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臨桂 州所治。漢始安縣地,屬零陵郡。吳分置始安郡,宋改為始建國,南齊始安郡,梁置桂州。隋末,復為始安郡。江源多桂,不生雜木,故秦時立為桂林郡也
理定 漢始安縣。隋分置興安,近改為理定
靈川 武德四年,分始安置
陽朔 隋舊。貞觀元年,廢歸義縣并入
荔浦 漢縣,屬蒼梧郡。武德四年,置荔浦、建陵、隋化、崇仁、純義。五年,以隋化屬南恭州。貞觀元年,以建陵屬晏州。十三年,廢荔州,以荔浦、崇仁屬桂州,純義屬蒙州也
豐水 舊永豐縣。元和初,改為豐水縣
修仁 隋置建陵縣。貞觀元年,于縣置晏州,領武龍、建陵二縣。十二年,廢晏州及武龍縣,以建陵屬桂州。長慶元年,改為修仁縣
恭化 武德四年,分始安置純化縣。元和初,改為恭化也
永福 武德四年,分始安置
臨源 武德四年,分始安置
全義 新置。
昭州 隋始安郡之平樂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樂州,領平樂、永豐、恭城、沙亭四縣,貞觀七年,省沙亭縣。八年,改為昭州,以昭岡潭為名。天寶元年,改為平樂郡。乾元元年,復為昭州也。舊領縣三,戶四千九百一十八,口一萬二千六百九十一。天寶,戶三千五百。至京師四千四百三十六里,至東都四千二百一十九里。西至桂州二百二十里,東北至道州四百里,北至永州六百三十九里,南至富州一百六十六里也。
平樂 州所治。漢荔浦地,屬蒼梧郡。晉置平樂縣。貞觀七年,省沙亭并入也。
恭城 武德四年,析平樂置。
永平 隋縣,舊屬藤州。
富州下 隋始安郡之龍平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靜州,領龍平、博勞、歸化、安樂、開江、豪靜、蒼梧七縣。尋又分蒼梧、豪靜、開江三縣置梧州。九年,省安樂縣。貞觀八年,改為富州,以富川水為名。天寶元年,改為開江郡。乾元元年,復為富州。舊領縣三,戶三千三百四十九,口四千三百一十九。天寶,戶一千二百九十。至京師五千一百三十里,至東都四千八百五十里。西北至桂州界八十里,東南至梧州界九十里,北至昭州一百六十六里。
龍平 漢臨賀縣地,屬蒼梧郡。吳置臨賀郡,梁分臨賀置南靜郡,又改為靜州,改南靜郡為龍平縣。貞觀八年,改為富州,以富川水為名也
思勤 新置
馬江 隋開江縣。長慶元年,改為馬江。皆漢臨賀縣地。
梧州下 隋蒼梧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梧州,領蒼梧、豪靜、開江三縣。貞觀八年,割藤州之孟陵、賀州之綏越來屬。十三年,廢豪靜縣。天寶元年,改為蒼梧郡。乾元元年,復為梧州也。舊領縣四,戶三千八十四,口五千四百二十三。天寶領縣三,戶五千。至京師五千五百里,至東都五千一百里。東至封州八十里,東北至賀州四百一十里,北接富州界,正西至藤州一百九十里。
蒼梧 漢蒼梧郡,治廣信縣,即今治。隋立蒼梧縣,于此置郡
戎城 隋縣舊屬藤州,今來屬
孟陵 漢猛陵縣,屬蒼梧郡。
蒙州 隋始安郡之隋化縣。武德四年,置南恭州。割荔州之立山、東區、純義三縣分置嶺政縣。貞觀八年,改為蒙州,取州東蒙山為名。十二年,省嶺政入立山。天寶元年,改為蒙山郡。乾元元年,復為蒙州。舊領縣三,戶一千六十九。天寶,戶一千五十九。至京師五千一百里,至東都四千七百里。南至桂州二百四十九里,東至富州九十七里,西南至象州一百七十六里。
立山 州所治。漢荔浦縣,屬蒼梧郡。隋分荔浦置隋化縣。武德四年,改為立山,于縣置荔州,尋改為恭州。貞觀八年,改為蒙州。州東蒙山,山下有蒙水,居人多姓蒙故也
東區 武德五年,分立山置,屬荔州。貞觀六年,屬燕州。十年,改為蒙州
正義 貞觀五年,置純義縣,屬荔州。乾元初改為正義也。
龔州下 隋永平郡之武林縣。貞觀三年,置燕州。七年,移燕州于今州東。仍于燕州之舊所置龔州都督府,督龔、潯、蒙、賓、澄、燕七州。割藤州之武林、燕州之泰川來屬。又立平南、西平、歸政、大同四縣。十二年,廢潯州,以桂平、陵江、大賓、皇化四縣來屬。其年,省泰川入平南,省陵江入桂平,省歸政入西平。又割藤州之隋建來屬。天寶元年,改為臨江郡。乾元元年,復為龔州。舊領縣八,戶一萬三千八百二十一,口一萬一千一百二十八。天寶領縣六,戶九千,口二萬一千。至京師五千七百二十里,至東都五千三百六十一里。東至藤州一百四十九里,南至繡州九十五里,西至潯州一百三十里,北至蒙州二百四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