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河內 漢野王縣,隋為河內縣。武德四年,省太行、忠義、紫陵三縣并入
武德 隋為安昌縣。武德三年,改為武德
武陟、漢懷縣地,故城在今縣西
修武 漢山陽縣地。修武,古名也,隋因之。武德二年,李原德以縣東北濁鹿城歸順,因置陟州及修武縣。四年,賊平,改為武陟,廢陟州,以修武屬殷州,仍移縣治于隋故修武城。貞觀元年,省殷州,修武屬懷州
獲嘉 漢縣名。武德四年,于縣置殷州,領獲嘉、武德、武陟、修武、新鄉、共城五縣。貞觀元年,省殷州,以獲嘉、武陟、修武屬懷州,新鄉、共城屬衛州。
衛州望 隋汲郡,本治衛縣。武德元年,改為衛州。二年,陷竇建德。四年,賊平,仍舊領衛、清淇、湯陰三縣。其年,廢義州,以汲縣來屬。六年,以湯陰屬相州。貞觀元年,州移治于汲縣,又廢殷州,以共城、新鄉、博望三縣來屬。六年,廢博望縣。十七年,廢清淇縣。其年,又以廢黎州之黎陽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汲郡。乾元元年,復為衛州。舊領縣五,戶一萬一千九百三,口四萬三千六百八十二。天寶,戶四萬八千五十六,口二十八萬四千六百三十。在京師東一千二百二十二里,去東都三百九十里。
汲 漢縣,隋因之。武德元年,置義州,領汲縣。四年,廢義州,縣屬衛州。貞觀元年,衛州自衛縣徙治所于汲縣
新鄉 隋割汲、獲嘉二縣地,于古新樂城置新鄉縣。武德初,屬義州。州廢,來屬殷州。州廢,屬衛州
衛 漢朝歌縣。紂所都朝歌城,在今縣西。隋大業二年,改為衛縣,仍置汲郡于縣治。貞觀初,移于汲縣。初屬義州。州廢,屬衛州。十七年,省清淇縣入衛縣。長安三年,又置清淇縣。神龍元年,又省入衛縣
共城 漢共縣,隋因之。武德元年,置共州,領共城、凡城二縣。四年,廢共州,省凡城入共城縣。初屬殷州。貞觀初,來屬
黎陽 隋黎陽縣。武德二年,置黎州總管府,管殷、衛、洹、澶四州。尋陷賊。四年,平竇建德,復置黎州,領臨河、內黃、湯陰、觀城、頓丘、繁陽、澶水八縣。其年,以澶水、觀城、頓丘三縣置澶州,又以湯陰屬相州。貞觀元年,省繁陽,又以澶水來屬。十七年,廢黎州及澶水縣,以黎陽屬衛州,內黃、臨河屬相州。
相州 漢魏郡也。后魏道武改為相州,隋為魏郡。武德元年,置相州總官府,領安陽、鄴、林慮、零泉、相、臨漳、洹水、堯城八縣。二年,割林慮置巖州。四年,廢總管府,仍省零泉縣。五年,廢巖州,以林慮來屬,仍省相縣。六年,割衛州之湯源來屬。其年,復置總管府,管磁、洺、黎、衛、邢六州。九年,廢都督府。貞觀元年,改湯源為湯陰,以廢磁州之淦陽、成安二縣來屬。十年,復置都督,管相、衛、黎、魏、洺、邢、貝七州。十六年,罷都督府。十七年,以廢黎州之內黃、臨河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鄴郡。乾元元年,復為相州。舊領縣九,戶一萬一千四百九十,口七萬四千七百六十六。天寶縣十一,戶十萬一千一百四十二,口五十九萬一百九十六。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二十一里,至東都六百六里。
安陽 漢侯國,故城在湯陰東。曹魏時,廢安陽,并入鄴。后周移鄴,置縣于安陽故城,仍為鄴縣。隋又改為安陽縣,州所治。漢魏郡城,在縣西北七里
鄴 漢縣,屬魏郡。后魏于此置相州,東魏改為司州。周平齊,復為相州。周大象二年,隋文輔政,相州刺史尉遲迥舉兵不順,楊堅令韋孝寬討迥,平之,乃焚燒鄴城,徙其居人,南遷四十五里。以安陽城為相州理所,仍為鄴縣。煬帝初,于鄴故都大慈寺置鄴縣。貞觀八年,始筑今治所小城
湯陰 漢蕩陰縣也,并入安陽。武德四年,分安陽置湯源縣,屬衛州。六年,改屬相州。貞觀元年,改為湯陰
林慮 漢隆慮縣。武德三年,置巖州,領林慮一縣。五年,巖州廢,縣屬相州。
堯城 隋縣
洹水 漢長樂縣地,屬魏郡。周建德六年,分臨漳東北界置洹水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