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馬諫議書(通用7篇)
答司馬諫議書 篇1
王安石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借助工具書,能順暢朗讀課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重點難點】
1.重點: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難點: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課文提示】
1.“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即書信。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寫給誰。信題多為“報……書”、“與……書”、“上……書”、“答……書”等!洞鹚抉R諫議書》文題意思是:回給司馬諫議大夫的信。
2.王安石,宋朝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當政時,推行變法。在這次變法中,以王安石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發生過激烈的斗爭。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依然可以領略到當時唇槍舌劍的滾滾硝煙。
【正音正字】怨謗(bàng) 難壬人(nàn) 胥怨(xū) 盤庚(gēng) 會晤(wù)
【閱讀課文】
1. 從文中看,王安石為什么要進行這場變法?
人“習于茍且”;士“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上“欲變此”。
2. 實施變法時,出現了什么情形?司馬光認為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實施變法時,天下“怨謗”;眾人“洶洶然”。
司馬光認為,這是王安石在變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諫”造成的。
3. “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在文中具體指什么事?
“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在文中具體指:“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 “為天下理財”; “辟邪說,難壬人”。
【課文簡析】
王安石任宰相時,為了抑制豪強勢力的膨脹,增強國力,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變法的措施,遭到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司馬光是其代表,三次寫信給王安石,攻擊變法,要求恢復舊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給司馬光及其同黨的答復。
本文是以書信形式寫成的駁論。文章列舉司馬光的種種責難,然后針對司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的責難,作者先逐點駁斥“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這樣,有理有據有節,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諫”,成為無中生有,司馬光的論點失去了成立的基礎。王安石進一步批駁,他沒有否認“天下怨謗”。他認為“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順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變此”;再列舉“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這樣,王安石從現實和歷史兩個方面說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币虼耍疤煜略怪r”不足為奇。本文不僅嚴正表明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受命于人主”,還借此機會重申自己“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的決心,矢志不悔。
【課外作業】
1. 完成“學習建議”;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
2. 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王安石、司馬光以及王安石變法。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翻譯:我說:昨天承蒙(您來信)賜教。我認為和您交游相處友好的日子很長久了,但是議論政事常常合不來,這是因為我們采取的政治主張不同的緣故。
原文: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翻譯:如果硬要辨解,最后一定不會被理解,所以簡單地寫回信給你,不再一一為自己辨白;再三想到您對我的重視厚遇,對(書信)往來不應草率莽撞,所以現在詳細說明情況,希望您也許能諒解我。
原文: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翻譯:讀書人爭論的問題,主要在于名稱和實際的關系,名稱和實際關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原文: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
翻譯:現在您用來教訓我的是認為我超越權限、惹事生非、搜刮錢財、拒絕批評,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誹謗。
原文: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
翻譯:我卻認為受皇上的委托,擬訂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然后交給專職的官吏去執行,不能叫作越權;推行先王實行過的政事,興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生非;為國家清理財政,不能叫作搜刮錢財;駁斥錯誤言論,責問巧言小人,不能叫作拒絕批評。
原文: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翻譯:至于怨恨和誹謗那么多,那本來早就料到它會這樣的。
原文: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翻譯:人們習慣于得過且過已經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數以不憂慮國家大事、隨波逐流、討好眾人為上;实鄄畔敫淖冞@種狀況,而我就不考慮反對派的多少,要出力幫助皇帝對抗這些人,那么大家怎么能不大吵大鬧呢?
原文: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翻譯:盤庚遷都的時候,老百姓都怨恨,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盤庚沒有因為有人怨恨而改變他的計劃,因為計劃合理才行動的,這事看不出可以后悔的地方。
原文: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翻譯:如果您責備我任職很久,沒有能幫助皇帝大有作為,以造福于人民,那么我承認有罪過;如果說現在應當什么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規而已,那我就不敢領教了。
原文: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
翻譯:沒有機會見面,我不勝仰慕到極點。
【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根據學生情況,選擇若干討論)
1. 解釋劃線的詞語:
①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原因。 、诮K必不蒙見察。( 被,表示被動。
、酃式窬叩浪。( 說 ) 、鼙傩罢f,難壬人。( 批駁。
、莘悄持抑#ā☆I教。
2. 解釋下列多義詞:
、傥茨苤洗笥袨椋ā∽鳛椤。
為天下理財。( 替。
不為征利。( 是。
②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表示承接關系,而且。
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 表示轉折關系,然而 )
3. 下列對“人習于茍且非一日”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b。
a,人們學習茍且之事不是一天了。
b,人們習慣于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兩天了。
c,人們對得過且過的學習已不是一天兩天了。
d,人們對茍且之事反對不是一天了。
4. 下列對“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c )
a,如果說應當今天一切事情都不做。
b,如果說現在應該一切不把事當事做。
c,如果說現在應該什么事情都不做。
d,像你所說,現在應該一切事情都不做。
5. 文中“ 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一句,表明王安石與司馬光的爭論不是個人恩怨,而是政見不一。
6. 文中追述“盤庚之遷”的用意是什么?
以確鑿的史實針砭當時士大夫的流俗,說明反對的人多就一定錯了。證明自己的境況,與“盤庚之遷”時一樣,因此決“不為怨者故改其度”,表達了改革的決心不變。
7. 文章最后王安石說“某知罪矣”。這是否向司馬光認錯?為什么?
王安石說“某知罪矣”,這不是向司馬光認錯!
王安石認為自己“錯”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由此可見王安石不僅沒有因改革“認錯”,反而認為自己改革還不夠堅決,不夠迅速,不夠徹底!。
8. 本文是駁論。作者旨在批駁什么觀點?
本文批駁的觀點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
9. 作者是如何駁論的?
針對司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的責難,作者先逐點駁斥“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這樣,有理有據有節,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諫”,成為無中生有,司馬光的論點失去了成立的基礎。王安石進一步批駁,他沒有否認“天下怨謗”。他認為“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順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變此”;再列舉“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這樣,王安石從現實和歷史兩個方面說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币虼耍疤煜略怪r”不足為奇。
10,在嚴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對變法持什么態度?哪些語句體現了這種態度?
王安石堅持變法,義無反顧! 岸攘x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等語句集中體現了王安石的態度。
11. 天下“怨謗”、眾人“洶洶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天下“怨謗”、眾人“洶洶然”的真正原因是:王安石新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課外作業】
1. 整理課堂筆記。
2. 預習《出師表》。
3. 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教學后記】
答司馬諫議書 篇2
王安石以書信作答司馬光,駁斥保守勢力對新法的種種指責,表示了堅持改革,決不為流言俗議所動的決心。一、基礎知識積累1.給下列紅字注音聒(guō) 恕(shù) 壬(rén) 恤(xù) 胥(xū) 晤(wù) 庚(gēng)2.形近字┏悔(huǐ)后悔 ┏婿(xù)女婿 ┏悟(wù)醒悟 ┗誨(huì)教誨 ┗胥(xū)胥吏 ┗晤(wù)會晤 3.多音字 ┏(xié)改邪歸正 ┏(dù)硬度 邪┫ 度┫ ┗(yé)莫邪 ┗(duó)度德量力 4.詞語解釋【蒙 教】承蒙賜教! 竊 】謙詞,私下,代“我”! 操 】持! 術 】治國之道,政治主張!緩 聒】強作解說。聒,喧擾,嘈雜,這里指多話。【上 報】回信!局 念】又想到。【視 遇】對待! 厚 】優厚!痉 復】書信來往。【鹵 莽】粗疏草率,冒失無禮!疽 恕】原諒我!久 實】名義和實際。【侵 官】增設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職權。【生 事】生事擾民!菊 利】搜刮錢財,與民爭利!揪 諫】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辟 】排除,駁斥!救 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諂媚、不行正道的人!玖曈谄埱摇苛晳T于得過且過。【 恤】考慮。【胥 怨】相怨,多指百姓對上的怨恨。胥,互相!痉 特】不只是。特,只是!径攘x而后動】度,考慮。【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計劃、主張!靖 澤】給以好處!静 事 事】不做任何事情。【區 區】情意誠摯。5.文學常識真空(1)本文作者是 _______朝_______(人名),字_______,號________,封_________,是“________”之一;題目中的“司馬諫議”指的是_________。(2)本文選自_________,作者主張的是歷史上有名的變法,史稱“ ________ ”。(3)文章的四個部分:先是交代 _________,然后_________,分析_________,最后以_________結束!緟⒖即鸢浮浚1)北宋 王安石 介甫 半山 荊國公 唐宋八大家 司馬光(2)《臨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變法”(3)寫信的緣由 駁斥謬論 原因 書信常規的結束語二、課文復習1.作者回顧【明確】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進士。嘉佑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強化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他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列寧稱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他主張“絕求正所以經世務”,設置專局,使子與門人纂修各經新義,以為誦習的定本。《詩》、《書》、《周官》三經新義最為重要,《周官新義》尤能闡發新政理論。他的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舊時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而風格高峻,《桂枝畫•金陵懷古》頗有名。所著《字說》、《鐘山目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中的《周官新義》殘卷、《老子注》若干條。 2.題目解說【明確】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身為參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馬光(當時任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所以稱為“司馬諫議” )給王安石寫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長信,列舉了實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本文是作者的復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五事,并對士大夫不恤國事、茍且偷安、墨守成規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滿。文章批駁了司馬光的意見,針鋒相對而又文筆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舉重若輕而簡明扼要,既表明決絕的態度又不失贈答之禮。3.文章針對司馬光對變法的指責,王安石是怎樣回答的? 【明確】信中主要針對王安石指責變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著五事一一給予駁斥,進而為自己辨明。在駁斥前,先提及一個雙方均認可的道理——“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再擺出司馬光在長信中所指責的實施新法的五大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即所要駁的謬論。然后逐一分析所謂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為己辨明,進而針鋒相對而又入情入理地批駁了對方的觀點。結論同中有變,對前四點的駁斥,均是以“不為侵官”“不為生事”“不為征利”“不為拒諫”四個不容置疑的判斷句作結。對“致怨”的駁斥,則采用不屑一駁的態度,此處無聲勝有聲。4.一句“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展現了王安石無所畏懼的政治家的膽略,說說課文中哪些地方展現了王安石的政治家膽略?【明確】對“致怨”的駁斥,先采用不屑一駁的從容態度:告之對方,早料到如此,不值得一提,更無須駁了。接著以犀利的文筆插入一句對士大夫現狀的介紹,再轉一筆強調是皇上想要改變這種情況,而我不顧眾人反對,不量政敵多少,輔助皇上實施改革,這也難怪那些既得利益而因實施新法受損的人對我“洶洶然”。以反問收結,加強肯定語氣,增強了結論的不可置疑性。這樣舉重若輕對待“洶洶然”的“怨誹”,盡顯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風度。5.結構分析(1)劃分本文層次,并概括大意。本文共4個自然段,分為4部分:第一段:交代寫信的緣由。第二段:針對司馬光信中所指責的實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駁斥。 第三段:分析反對派對新法聲勢洶洶、怨恨、誹謗的原因,并表示對失大夫不恤國事、茍且偷安、墨守成規等保守思想的不滿。第四段:書信常規的結束語。(2)結構圖: ┏ 一、交代寫信的緣由 ┓答司馬諫議書┫ 二、駁斥謬論 ┣ 針鋒相對 ┃ 三、分析原因 ┃ 態度堅決 ┗ 四、書信常規的結 ┛6.翻譯: 安石啟:昨日承蒙您來信指教,我私意以為跟您友好相處的日子很久了,但討論國事往往意見不同,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張和方法不同的緣故。我雖然想硬在你耳邊羅嗦(強作辯解),恐怕結果一定不會得到您的諒解。后來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對于書信往來是不應簡慢無禮的,因而我在詳細地說出我所以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夠諒解我。我們讀書人所要爭論的,特別是在“名稱”(概念、理論)與“實際”是否符合上!懊Q”與“實際”的關系明確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確的認識了。現在您所用來教誨我的,是以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誹謗我。我卻認為接受皇上的命令,議訂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決定,交給主管官署卻執行,不算是“侵官”。發揚(恢復)前代賢君的治國原則,以便興利除弊,這不算是“生事”。替國家整理財政,這不算“拒諫”。排除不正確的言論,批駁巧言諂媚的壞人,這不算“拒諫”。至于怨恨毀謗的很多,那是本來早就該料到會這樣的。人們習慣于得過且過的守舊之風已經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為國家大事操心,以附和舊俗之見來討好眾人為美德;噬蠀s想改變這種現狀,而我又不顧政敵的多少,想盡力去幫助皇上抵制他們,那么,眾人怎么會不大吵大鬧呢?過去商王盤庚遷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并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他的計劃;他考慮理由正當,然后做去,他認為正確,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果您責備我執政很久了,沒有能夠幫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業,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說今天應當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著老規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領教的了。沒有會面的機會,不勝(實在)誠心仰慕得很。三、深入探究1. 你對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認識理解的?【明確】王安石推行的心法雖然沒有也不可能觸及正個封建制度和封建統治的根本。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卻敢于對傳統政策進行改革和沖擊,敢于對大地主大官僚的種種特權加以抑制和打擊,把封建生產關系中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某些環節進行一些調整,提出在當時已經存在的物質條件下能夠解決的任務。作為地主階級的一個成員,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過度剝削所造成的“富者財產滿布洲域,貧者困窮不免于溝壑”(《風俗》)的狀況,又能認識到“欲富天下則資之天地”(與《馬運判書》)亦即認識到發達所有生產力去生產天下的財富以求增加國家收入的重要性。這些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還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王安石在變法中,不僅以“理財”增強國力,而且以“整軍”改變北宋王朝的腐敗軍制。他打擊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勢利,為反擊契丹貴族和黨項貴族的割據政權的侵犯作好了物質準備,盡力改變北宋王朝長期以來“外則不能無懼于夷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的屈辱處境,欲在全中國再一次納入一個政權的統治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王安石領導的變法圖強的革新運動,也是一次愛國主義的政治運動。因此,王安石和司馬光的斗爭,雖然是統治階級內部代表不同階層利益的政見之爭,但它實在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一個重要事件。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論書》,便是這一場斗爭中的生動速寫,這一大事件的真實紀要。它是在“積貧積弱”的困境中發出的發奮圖強的呼聲,它直接宣傳了變法革新的積極思想。所以九百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喜愛。2.你是如何評價司馬光的?【明確】看人要用辯證的觀點,對待人一分為二,在否定其缺點的同時,也要肯定其優點,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一長信,列舉實施新法的弊端,阻撓王安石變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馬光在學術上是一位貢獻很大的歷史學家,他用十九年時間主編了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后人把他和司馬遷稱為史學界“前后兩司馬”。3.如果司馬光收到王安石的這封信,他會怎么樣?【明確】司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一方面會為王安石雄辯的才能折服,另外一方面也會看到王安石變法態度的堅決,又會很惱火,他可能會糾集更多的保守派公開和王安石作對,使王安石的變法不能順利進行。(發揮想像,合理即可。)4.寫作特點分析(1)言簡意賅,措詞委婉而堅決。這篇文章語言柔中帶剛,態度委婉而堅決,運用這樣的外交辭令符合答復指責性書信的特點。而駁斥司馬光指責的語句言簡意賅,不容置辯,干凈利落。(2)例文結構嚴謹,說理透徹,見解新穎,風格峭麗,堪稱古代政論文典范。復習本文可以讓我們領略王安石政論散文的一般特點。他此類文章往往針對時弊,根據深刻分析,提出明確的主張,具有的說服力。四、課內閱讀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辯。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1. 解釋下列詞語!局啬睢 【厚】【鹵莽】 【侵官】2. 司馬光批評王安石犯了__、__、__、__、__五條錯誤。3. 王安石與司馬光“議事每不合”的原因是_____。4. 選文中,王安石駁斥司馬光觀點的立論原則是_____。5. 翻譯下列句子。(1)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2)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 【參考答案】1.【重念】又想到。 【厚】優厚。【鹵莽】粗疏草率,冒失無禮。 【侵官】增設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職權。2.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3.政見不同4.守前所為5.(1)我雖然想硬在你耳邊羅嗦(強作辯解),恐怕結果一定不會得到您的諒解。(2)現在您所用來教誨我的,是以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誹謗我。
答司馬諫議書 篇3
本文選自《王臨川集》,作者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號半山,臨川人,曾被封為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又稱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兩次出任宰相,堅持推行變法,世稱王安石變法。列寧稱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獨特的成就,他主張為文應“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他的著作有《臨川先生文集》、《王荊公詩文集》。
第二項文體知識。
本文是書信體駁論文。全文主要駁斥以司馬諫議為代表的保守派對新法的指責,所以屬駁論文。王安石的說理文見識高超、論辯犀利。
第三項主旨。全文立論的論點是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的指責,指出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從而說明變法是正確的。司馬光的攻擊名實不符,全是謬論。文章逐條駁斥馬司光的謬論,揭露出他們保守、腐朽的本質,表示出作者堅持改革,絕不為流言俗語所動的決心。
第四項層次段落。全文分為四段。
第一段即開頭一句和第一自然段。這段主要闡明寫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為兩人之間有分歧,所以寫信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第二段即第二個自然段。是全文駁斥的重點部分,作者以“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論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派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
第三段即第三個自然段,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度,想讓我從此不要做這些事兒,墨守前人的所作所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領教的。
第四段即第四個自然段,結束全文,說一些禮儀性的客套話。
現在再就第二段駁斥的幾個重點進行分析。
關于侵官,依據名實相符的原則,王安石闡明制定和貫徹變法的規章制度,有皇帝的命令,有朝廷官員大臣討論確定,有具體官吏執行,步步有據可查,不是侵官。
關于生事,新法實行,影響一些大地主和大官的利益,引起他們不滿,司馬光把這說成擾民生事,王安石闡明變法是舉先王之政,興利除弊,可造福于人民大眾,加強國家的統治,不是生事。
關于征利,司馬光等保守派攻擊王安石變法是與民征利,王安石駁斥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目的在于理通財政,有利整個國家,表現出政治家的宏偉的韜略。
關于拒諫,司馬光等人認為王安石不理會保守派意見就是拒諫,王安石義正辭嚴,指出自己抨擊不正之理,駁斥不懷好意的人,證實自己光明磊落,堅持自己變法應有的態度。
所謂天下怨誹的問題,王安石舉出歷史事實,并分析說明保守派這些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乃是他們因循守舊的腐敗作風。王安石堅持不能改變自己的態度,而且委婉地表示對司馬光的說法則非某之所敢知。
第五項寫作特點。
第一個特點,作為書信體議論文首要特點是行為簡潔,結構嚴謹,沒有枝蔓,全文除開頭和結尾段用幾句酬答的禮貌語言以外,緊緊扣住保守派幾個主要論點進行駁斥,只駁論點不涉及其它事情,結構非常嚴謹,駁斥時針對其要害,言簡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第二個特點,論證方法多樣。本文的論證方式是駁論,其反駁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第一直接反駁,如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第二個舉出根據進行反駁,如“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這里就舉出了有利的根據,說明不是自己獨出新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議過的法度,指出這不是我個人的行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舉出史實進行反駁,舉出歷史的事實來進行反駁,如“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這里以歷史上曾有過的如何對待怨誹的事實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語而動,既委婉地反駁了怨誹之多的責備,又表達了自己變法的堅強決心。整個反駁是明確而有力的,言簡意賅。
第三個特點,是氣勢磅礴,寓剛于柔。全文所以有壓倒論敵的浩然正氣有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則氣勢。二,擅于排比,連用排比駁斥對方,則勢如破竹,無可阻擋。第三,擅用反語,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氣盛言怡,鏗鏘有力,雖則全文傲岸之氣,憤然涌出,強調堅持改革的決心不可逆轉,但語氣相當委婉,柔中有剛,如比如說詳細的說明自己這樣做的理由,您或許能原諒我,結尾又說您批評未能幫皇上大有作為,那我知罪了,但讓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規就行,那我是不敢領教的。這樣做一方面照顧多年交往的友誼,一方面堅持原則,寸步不讓,全力維護變法的正義立場。
第六項疑難詞句。
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竊,猶“私”自的意見,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每,是往往經常,術:方法,此處指政治主張。
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重念:又考慮的意思。視遇,是看待,反復,指書信往來,具道:詳細的說出,冀是希望的意思。
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辟是批駁,抨擊,難是責難,壬人是小人,是*濘之人。
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胥通與,相與之意,又“皆”義。非特:不僅僅。
第七項古文今譯。
安石啟:
昨日承蒙賜教,我私下以為跟君實您相處,彼此相好的時間已經很長了,而議論問題常?捶ú灰恢拢@是因為我們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張多有不同的緣故。即使我強做解釋,最終也一定不會被您所諒解,所以只簡略的給您回封信,不再一一加以辯解了?墒怯窒氲侥院裼龃遥跁磐鶃頃r不宜草率失禮,所以今天我詳細地說明自己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原諒我。
大凡讀書人所爭論的,最主要的是名義和實際是否相符的問題。如果名和實的關系明確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可以認識清楚了,F在您用來指教我的,是說侵奪官利職權,無端惹事生非,與民爭奪財利,拒絕旁人勸告,因而招致天下的怨恨和指責。我卻認為接受皇帝的命令,議定法律制度而在朝廷上討論修正,再交給有關部門去執行,不能算是侵奪官吏的職權;實行先王的政治主張,用以興利除弊,不能算是惹事生非;替國家整理財政,不能算是與民爭奪財利;清除荒謬的言論,駁斥巧辯的小人,不能算是拒絕進諫。至于埋怨和指責的人很多,那是我本來就預料到會這樣的。人們習慣于得過且過的生活已經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們多已不關心國家大事,附合流俗,討眾人的歡心為好,皇上卻要改變這種情況,而沒有考慮敵人之眾多,想出力幫助皇上跟他們相對抗,那他們怎么會不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的時候,怨恨反對的是百姓,不僅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因為怨恨就改變他的計劃,這是由于他考慮這樣做適宜,然后采取行動,認定做的對,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緣故。
假如您責備我在位的時間長了,卻未能幫助皇上大有作為,以造福于百姓,那么我知罪了;假如要說今天應當什么事也不做,只要默守前人的陳規舊法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領教的了。
沒有機會見面,內心不勝仰慕,仰慕您到了極點。
答司馬諫議書 篇4
答司馬諫議書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能夠把握教學設計>文章的主要觀點,探究教學設計>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作者在本文中對實施變法出現四個問題的解答。
難點:文中出現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話。
三、教學設想
1、先疏通文字,然后采用課堂研討學習的方式來了解王安石變法所受的反對與阻撓。
2、從了解古今漢語語序的不同,進而掌握閱讀淺易的文言文的一些規律。
四、課時安排: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和內容: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然而卻遭到許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對,今天我們來學習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或許能從中了解到王安石實施變法所受的阻力及變法最終失敗的原因。
二、作者簡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號半山,臨川人,曾被封為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又稱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兩次出任宰相,堅持推行變法,世稱王安石變法。列寧稱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獨特的成就,他主張為文應“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他的著作有《臨川先生文集》、《王荊公詩文集》。
三、背景簡介
北宋宋神宗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銳,內外交困。擔任參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司馬光于熙寧三年(1070年)致書王安石,不遺余力地攻擊新法,王安石當即答以簡短的回函,進而寫了這封信作為答復,表明自己改革的決心。
四、題解
“答”即“答復、回復”之意!爸G議”則指的是“諫議大夫”這個官職,所以,“答司馬諫議書”不能理解為“回答司馬光規勸的書信”,而要作“回復諫議大夫司馬光的信”來理解。
五、聽課文錄音
先聽錄音然后學生默讀
六、文字疏通
重點的字詞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來代替自己的名字! ∶山蹋撼忻少n教。
竊:謙詞,私下,代“我”。 操:持。
術:治國之道,政治主張。 強聒:強作解說。聒,喧擾,嘈雜,這里指多話。
略:簡略! ∩蠄螅夯匦拧
重念:又想到! ∫曈觯簩Υ。
厚:優厚! 》磸停簳欧磥。
鹵莽:粗疏草率,冒失無禮! ∫娝。涸徫。
名實:名義和實際! ∪酥鳎夯实邸
侵官:增設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職權! ∩拢荷聰_民。
征利:搜刮錢財,與民爭利。 拒諫: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舉:推行! ”伲号懦,駁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諂媚、不行正道的人! 」蹋罕緛。
習于茍且:習慣于得過且過。 恤:考慮。
洶洶:波濤聲。這里指反對新法的吵鬧之聲。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對上的怨恨。胥,互相! 》翘兀翰恢皇。特,只是。
度(dù):計劃,主張。 度(duó):考慮。
膏澤:給以好處! 〔皇率拢翰蛔鋈魏问虑。
敢知:敢于領教。知,領教,接受。 由:機緣,機會。
不任:不勝! ^區:情意誠摯。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極點。
七、課文的結構(段落層次)
全文分為四段。
第一段:這段主要闡明寫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為兩人之間有分歧,所以寫信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第二段:全文駁斥的重點部分,作者以“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論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派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
第三段: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度,想讓我從此不要做這些事兒,墨守前人的所作所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領教的。
第二課時
一、問題討論
1、王安石為什么要寫這封書信?
因為司馬光寫了一封長信,對王安石的變法橫加指責,故王安石寫此信為自己辯解。
2、“所操之術多異故也”中“術”指什么?
“術”指二人所持的治國之道、政治主張。
3、司馬光如何指責王安石?
指責王安石變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諫!
4、第2段作何理解?
作者在該段以犀利的筆鋒逐一駁斥司馬光對自己的指責。開頭先提出一個雙方均認可的道理,“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睘橄挛牡摹罢碧峁┩评砬疤帷=又鴮娂咏o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駁,連用“不為……”四個不容置疑的判斷句,顯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風度。
5、第3段作何理解?
該段具體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指出當前現狀,并強調皇上要改變此情況,而自己不顧眾人反對,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問句,增加結論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層用盤庚遷都的事實,來論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確性,增強說服力。第三層由兩個假設句構成,內容上退中有進,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駁斥更顯柔中有剛。
6、第4段作何理解?
結束全文,說一些禮儀性的客套話。
7、作者在文中提到“盤庚之遷”這一歷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為了借此來說明自己實施新法的堅定性和正確性。 點撥:教學設計>文章中所舉事例通常是為了論證自己闡述的內容。
8、從文中哪個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對變法招來的怨誹早有預料?
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二、練習鞏固
(一)段落層次
1、第1段:交代寫信的 。
2、第2段:針對信中指責自己的 、 、 、 、 ,逐一加以駁斥。
3、第3段:分析 對新法怨恨、誹謗的 ,并表示對士大夫 、 、 等保守思想的不滿。
4、第4段:書信常規的 語,使全文結構 。
參考答案:
1、緣由 2、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諫 致怨
3、反對派 原因 不恤國事 茍且偷安 墨守成規 4、結束 嚴謹
(二)字詞過關
1、解釋加點字
、佟⑺僦g多異故也( 。、重念蒙君實視遇厚( 。
、、而天下之理得矣( 。、辟邪說( 。 [來源:學,科,網]
、荨⒐事陨蠄( ) ⑥、故今具道所以( )
、、舉先王之政( ) ⑧、不恤國事( )
2、用現代漢語譯下列句子
、佟⑺僦g多異故也!
②、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參考答案:
1、①持 ②優厚 ③明白 ④排除,駁斥 ⑤簡略 ⑥詳細 ⑦推行 ⑧考慮
2、①所持的見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緣故。
②名義和實際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壑劣谠购拗淞R的人這么多,這本來是我預先就知道會這樣的。
三、寫作特點
詞語運用:簡明扼要,鏗鏘有力。面對保守派的指責,作者說道:“則固前知其如此也!薄叭缭唤袢债斠磺胁皇率,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弊掷镄虚g透露出一種堅持自己的信心。
中心表達:本文通過對司馬光指責自己的幾個方面的辯駁,從而批駁了保守派的不恤國事、墨守成規的狀況,表明自己的堅決態度。
寫作借鑒:本文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首先交代寫信的原因,言語委婉有致;接著進行合情合理地辯駁,有理有據,層層深入;最后表明態度,不失贈答之禮。全文一氣貫通,結構嚴謹,這是同學們需借鑒的。
四、板書教學設計>設計
五、譯文參考
我的陳述:昨天承蒙來信賜教。我私下認為與您交好已經很久了,可是議論事情每每意見不合,是因為所持的見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緣故。雖然想強作解說,可想到終究一定不會得到諒解,所以想約略寫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樁地替自己辯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書信往來中不應草率。所以現在詳細說明我這樣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許會原諒我。
大凡讀書人要爭的,主要是名義和實際是不是相符的問題。名義和實際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F在您所拿來指教我的,認為是侵犯職權、生事擾民、搜刮錢財、拒絕進諫,致使天下人怨恨咒罵。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討論法令制度,進行修訂,把它交給主管官員去執行,算不得是侵犯職權;推行古代賢明君主的政令來興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國家理財,算不上是搜刮錢財;駁斥謬論,批駁奸佞,不是什么拒絕進諫。至于怨恨咒罵這么多,這本來是我預先知道會這樣。
人們習慣于得過且過,不是一天兩天了。大小官員大多把不關心考慮國家大事、附和世俗、討好眾人當作上策;噬舷敫淖冞@種情況,而我不估量政敵的多少,想出力協助皇上對抗他們,那么他們怎么會不聲勢洶洶?當年盤庚遷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員罷了。盤庚不因為人們怨恨的緣故,就改變他的計劃?紤]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動,這樣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責備我在職的時間很久,不能幫助皇上有大的作為,來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認自己的罪過;如果說現在應當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陳規舊法罷了,(這)就不是我所敢于領教的了。
沒有機會(和您)見面,(我對您)不由得從內心仰慕到了極點。
六、教后記
答司馬諫議書 篇5
答司馬諫議書
作者:王安石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安石啟:昨日承蒙您來信指教,我私意以為跟您友好相處的日子很久了,但討論國事往往意見不同,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張和方法不同的緣故。我雖然想硬在你耳邊羅嗦(強作辯解),恐怕結果一定不會得到您的諒解。后來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對于書信往來是不應簡慢無禮的,因而我在詳細地說出我所以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夠諒解我。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辯。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我們讀書人所要爭論的,特別是在“名稱”(概念、理論)與“實際”是否符合上。“名稱”與“實際”的關系明確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確的認識了。現在您所用來教誨我的,是以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誹謗我。我卻認為接受皇上的命令,議訂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決定,交給主管官署卻執行,不算是“侵官”。發揚(恢復)前代賢君的治國原則,以便興利除弊,這不算是“生事”。替國家整理財政,這不算“拒諫”。排除不正確的言論,批駁巧言諂媚的壞人,這不算“拒諫”。至于怨恨毀謗的很多,那是本來早就該料到會這樣的。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答司馬諫議書》
答司馬諫議書
作者:王安石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人們習慣于得過且過的守舊之風已經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為國家大事操心,以附和舊俗之見來討好眾人為美德;噬蠀s想改變這種現狀,而我又不顧政敵的多少,想盡力去幫助皇上抵制他們,那么,眾人怎么會不大吵大鬧呢?過去商王盤庚遷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并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他的計劃;他考慮理由正當,然后做去,他認為正確,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果您責備我執政很久了,沒有能夠幫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業,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說今天應當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著老規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領教的了。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沒有會面的機會,不勝(實在)誠心仰慕得很。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
《答司馬諫議書》
答司馬諫議書 篇6
語文新課程資源網——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的資源倉庫
【原文】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 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辯。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 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重,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 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 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 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
【譯文】安石啟:昨天承蒙(您來信)指教,我私下認為與君實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討起政事來(意見)常常不一致,(這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在許多方面不同的緣故啊。雖然想要(向您)硬羅嗦幾句,(但)終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慮(我的意見),所以(我)只是簡單地給您寫了封回信,不再—一為自己辯解了。又想到君實很看重我,在書信往來上不應該粗疏草率,所以現在詳細地說出我所以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夠寬恕我吧。
有學問的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特別注重于名義和實際(是否相符)。(假如)名義和實際(的關系)已經明確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掌握了,F在君實您用來指教我的,是認為我(推行新法)侵奪了官吏們的職權,制造了事端,爭奪了百姓的財利,拒絕接受不同的意見,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誹謗。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議訂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決定),把它交給負有專責的官吏(去執行),(這)不能算是侵奪官權;實行古代賢明君主的政策,用它來興辦(對天下)有利的事業、消除(種種)弊病,(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這)不能算是(與百姓)爭奪財利;抨擊不正確的言論,駁斥巧辯的壞人,(這)不能算是拒絕接受(他人的)規勸。至于(社會上對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誹謗,那是我本來早就料到它會這樣的。
人們習慣于茍且偷安、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數把不顧國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見解),向眾人獻媚討好當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變這種(不良)風氣,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對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幫助皇上來抵制這股勢力,(這樣一來)那么那些人又為什么不(對我)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的時候),連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后堅決行動;認為對(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啊。如果君實您責備我因為(我)在位任職很久,沒能幫助皇上干一番大事業,使這些老百姓得到好處,那么我承認(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說現在應該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陳規舊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領教的了。
沒有緣由(與您)見面,內心實在仰慕得很。
答司馬諫議書 篇7
第一部分:
1.《周公誡子》選自 ,《答司馬諫議書》選自 ,作者 , 著名文學家。(2分)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3分)
、艧o以魯國驕土(驕: )
、剖刂怨д,榮(恭: )
、歉挥兴暮#纱说乱玻ㄓ桑 )
⑷重念蒙君實視遇厚(厚: )
、膳e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舉: )
、室愿酀伤姑瘢ǜ酀桑 )
3.譯句:(6分)
、挪┞剰娪,守之以淺者,智。
⑵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
⑶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也。
4.作者寫《答司馬諫議書》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5.《答司馬諫議書》一文的主旨是什么?(3分)
6.王安石駁斥“征利”的觀點時,所持的理論依據是( 。2分)
a、受命于人主 b、舉先王之政
c、為天下理財 d、度義而后動
7.憑你的記憶,說出文中的六種謙德是什么?(各用一個字概括)(3分)
8.《周公誡子》最后一句采用反問句形式有何效果?(3分)
第二部分:
。ㄒ唬
成王封伯禽于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刹簧鳉e?”
9、文中哪句話交代了周公誡子的背景?(3分)
10、周公誡子是圍繞哪句話來論述的?(3分)
11、“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敝小按说隆卑木唧w內容是什么?(3分)
12、曹操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與文中哪句話有關?(3分)
13、文中哪句話屬于反面論證?(3分)
14、請寫出由本文衍生的兩個成語。(2分)
15、你從這篇文章中學到了什么?(3分)
。ǘ
劉頗推甕
澠池道中,有車載瓦瓷①,塞于隘路②,屬天寒冰雪峻滑③,進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鈴鐸④數千,羅⑤擁在后,無可奈何。有客劉頗者揚鞭而至,問曰:“車中瓷直⑥幾錢?”曰:“七、八千!鳖H遂開囊取縑⑦,立償之,命僮仆登車,斷其結絡⑧,系⑨推瓷于崖下。須臾,車輕得進,群噪⑩而前。
[注釋]①饔:同甕,瓦罐,瓷瓶。②隘:關隘,這里指狹窄的路。③屬:逢,碰上。峻:險、陡。④鈴鐸:指被阻的車馬。⑤羅:織,集結。⑥直:通“值”。⑦縑:細絹,這里指錢。⑧結絡:指系在車上的繩索。⑨系:將。⑩噪:吆喝。
16.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字。(3分)
(1)日向暮! ∠颍
(2)頗遂開囊取縑! ∷欤
(3)須臾,車輕得進。 須臾:
17.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修辭手法。(3分)
(1)鈴鐸數千。( )
(2)且遷我如振落葉耳。( )
(3)我濟陰之巨室也。( )
18.將下列語句譯成現代漢語。(3分)
(1)屬天寒冰雪峻滑。
(2)車中瓷直幾錢。
(3)系推瓷于崖下。
19.澠池道上當時為什么“塞車”?(3分)
20.劉頗當時做了幾件事,他這樣做有道理嗎?表現了劉頗什么樣的品質?(4分)
第三部分:片斷寫作練習(40分)
學校運動會100米決賽中,最有希望奪冠的張強同學為避免撞倒一位橫穿跑道的觀眾,摔了一跤,失去了獲冠軍的機會,但仍堅持跑到了終點?戳诉@個材料,你有什么想法?請寫一個片斷,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