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神龍二年三月,洛陽東七里有水影,側近樹木車馬之影,歷歷見水影中,月馀方滅。乾元二年七月,嵐州合河關黃河水,四十里間,清如井水,經四日而后復。寶應元年九月甲午,華州至陜州二百馀里,黃河清,澄澈見底。大歷二年,醴泉出櫟陽,愈疾。貞元四年七月,自陜州至河陰,河水色如墨,流入汴河,止于汴州城下,一宿而復。寶歷二年,亳州言出圣水愈病。江淮已南,遠來奔湊求水。浙西觀察使李德裕奏論其妖。宰相裴度判汴州所申狀曰:"妖由人興,水不自作。"牒汴州觀察使填塞訖申。
玄宗初即位,東都白馬寺鐵像頭無故自落于殿門外。后姚崇秉政,以僧惠范附太平亂政,謀汰僧尼,令拜父母,午后不出院,其法頗峻。大歷十三年二月,太仆寺廨有佛堂,堂內小脫空金剛左臂上忽有黑汗滴下,以紙承色,色即血也。明年五月,代宗崩。
上元三年,楚州刺史崔侁獻定國寶十三:一曰玄黃天符,形如笏,長八寸,有孔,辟人間兵疫;二曰玉雞毛,白玉也,以孝理天下則見;三曰谷璧,白玉也,粟粒,無雕鐫之跡,王者得之,五谷豐熟;四曰西王母白環二,所在處外國歸伏;五曰碧色寶,圓而有光;六曰如意寶珠,大如雞卵;七曰紅色靺鞨,大如巨栗;八曰瑯玕珠二;九曰玉玦,形如玉環,四分缺一;十曰玉印,大如半手,理如鹿形,陷入印中;十一曰皇后采桑鉤,如箸,屈其末;十二曰雷公石斧,無孔;十三缺。凡十三寶。置之日中,白氣連天。初,楚州有尼曰真如,忽有人接之升天,天帝謂之曰:"下方有災,令第二寶鎮之。"即以十三寶付真如。時肅宗方不豫,以為瑞,乃改元寶應,仍傳位皇太子,此近白祥也。寶歷二年五月,神策軍修苑內古漢宮,掘得白玉床,其長六尺,以獻。
大歷十年二月,京兆神策昭應婦人張氏,產一男二女。貞元八年二月,許州人李狗兒持杖上含元殿,擊欄檻,又擊殺所擒卒,誅之。十年四月,巨人跡見常州。元和二年,開紅崖冶役夫將化為虎,眾以水沃之,化而不果。長慶四年四月十七日,染坊作人張韶與卜者蘇玄明,于柴草車內藏兵仗,入宮作亂,二人對食于清思殿。是日,禁軍誅張韶等三十七人。寶歷二年十二月,延州人賀文妻產三男。大和九年,京師訛言鄭注為主上合金丹,須小兒心肝,密旨捕小兒。或相告云,某處失幾兒。人家扃鎖小兒甚密。上恐,遣中使喻之,乃止。開成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狂人劉德廣入含元殿,詔付京兆府杖殺之。
隋末有謠云:"桃李子,洪水繞楊山。"煬帝疑李氏有受命之符,故誅李金才。后李密據洛口倉以應其讖。隋文時,自長安故城東南移于唐興村置新都,今西內承天門正當唐興村門。今有大槐樹,柯枝森郁,即村門樹也。有司以行列不正,將去之,文帝曰:"高祖嘗坐此樹下,不可去也。"調露中,高宗欲封嵩山,累草儀注,有事不行。有謠曰:"不畏登不得,但恐不得登。三度征兵馬,旁道打騰騰。"高宗至山下遘疾,還宮而崩。永徽末,里歌有《桑條韋也》、《女時韋也》樂。及神龍中,韋后用事,鄭愔作《桑條歌》十篇上之。龍朔中,俗中飲酒令,曰:"子母去離,連臺龍抝倒。"俗謂杯盤為子母,又名盤為臺,即中宗廢于房州之應也。時里歌有《突厥鹽》,及則天遣尚書閻知微送武延秀,立知微為可汗,挾之入寇。如意初,里歌云:"黃獐黃獐草里藏,彎弓射爾傷。"后契丹李萬榮叛,陷營州,則天令總管曹仁師、王孝杰等將兵百萬討之,大敗于黃獐谷,契丹乘勝至趙郡。垂拱已后,東都有《契苾兒歌》,皆淫艷之詞。后張易之兄弟有內嬖,易之小字契苾。元和小兒謠云:"打麥打麥三三三",乃轉身曰:"舞了也。"及武元衡為盜所害,是元和十年六月三日。
《五行傳》所謂詩妖,皆此類也。
上元中為服令,九品已上佩刀礪等袋,紛帨為魚形,結帛作之,為魚像鯉,強之意也。則天時此制遂絕,景云后又佩之。
張易之為母阿臧為七寶帳,有魚龍鸞鳳之形,仍為象床、犀簟。則天令鳳閣侍郎李迥秀妻之,迥秀不獲已,然心惡其老,薄之。阿臧怒,出迥秀為定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