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衛山 漢蠶陵縣,屬蜀郡。故城在縣西,有蠶陵山。隋改為翼針縣,治七頃城。貞觀十七年,移治七里溪。天寶元年,改為衛山縣
翼水 漢蠶陵縣,隋置翼水縣也
溪川 昭德二縣開生獠新置。
維州下 武德元年,白茍羌降附,乃于姜維故城置維州,領金川、定廉二縣。貞觀元年,羌叛,州縣俱罷。二年,生羌首領董屈占者,請吏復立維州,移治于姜維城東,始屬茂州,為羈縻州。麟德二年,進為正州。尋叛,羌降,為羈縻州。垂拱三年,又為正州。天寶元年,改為維川郡。乾元元年,復為維州。上元元年后,河西、隴右州縣,皆陷吐蕃。贊普更欲圖蜀川,累急攻維州,不下,乃以婦人嫁維州門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蕃兵攻城,二子內應,城遂陷。吐蕃得之,號無憂城。累入兵寇擾西川。韋皋在蜀二十年,收復不遂。至大中末,杜忭鎮蜀,維州首領內附,方復隸西川。舊領縣三,戶二千一百四十二,無口。天寶領縣二。戶二千一百七十九,口三千一百九十八。至京師二千八百三十里,至東都三千五百六十三里。
薛城 漢已前,徼外羌冉駹之地。蜀劉禪時,蜀將姜維、馬忠等,討汶山叛羌,即此地也。今州城,即姜維故壘也。隋初,蜀師討叛羌,于其地置薛城戍。大業末,又沒于羌。武德七年,白茍羌酋鄧賢佐內附,乃于姜維城置維州,領金川、定廉二縣。貞觀元年,賢佐叛,罷郡縣。三年,左上封生羌酋董屈占等,舉族內附,復置維州及二縣。薛城,在州西南二百步也
小封 咸亨二年,刺史董弄招慰生羌置也。
涂州下 武德元年,臨涂羌歸附,置涂州,領端源、婆覽二縣。貞觀二年,州縣俱省。五年,又分茂州之端源戍置涂州也。領縣三,與州同置
端源 臨涂 悉憐 戶二千三百三十四,口四千二百六十一。至京師西南二千六百八十九里。
炎州下 貞觀五年,生羌歸附,置西封州。八年,改為炎州。領縣三,與州同置:大封 慕仙 義川
領戶五千七百,無口數。在京師西南三千三百七十六里。
徹州下 貞觀五年,西羌首領董凋貞歸化置。領縣三,與州同置:
文徹 俄耳 文進
領戶三千三百,無口數,在京師西南三千四百一十八里。
向州下 貞觀五年,生羌歸化置也。領縣二,與州同置
貝左 向貳 領戶一千六百二,口三千八百九十八,在京師西南二千八百六十九里。
冉州下,本徼外斂才羌地。貞觀五年,置西冉州。九年,去"西"字。領縣四,與州同置。領戶一千六百二,口三千八百九十八。在京師西南二千八百六十九里
冉州 磨山 玉溪 金水
領戶一千三百七十,無口。在京師西南三千七百三十九里。
穹州下 貞觀五年,生羌歸附,置西博州。八年,改為穹州。領縣五,與州同置。領戶三千四百三十六,無口。在京師西南三千二百六十七里。
笮州下 貞觀七年,白茍羌降附,置西恭州。八年,改為笮州也。領縣三,與州同置:遂都 亭勸 北思
無口戶。在京師西南二千九百四十五里。
右九州,皆屬茂州都督。永徽后,又析為三十一州,今不錄其余也。
戎州中都督府 隋犍為郡。武德元年,改為戎州,領僰道、犍為、南溪、開邊、〈存阝〉〈馬阝〉五縣。貞觀四年,以開邊屬南通州。于州置都督府,督戎、郎、昆、曲、協、黎、盤、曾、鉤、髳、尹、匡、裒、宗、靡、姚、微十七州。八年,置撫來縣。仍改南通州為賢州,以開邊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南溪郡,依舊都督,羈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縣。并荒梗,無戶口。乾元元年,復為戎州。舊領縣六,戶三萬一千六百七十,口六萬一千二十六。天寶領縣五,戶四千三百五十九,口一萬六千三百七十五。在京師西南三千一百四里,至東都四千四百八十里。
僰道 漢縣,犍為郡治所。故僰侯國,梁置戎州也
南溪 漢南廣縣,屬犍為郡。后周于廢郡置南武戍。隋改龍源戍,又置為南溪縣也
義賓 本漢南安縣,屬犍為郡。隋改為〈存阝〉〈馬阝〉縣。天寶元年,改為義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