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聊城 漢縣。治郭下。武德四年,分置茌平縣。貞觀元年,省入聊城
博平 漢縣。隋因之。武德四年,分置靈縣。五年省,并入博平。貞觀十七年,省博平入聊城。天授二年,析聊城復置
武水 漢陽平縣地,屬東郡。隋改為清邑,又分清邑置武水縣。武德四年,屬莘州。貞觀元年,屬博州
清平 漢貝丘縣。隋改為清平,屬博州
堂邑 漢縣。后魏廢。隋分清陽縣復置。初屬毛州,州廢,屬博州
高唐 隋縣。長壽二年,改為崇武。神龍元年,復為高唐。
貝州 隋為清河郡。武德四年,平竇建德,置貝州,領清河、武城、漳南、歷亭、清陽、鄃、夏津七縣。六年,移治所于歷亭。八年,還于舊治。九年,以廢宗州之宗城、經城來屬,又以廢毛州之臨清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清河郡。乾元元年,復為貝州。舊領縣九,戶一萬七千七百一十九,口九萬七十九。天寶,戶十一萬一十五,口八十三萬四千七大量五十七。在京師東北一千七百八十二里,至東都九百九十三里。
清陽 武德四年,分置夏津縣。九年,復省。舊治甘陵城。永昌元年,移治于孔橋。開元二十三年,移就州治
清河 漢縣,后漢恒帝改為甘陵,后省。隋復分置清河縣,在郭下
武城 漢曰東武城。舊治古夏城。調露元年,移于今治
宗城 隋舊。武德四年,置宗州,領宗城、府城、南宮、斌強四縣。九年,廢宗州及府城、斌強二縣,以經城、宗城屬貝州,南宮屬冀州
臨清 漢清泉縣,后魏改為臨清。武德四年,屬毛州。州廢,屬貝州
經城 漢縣。武德四年,屬宗州。州廢來屬
漳南 漢東陽縣,后魏省。隋分棗強、清平二縣地,復置于古東陽城,仍改為漳南縣
歷亭 漢東陽地。隋分鄃縣置歷亭縣
夏津 舊鄃縣。天寶元年,改為夏津。
洺州望 隋武安郡。武德元年,改為洺州,領永年、洺水、平恩、清漳四縣。二年,陷竇建德。四年,建德平,立山東道大行臺,又立曲周、雞澤二縣。五年,罷行臺,置洺州大總管府,管洺、衛、巖、相、磁、邢、趙八州。六年,罷總管府。以磁州之武安、臨洺、肥鄉三縣來屬。貞觀元年,又以廢磁州之邯鄲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廣平郡。乾元元年,復為洺州。永泰之后,復以武安、邯鄲屬磁州。會昌元年,省清漳、洺水二縣入肥鄉、平恩、曲周等縣。舊領縣七,戶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三,口十萬一千三十。天寶領縣十,戶九萬一千六百六十六,口六十八萬三千二百八十。省清漳、洺水。今領縣六。在京師東北一千五百八十五里,至東都八百五十七里。
永年 州所治。本漢曲梁縣,屬廣平郡。改廣平為永年
平恩 漢縣。隋自斥漳城移于平恩故城置
臨洺 漢易陽縣,隋改為臨洺。武德元年,置紫州,領臨洺、武安、肥鄉、邯鄲等縣。四年,罷紫州,臨洺屬磁州。五年,改屬洺州
雞澤 漢廣平縣地。武德四年,置雞澤縣
肥鄉 漢邯溝縣地。曹魏立肥鄉縣,屬廣平郡。會昌三年,省清漳縣入
曲周 隋廢縣。武德四年,復置。會昌三年,省洺水縣入。
磁州 隋魏郡之淦陽縣。武德元年,置磁州,領淦陽、臨水、成安三縣。四年,割洺州之臨洺、武安、邯鄲、肥鄉來屬。六年,置磁州總管府,領磁、邢、洺、黎、相、衛六州。其年,廢總管府。以臨洺、武安、肥鄉三縣屬洺州,磁州領滏陽、成安、邯鄲三縣。貞觀元年,廢磁州,滏陽、成安屬相州,以邯鄲屬洺州。永泰元年六月,昭義節度使薛嵩請于淦陽復置磁州,領滏陽、武安、昭義、邯鄲四縣。州新置,未計戶口帳籍。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八十五里,至東都六百六十五里。
滏陽 漢武安縣地。隋置滏陽縣,州所治
邯鄲 漢縣,屬廣平郡。隋屬磁州。州廢,屬洺州。永泰初,復置磁州,來屬。
武安 漢縣。隋復置,隸磁州。
昭義 永泰元年,廉察使薛嵩特置于滏口之右故臨水縣城。
邢州上 隋襄國郡。武德元年,改為邢州總管府,管邢、溫、和、封、蓬、東龍六州。邢州領龍崗、堯山、內丘三縣。四年,平竇建德,罷總管府。割內丘屬趙州,仍省和、溫、封三州,以其所領南和、沙河、平縣三縣來屬。又立任縣。五年,割趙州之內丘、柏仁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鉅鹿郡。乾元元年,復為邢州。舊領縣九,戶二萬一千九百八十五,口九萬九百六十。天寶,戶七萬一百八十九,口三十八萬二千七百九十八。在京師東北一千六百五十五里,至東都八百五十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