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莫 漢縣,屬涿郡,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屬蒲州。貞觀元年,改屬瀛州。景云二年,割屬莫州
清苑 漢樂鄉縣,屬信都國。隋為清苑。武德四年,屬蒲州,貞觀元年,改屬瀛州。景云二年,屬莫州
文安 漢縣,屬渤海郡,至隋不改,故城在今縣東北。舊屬瀛州,景云二年來屬
任丘 隋縣,后廢,武德五年,分莫縣復置
長豐 開元十九年,分文安、任丘二縣置
唐興 如意元年,分河間縣置武昌縣,屬瀛州。長安四年,改屬易州。其年,還隸瀛州。神龍元年,改為唐興縣。景云二年,改屬莫州。
幽州大都督府 隋為涿郡。武德元年,改為幽州總管府,管幽、易、平、檀、燕、北燕、營、遼等八州。幽州領薊、良鄉、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等八縣。二年,又分潞縣置玄州,領一縣,隸總管。四年,竇建德平,固安縣屬北義州。六年,改總管為大總管,管三十九州。七年,改為大都督府,又改涿縣為范陽。九年,改大都督為都督。幽、易、景、瀛、東鹽、滄、蒲、蠡、北義、燕、營、遼、平、檀、玄、北燕等十七州。貞觀元年,廢玄州,以漁陽、潞二縣來屬。又廢北義州,以固安來屬。八年,又置歸義縣。都督幽、易、燕、北燕、平、檀六州。乾封三年,置無終縣。如意元年,分置武隆縣。景龍三年,分置三河縣。開元十三年,升為大都督府。十八年,割漁陽、玉田、三河置薊州。天寶元年,改范陽郡。屬范陽、上谷、媯川、密云、歸德、漁陽、順義、歸化八郡。乾元元年,復為幽州。舊領縣十:薊、潞、雍奴、漁陽、良鄉、固安、昌平、范陽、歸義也。戶二萬一千六百九十八,口十萬二千七十九。天寶,縣十,戶六萬七千二百四十二,口十七萬一千三百一十二。今領縣九。在京師東北二千五百二十里,至東都一千六百里。
薊 州所治。古之燕國都。漢為薊縣,屬廣陽國。晉置幽州,慕容雋稱燕,皆治于此。自晉至隋,幽州刺史皆以薊為治所
幽都 管郭下西界,與薊分理。建中二年,取羅城內廢燕州廨署,置幽都縣,在府北一里。
廣平 天寶元年,分薊縣置。三載復廢。至德后,復分置
潞 后漢縣,屬漁陽郡,隋不改。武德二年,于縣置玄州,仍置臨泃縣。玄州領潞、臨泃、漁陽、無終四縣。貞觀元年,廢玄州,省臨泃、無終二縣,以潞、漁陽屬幽州
武清 后漢雍奴縣,屬漁陽郡。歷代不改。天寶元年,改為會昌縣。天寶元年,改為永清
永清 如意元年,分安次縣置武隆縣。景云元年,改為武清
安次 漢縣,屬渤海郡,至隋不改。隋屬幽州
良鄉 漢縣,屬涿郡,至隋不改
昌平 后漢縣,屬廣陽國,故城在今縣東南。隋屬涿郡。
涿州 本幽州之范陽縣。大歷四年,幽州節度使朱希彩奏請于范陽縣置涿州,仍割幽州之范陽、歸義、固安三縣以隸涿,屬幽州都督。州新置,未計戶口帳籍。至京師二千四百里,至東都一千四百八十里。
范陽 漢涿郡之涿縣也,郡所治。曹魏文帝改為范陽郡。晉為范陽國,后魏為范陽郡,隋為涿縣。武德七年,改為范陽縣。大歷四年,復于縣置涿州
新昌 漢縣名,后廢。大歷四年,復析固安縣置
歸義 治易縣地,屬涿郡。北齊省入鄚縣。武德五年,于縣置北義州。貞觀元年,與州同省。八年,復置,改屬幽州。分置涿州,又來屬
固安 漢縣,屬涿郡。武德四年,屬北義州,移治章信城。貞觀元年,省義州,以縣屬幽州,乃移于今治。今治城,漢方城縣地,屬廣陽國
新城 大歷四年,析置。
薊州 開元十八年,分幽州之三縣置薊州。天寶元年,改為漁陽郡。乾元元年,復為薊州。天寶領縣三,戶五千三百一十七,口二萬八千五百二十一。至京師二千八百二十三里,至東都一千二十三里。
漁陽 后漢縣。屬漁陽國。秦右北平郡所治也。隋為漁陽縣。武德元年,屬幽州。二年,改屬玄州,又分置無終縣。貞觀元年,屬幽州,省無終。神龍元年,改屬營州。開元四年,還屬幽州。十八年于縣置薊州,乃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