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泌陽 后魏石馬縣,后訛為上馬縣。貞觀三年廢。開元十三年,割湖陽復置上馬縣。天寶元年,改為泌陽縣。
均州下 隋淅陽郡之武當縣。義寧二年,割淅陽之武當、均陽二縣置武當郡。又置平陵縣。武德元年,改為均州。七年,省平陵縣。八年,省均陽入武當。其年,以南豐州之鄖鄉、堵陽、安福三縣來屬。貞觀元年,廢均州,又省堵陽、安福二縣。以武當、鄖鄉二縣屬淅州。八年,廢淅州,又以武當、鄖鄉二縣置均州。又廢上州,割豐利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武當郡。乾元元年,復為均州。舊領縣三,戶二千八百二十九,口一萬二千五百九十三。天寶,戶九千六百九十八,口五萬八百九。在京師東南九百三十里,至東都九百一十七里。
武當 州所治。漢縣,南陽郡。梁置南始平郡,后魏改為豐州,隋改為均州,皆治武當縣。縣舊治延岑城,顯慶四年,移于今所
鄖鄉 漢錫縣地,屬漢中郡。晉改為鄖鄉。武德元年,置南豐州,領鄖鄉、安福、堵陽三縣。屬均州。貞觀元年,廢均州,以鄖鄉、武當屬淅州。又省安福、堵陽,并入鄖鄉。八年,復置均州,二縣來屬
豐利漢長利縣地。后魏置豐利郡,分錫縣置豐利縣。武德初,屬上州。州廢,屬均州。
房州下 隋房陵郡。武德元年,改為遷州,領光遷、永清,又置受陽、淅川、房陵,凡領五縣。其年,又于竹山縣置房州,領竹山、上庸,又置武陵,凡領三縣。五年,廢遷州之淅川。七年,又廢房陵、受陽二縣。貞觀十年,廢遷州,自竹山移房州治于廢州城。其年,省武陵縣。改光遷為房陵縣。天寶元年,改為房陵郡。乾元元年,復為房州。舊領縣四,戶四千五百三十三,口二萬一千五百七十九。天寶,戶一萬四千四百二十二,口七萬一千七百八。在京師南一千二百九十五里,至東都一千一百八十五里。
房陵 漢縣,屬漢中郡。后魏為新城郡,又改為光遷國。武德初,改為遷州。置光遷縣。又改為房州,兼改光遷為房陵縣
永清 后魏分房陵縣置大洪縣,周改為永清
竹山 分上庸縣置。武德元年,置房州。貞觀十年,州移治房陵縣
上庸 漢縣,屬漢中郡。
隋州下 隋為漢東郡。武德三年,改為隋州,領隋縣、光化、安貴、平林、順義五縣。五年,省安貴縣。八年,省平林、順義二縣。貞觀十年,割唐州棗陽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漢東郡。乾元元年,復為隋州。舊領縣三,戶二千三百五十三,口一萬一千八百九十八。天寶,縣四,戶二萬三千九百一十七,口十萬五千七百二十二。在京師東南一千三百八十八里,至東都一千八里。
隋 漢縣,屬南陽郡。后魏于縣置隋州,隋為漢東郡,皆治隋州
光化 隋縣
棗陽 漢舂陵縣,屬南陽郡。隋置舂陵郡。武德三年,改為昌州,領棗陽、舂陵、清潭、湖陽、上馬五縣。其年,分湖陽、上馬置湖州。五年,廢昌州及清潭縣。貞觀元年,省舂陵入棗陽。其年,以廢湖州之上馬、湖陽來屬。九年,廢顯州。自此移唐州于廢顯州,仍屬焉。十年,改屬隋州
唐城 開元二十六年,分棗陽置。
郢州 后魏置溫州。武德四年,置郢州于長壽縣,置京山、藍水二縣屬焉。貞觀元年,省藍水入長壽。又廢郢州,以長壽屬鄀州,章山屬荊州。十七年,廢溫州,依舊置郢州,治京山。天寶元年,改為富水郡。乾元元年,復為郢州。舊溫州領縣三,戶一千五百八十,口七千一百七十三。天寶改郢州,戶一萬二千四十六,口五萬七千三百七十五。在京師東南一千四百四十里,至東都一千一百四十九里。
京山 隋縣,屬安陸郡。武德四年,置溫州,因后魏。領京山、富水二縣。貞觀八年,廢鄀州,以長壽來屬。十七年,復于縣置郢州。長壽 漢竟陵縣地,屬江夏郡。武德四年,于縣置郢州。貞觀元年,廢郢州,以長壽屬鄀州。八年,又屬溫州。十七年,又屬郢州。富水 隋舊。武德初,屬溫州。州廢,屬郢州。
復州 隋沔陽郡。武德五年,改為復州,治竟陵縣,貞觀七年,移治沔陽。天寶元年,改為竟陵郡。乾元元年,復為復州。舊領縣三,戶一千四百九十四,口六千二百一十八。天寶,戶八千二百一十,口四萬四千八百八十五。在京師東南一千八百里,至東都一千五百一十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