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濆山 梁置。濆山,在縣西四十里,重疊濆比為名。隋末,縣廢。武德元年,分置濆山縣,又置濆州。八年,州廢,縣隸渠州。
渝州 隋之巴郡。武德元年,置渝州,因開皇舊名,領江津、涪陵二縣。其年,以涪陵屬涪州。三年,置萬春縣。改萬春為萬壽縣。貞觀十三年,以廢霸州之南平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南平郡。乾元初,復為渝州。舊領縣四,戶一萬二千七百一十,口五萬七百一十三。天寶,戶六千九百九十五,口二萬七千六百八十五。在京師西南二千七百四十八里,至東都三千四百三十里。
巴 漢江州縣,屬巴郡。古巴子國地。梁置楚州。隋改為渝州,以水為名
江津 漢江州縣分置
萬壽 武德三年,分江津縣置萬春縣。五年,改為萬壽
南平 貞觀四年,分巴縣置。于縣南界置南平州,領南平、清谷、周泉、昆川、和山、白溪、瀛山七縣。八年,改南平州為霸州。十三年,州廢,省清谷等縣,以南平縣屬渝州。
山南東道
鄧州 隋南陽郡。武德二年,改為鄧州,領穰縣、冠軍、深陽三縣。三年,立順陽縣。州置總管,管鄧、淅、酈、宛、淯、新、弘等七州。四年,廢總管,隸山南行臺。廢新州,以新野縣來屬。又置平晉縣。六年,省順陽入冠軍,省平晉入穰縣。八年,廢宛州,以南陽來屬,廢酈州,以新城來屬。貞觀元年,省冠軍入新城。天寶元年,改為南陽郡。乾元元年,復為鄧州。舊領縣六,戶三千七百五十四,口一萬八千二百一十二。天寶領縣七,戶四萬三千五十五,口十六萬五千二百五十七。在京師東南九百二十里,至東都六百七十里。
穰 漢縣,屬南陽郡。漢南陽郡以宛為理所,后魏移治于穰。隋改為南陽郡,尋改為鄧州,取漢鄧縣為名
南陽 漢南陽郡所治宛縣也。武德三年,置宛州,領南陽、上宛、上馬、安固四縣,并寄治宛城。八年,州廢,以上馬入唐州,余三縣入南陽縣,屬鄧州
新野 漢縣,屬南陽郡。晉于縣置義州。武德四年,分置新州,領一縣。其年,新州廢,縣屬鄧州
向城 漢西鄂縣地,屬鄧州。后魏于古向城置縣,乃改立
臨湍 后魏割冠軍縣北境置新城縣。武德二年,移治虎遙城,屬酈州。八年,廢酈州,縣屬鄧州。貞觀三年,移治故臨湍聚。天寶元年,改為臨湍縣
內鄉 漢淅縣地,屬弘農郡。后周改為中鄉,隋改為內鄉。武德元年,置淅州,又分內鄉置默水縣,后復改為內鄉
菊潭 漢沮陽縣地。隋改沮水縣,后廢。開元二十四年,割新城復置,改為菊潭。
唐州上 隋淮安郡。武德四年,改為顯州,仍置總管,領顯、北澧、純三州。顯州領比陽、慈丘、平氏、顯岡四縣。五年,又分置唐州,屬顯州總管。七年,改為都督府,州不改。貞觀元年,罷都督,仍以廢純州桐柏縣來屬。三年,省顯岡縣。九年,改顯州為唐州,以廢唐州之棗陽、湖陽及廢魯州之方城三縣來屬。十年,以棗陽屬隋州。開元五年,以方城來屬仙州。十三年,置上馬縣。二十六年,以方城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淮安郡。乾元元年,復為唐州。舊屬河南道,至德后,割屬山南東道。舊領縣六,戶四千七百二十六。口二萬二千二百九十九。天寶領縣七,戶四萬二千六百四十三,口十八萬三千三百六十。至京師一千四百八十里,至東都六百四十六里。
比陽 漢縣,屬南陽郡。后魏置東荊州于漢比陽古城,改為淮州。隋改淮州為顯州,取界內顯望岡為名。貞觀元年,改為唐州。比水出縣東,今縣,州所治也。
慈丘 隋分比陽縣置,取界內慈丘山為名。
桐柏 漢平氏縣地,屬南陽郡。梁置華州,西魏改淮州,又為純州。后周為大義郡,陳廢郡為桐柏縣。
平氏 漢縣,屬南陽郡。
湖陽 漢縣,屬南陽郡。隋不改,屬舂陵郡。武德四年,于縣置湖州,領湖陽、上馬二縣。貞觀元年,廢湖州,省上馬,以湖陽屬唐州。
方城 前漢堵陽縣,屬南陽郡。后漢改為順陽。隋改為方城縣,屬淯陽郡。武德二年,于縣置北澧州,領方城、真昌二縣。貞觀初,省真昌縣。八年,改北澧州為魯州,領縣不改。九年,省魯州,以方城屬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