意識即可。)
4、教師拓展資料,把搜集到的描寫思念家鄉的詩句發給學生,要求學生會讀,有能力的可以嘗試背誦。
五、總結全文,布置實踐作業。
在作業安排上,我布置學生觀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說給同學聽,同時又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詩并摘記描寫思念家鄉的詩句。(可以問爸爸媽媽或其他長輩,也可以自己查找。)這樣既關注了學生的個體發展,又培養了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了閱讀面,真正做到了為學生而教!
設計分析 篇3
一、教材分析
1、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 1、能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與所設計產品有關的各種信息,并進行處理。 2、能根據設計要求選擇合適的材料或標準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節內容是蘇教版《技術與設計1》第五章第一節“方案的構思方法”第1時的內容,即設計分析。對于整個《技術與設計1》教學內容來說,設計分析這一部分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它與上一章及后面幾章組成設計過程的整體,而且是關鍵點,是方案構思及最終確定的保證。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通過“物”、“人”、“環境”三者的關系,從三方面對臺燈這個具體的案例進行了設計分析,但表述的內容基本上還是停留在思維層面上,對學生的思維活動提出了挑戰。 3、教學目標 對指導意見和課程標準的分析,本節課最主要的教學目標即知識與技能,是讓學生理解設計分析的基本思路,掌握產品設計分析的三個要素。 能力與方法:能對某個具體產品進行設計分析,會根據設計要求選擇合適的材料或標準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想象力,對自己的想法能合理,準確的表達出來,能養成批判性思維。 4、教學重、難點及關鍵點 教學重點:能明確設計的基本要求和原則,對臺燈設計分析能合理,符合使用對象。并能了解基本的標準件。 教學難點:物、人、環境(人文環境)三方面關系的理解和具體的設計分析思路,處理產品設計分析中各因素的關系。 教學關鍵點:創造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能引導學生潛移的應用缺點列舉法。
二、學情分析
對于第五章的知識,學生在學習完第三章的內容后對設計的一般過程及原則有了一定的基礎,知道人機關系在設計中的作用和要求,以及對臺燈這一具體的產品的使用感受。但是對于臺燈的具體構造及功能要求缺乏實質性的認識,而且本身并沒有對臺燈這一產品有過創意構思,在分析的時候會受到現有產品造型和功能的束縛,這對學生思維的展開是不利的,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所在。 三、教法分析 新課程倡導“重過程、重體驗、重探究”,主張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替代傳授、灌輸式教學。對于設計分析中密集的知識聯系點,采用認知學習法,能使知識、事實、原則、概括的意義和理解等的獲得、保持和運用有很大的效果,能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前人較多的文化科學知識和經驗。教學過程中采用接受學習方法,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接受事物意義和現成知識,讓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體系。通過創設學習情景并應用發現學習方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觀察、調查等從而獲得問題的答案和形成科學的觀念。而且發現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及探索未知事物的興趣。
四、學法分析
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讓學生進行觀察、討論,并且采用“缺點列舉法”的方案構思方法聯合實際情況對臺燈該如何設計進行討論。要求學生能合作學習、自主學習。
五、教學過程
過程
教學環節、內容
教師引導
學生活動
激情引入
創設情境
(5分鐘)
1、 選用幾種典型(使用環境、對象等)臺燈讓學生進行觀察。2、 創設多個使用環境,對學生小組進行角色分配,讓學生針對性的選擇自己需要的臺燈 。展示臺燈,師生互動;激發學生好奇心,增進探索需求。1.觀察臺燈2.描述觀察結果(填寫任務單)3.針對角色進行選擇分析
觀點闡述
缺點列舉
。7分鐘)
1、讓小組代表闡述自己小組為何選擇這種臺燈。
2、對其他臺燈為什么不符合自己角色的需要,并列舉其缺點 。
教師引導學生有秩序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要求學生進行內容要點記錄。采用任務驅動,填寫任務單,思考各種臺燈設計意圖
層層推進
深入剖析
形成結論
。13分鐘)
針對學生回答,明確技術設計重要因素(物、人、環境)及當前社會背景下的設計要求。(1、提倡設計的簡潔性;2、采用標準化,通用化部件;3、提倡多功能、多用途設計;4、“綠色設計”;5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
在講解分析過程中選用一些有創意性的臺燈設計圖片用多媒體進行展示。引出結論。感受臺燈設計創意,聯想自己心中的臺燈。并完成任務單中的相關任務。
拆解臺燈
關鍵講解
(15分鐘)
對臺燈的各主要部件進行講解,并闡述設計目的和功能的實現。(主要是燈泡、燈罩、支撐架、開關、底座、電線等)解釋標準件的含義及重要性,針對臺燈設計通過市場調查了解有哪些標準件。(展示)設計問題情景,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對臺燈部件的認識和了解,并進行針對本地臺燈零部件的市場情況進行簡單的調查參與問題的討論,并回答。同時要完成任務單相關內容。
課堂總結
布置任務
(5分鐘)
對課堂進行總結,并布置課后任務(你心目中的臺燈)總結課堂,并說明課后任務要求回顧知識,完成相關任務
六、板書設計
設計分析任務單
姓名:組號:觀察臺燈結果選購臺燈理由臺燈設計分析主要考慮的因素部件和標準件你想設計的臺燈
設計分析 篇4
一設計依據
教材分析:本文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
開頭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點明桂林是聞名遐邇、令人神往的游覽勝地,于是很自然地產生了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的欲望。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此句為全文的總領。下文就圍繞這一名句,分別從山和水兩個方面作具體描繪。
第二自然段寫漓江的水。作者并不先直接寫漓江的水,而是從波瀾壯闊的大海和水平如鏡的西湖娓娓道來,后用一個“卻”字轉折,說明這些美景雖美,但都無法與漓江水相媲美,顯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接著運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辭方法,準確而鮮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點:靜,清,綠。用“感覺不到流動”突現“靜”;用“能看見江底的沙石”體現“清”;用“一塊無瑕的翡翠”形容綠,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覺,再現漓江之水的風姿。
第三自然段以同樣的手法寫桂林的山,先以峰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來襯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別具一格。隨之寫其奇、秀、險的特點。其中運用了十分貼切的比喻和恰當的形容,給人以親臨其境的感覺。
文章的末段描繪了山和水交相輝映,異彩紛呈,加上空中的云霧,山間的綠樹紅花,江上的竹筏小舟點綴其間,交織成一幅絕妙的山水畫。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收尾,既畫龍點睛地概括全文,又與首句“甲天下”遙相呼應。全文脈絡清晰,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給人以美的享受。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使學生通過閱讀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二是通過品味詞句,反復誦讀積累語言,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學情分析:本課比較好理解,因此在學習時主要讓學生自主合作去學習就可以了。本課難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一句。引導學生在理解桂林山、水的基礎上去理解。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受到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思想教育,培養愛美情趣。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具體形象描寫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速讀成頌。
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
2、要借助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感受課文所描述的情境。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
2、讀中領會作者具體形象的描寫景物的方法。
四教具準備
掛圖;錄音機;小黑板
五教學課時二課時
六教學過程
。ㄒ唬⒓で閷,激發興趣
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游覽勝地參觀,好嗎?現在讓我們閉上眼睛,來作一次遐想旅行:我們乘上隆隆的飛機,穿過密密的云層,很快就到了目的地。請你們睜開眼睛,看!我們已經到了什么地方?(老師引導的同時播放著音樂,此時畫面出現桂林山水的美麗景色)桂林在我們祖國南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因為這里山青、水秀、石奇、洞美,所以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1、說說“甲”是什么意思?
2、再說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下面,讓我們一起去領略一下桂林山水的奇異的風光。
(設計意圖:初步感知桂林山水的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ǘ⒄w感知、初讀課文。
出示掛圖,同時播放課文朗讀錄音,使學生在圖文聲并茂中整體感知全文,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感受美,激發求知欲望。
1、學生邊欣賞課文邊想:桂林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用一句話來概括。
2、理清文章脈絡:
。1)、課文寫桂林山水那么美,是分幾部分來寫的?概括每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課文的結構,看看作者如何表達了自己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然后以填空的形式完成上面的題目:
a、這篇文章的結構是___________________。
b、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
第一段:寫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寫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點。
第三段:總起來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桂林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深入學文,體會感情。
桂林的山水真的很美,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來描繪這旖旎的桂林風光的。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觀看蕩舟漓江上的錄像,并配以課文錄音。
(2)、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去觀賞桂林山水?請有畫出句子。
。3)、引說:正是因為(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我們(去觀賞桂林的山水),可以說我們是慕名而來的,F在我們和作者一起蕩舟漓江,先來觀賞漓江的水。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觀察錄像中的漓江的水,問;漓江水與別處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點?運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漓江水與眾不同的特點?
。ㄓ袌D畫或錄像展示波濤洶涌的大海和風光旖旎的西湖,幫助學生理解“波瀾壯闊”和“水平如鏡”,分析后指導朗讀,重點讀好“卻從沒看見地漓江這樣的水”一句。)
。2)、作者是怎樣寫出了漓江水之美的呢?它有著什么特點呢?自讀課文,用筆畫出描寫漓江水特點的句子,圈出有關的關鍵詞語,想想作者是運用了什么手法來描寫的?
。ǔ鍪镜诙湓挘w會三個分句的特點: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裴翠。)
(特點之一“靜”,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靜”)
(特點之二“清”,課文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清”)
。ㄌ攸c之三“綠”,課文用“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裴翠”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水是那么純,那么可愛。釋“無瑕裴翠”)
。3)、句子比較,體會a、b兩句哪一句好?b、c兩句哪一句好?c句為什么好?說說好在哪里。(用同樣方法引導學生朗讀、體會描寫漓江水“清、綠”兩句)
a、漓江的水很靜。
b、漓江的水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c、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4)、指導朗讀第二句話,注意“啊”的讀音以及讀出漓江水的“靜、清、綠”的特點,用贊嘆的語氣,讀出對漓江水的喜愛之情。
。5)、讀讀最后一句話,想想這句話寫作者游覽漓江水的什么?說明了漓江水怎么樣?(分析后指導朗讀)
(6)、指導背誦第二自然段:
漓江的水真美呀!課文先拿大海、西湖的水與漓江的水進行比較,然后用一個排比句具體寫出了漓江水的靜、清、綠三個特點,最后還寫了人的感受,你能按這樣的順序把這段文字背下來嗎?
。ㄔO計意圖: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之上,圖文結合,理清課文的層次,)
給學生創造互相合作的機會,培養協作精神,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四)、仿寫訓練,讀寫結合:
(1)比較下面句子,說說哪一句寫得好?為什么?
a、漓江的水真靜、真清、真綠啊!
b、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裴翠。
(2)照樣子,練習把句子寫具體:
例:漓江的水很綠。
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裴翠。
a、公園里的花多香。
公園里的花___________,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節日時街上的人真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媽媽的手真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造句能力)
。ㄎ澹⒖偨Y。
這節課,我們不但欣賞了美麗的漓江水,體會了漓江水靜、清、綠的特點,并進行了有感情的誦讀和背誦。同時還學習了作者怎樣把景物寫具體的方法,并能仿寫句子。下節課,我們再去欣賞“桂林的山”。
(設計意圖:總結全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在情感上達到共鳴。)
。、布置作業;
1、背誦第二自然段。
2、自學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學習了本課以后,在下去了解更多的祖國的名勝古跡,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
板書設計: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大海(波瀾壯闊)靜
漓江的水清
(設計意圖:休現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使文章的結構層次一目了然,使學生容易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設計分析 篇5
第五章第一節方案的構思方法
------設計分析
一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產品設計分析的基本思路;
2. 掌握產品設計分析的三個要素;
3. 恰當處理設計分析過程中三要素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 能對某個產品進行設計分析;
2. 能根據設計要求選擇合適的材料和標準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增強學生設計信心,培養學生形成設計方案前對產品進行周密的設計分析的良好習慣;
2. 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二.教學分析
方案的構思及其方法是整個技術產品設計過程中的關鍵部分,而設計分析這個過程是設計構思的前提,合理周全的設計分析不但使構思目標明確,構思方案更加具有說服力,而且會使技術產品在設計過程中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
三.教學策略
1、通過恰當的引入,激發學生對產品設計分析的學習興趣
2、由感性到理性,引導學生歸納、理解設計分析的三要素
3、提出某個設計要求,組織學生參與設計分析
4、提供一定的產品的設計案例,讓學生自己對產品進行理性大膽分析。
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入:(增強學生設計的信心,由簡單設計到復雜設計的過度)
“上新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幾件設計作品,第一件設計作品是享有世界“三最高”美譽的臺北101大樓,“最高建筑物”;“最高使用樓層”,“最高屋頂高度”;第二件設計作品是美國人引以自豪的f117 隱形戰斗機,那么我們在享受設計者設計的作品給我們帶來的沖擊感同時,我們是否會發出感慨,設計者是如何設計出如此偉大的設計的?我們是否也能設計出這樣的作品?”,“展現給大家的第三件設計作品將告訴我們現在到底該如何行動,這件作品是學生根據現實生活電風扇清洗困難的問題而設計的,雖然技術含量不高,但是確實解決了人們的問題。我不禁要問,同學們是否發現過該問題,是否考慮過如何解決該問題,又是否真正投入到解決該問題的行動中去。設計其實離我們并不遠,就那么一步,而這一步就是同學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就讓大家從現在做起,從簡單的設計開始。。。。。 (兩分鐘)
傾聽,引起共鳴。。
一:設計分析的重要性;
二 設計分析的基本思路和一般規律;
三:總結
四:作業
“現在開始我們今天的課題,繼發現和明確問題之后,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設計的一般過程”中第二環節“方案的構思與方法”的第一部分---設計分析!
“首先請同學們看兩件學生設計的作品,看看他們的作品存在哪些缺陷?”
“同學們對設計往往會存在一些不滿意,那作為設計者,如何減少或者避免這些不滿意呢?那就需要設計者在設計方案形成以前對設計產品進行設計分析,由此可見,設計分析的重要性!
展示ppt ,設計分析的重要性。
“設計分析如此重要,那我們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到底如何展開設計分析呢?那我們現在一起來探究一下設計的基本思路和一般規律。”
“以設計臺燈為例,如果讓同學們自己來設計臺燈,需要考慮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如果沒有涉及到三要素中“環境”部分,那請學生補充,教師作相應的提示) (兩分鐘)
教師羅列出學生歸納的一系列因素,豎直排列,
“如果就如此羅列,未免有些雜亂,我們是否可以把這些因素歸類后在進行拓展,或許更多的發現!
“剛才某某同學其實已經道出了設計分析的三要素“使用者”“產品”“使用環境”,三者分別簡稱為“人”“物”“環境”,那我們來看看同學們考慮的因素是否可以歸入這些要素中去?”
教師黑板上把三要素豎直羅列,學生回答,教師歸類,最后得到驗證。
“請同學看一下設計分析的三要素示意圖,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任何產品都是為人服務的,人的需求決定了產品的設計,而產品又使在一定的環境中被使用,必然受到環境的制約,同時又影響著環境,由此可見,“人”“物”“環境”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我們在設計分析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三方面的關系,從這三方面展開!保ㄈ昼姡
“現在我們就從‘人’這一角度來分析一下我們在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產品必須滿足使用者,也就是高中生—你們的需求,而你們自己來設計臺燈,首先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那你們身上由哪些高中生具有的獨特性呢? 我們沒有誰比你們自己更了解你們”
展示ppt 高中生的獨特性
“我們在設計過程中,始終要注意使用者需求和產品之間聯系”
“物-------產品,產品從整體考慮,剛才同學們也從很多方面分析并且歸納了比較多的因素,比方說功能、材料、成本、美觀等,但是光整體考慮還不夠,對臺燈各個部件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展示ppt 演示臺燈組成部分 (兩分鐘)
“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分組討論一下各個組成部件” 展示ppt 四組討論的問題
“學生分為四大組,每四個人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最后討論完畢,請各組派出代表進行觀點展示,其他組員可以補充,注意,討論完畢以后,請各組進行自我評價和接受他評,下面開始討論!
教師參與其中,一起參加討論。
下面開始展示小組設計分析后的綜合觀點
“展示觀點的時候,同學們注意聽,他們的設計分析的評價分的高低,掌握在你們手里”
學生發言過程中,臨場發揮正確處理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
“同學們分析得很好,比較透徹,請同學們開始對各小組打分,并且在相應的評價說明中寫上評價緣由”
教師通過ppt演示,對各部件分別需要考慮的因素進行總結歸納。 (二十分鐘左右)
“我們已經對各部件進行了系統分析,但是各部件其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同學們在設計的時候,要學會整體---局部---整體的設計思想,結合“人”“物”“環境”的關系,進行全面系統分析,使之成為一個協調有機整體!
(展示ppt)
“這節課快接近尾聲,現在請同學們回顧一下這堂課的內容,并且分析一下,我們這堂課的重點是什么?大家從中能學到什么?”
展示ppt
“如果讓大家來設計書架,請同學們分別從“人”“物”“環境”三方面進行展開,全面分析,最后電子稿的形式上交一份設計分析詳細表!保ǖ诫娮訖n案袋)(四十分鐘)
學生思考后回答
同學一:
同學二:
學生思考后回答
學生一:
學生二:
學生三:
學生思考后回答
學生一:
學生回答
學生分組開始討論:
第1,2,3.4組代表兩到三名進行觀點展示。
學生自己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