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亭山 隋縣。元和十五年,以戶口凋殘,并入章丘縣,因廢亭山
臨邑 漢縣。武德元年,屬譚州。州廢來屬
長清 隋置,屬濟州。貞觀十七年,屬齊州。舊志有豐齊縣,古山茌邑也。天寶元年改為豐齊。元和十五年,以戶口凋殘,并入長清縣
禹城 漢祝阿縣。天寶元年,以為禹城,以縣西有禹息故城
臨濟 漢之菅縣。隋為朝陽縣,尋改為臨濟縣。武德元年,于縣置鄒州,領臨濟、蒲臺、高苑、長山、鄒平五縣。八年,廢鄒州,縣屬譚州。州廢,屬齊州。
青州上 隋北海郡。武德四年,置青州總管府,管青、濰、登、牟、莒、密、萊、乘八州。青州領益都、臨朐、臨淄、般陽、樂安、時水、安平等七縣。八年,省乘、濰、牟、登四州,以廢濰州之北海,廢乘州之千乘、壽光、博昌來屬,省般陽、樂安、時水、安平四縣。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青州為北海郡。乾元元年,復為青州。舊領縣七,戶一萬六百五十八,口五萬六千三百一十七。天寶,戶七萬三千一百四十八,口四十萬二千七百四。在京師東北二千二百五十里,至東都一千五百七里。
益都 漢縣。在今壽光縣南十里故益都城是也。北齊移入青州城北門外為治所。
臨淄 漢縣,治古齊國城。久廢,隋復置。
博昌 漢縣,治故郡城。樂安,隋縣。武德二年,屬乘州。州廢,屬青州。總章二年,移治于今所
壽光 漢縣。隋移治所于博昌縣。初屬乘州,州廢來屬。
千乘 漢千乘國,后漢改為樂安郡。宋、齊廢,隋置千乘縣。武德二年,于縣置乘州,領千乘、博昌、壽光、新河五縣。六年,廢新河縣。八年,乘州廢,千乘等縣隸青州。
臨朐 漢縣。隋為逢山縣,尋復為臨朐,屬北海郡。
北海 漢平壽縣。隋置北海郡。開皇三年罷郡,置下密縣于廢郡城。大業(yè)二年,改為北海縣。武德二年,于縣置濰州,領北海、連水、平壽、華池、城都、下密、東陽、寒水、訾亭、濰水、汶陽、膠東、營丘、華宛、昌安、都昌、城平等十七縣。六年,唯留北海、營丘、下密三縣,余十四縣并廢。八年,廢濰州,仍省營丘、下密二縣,以北海屬青州。
淄州上 隋齊郡之淄川縣。武德四年,置淄州,領淄川、長白、萊蕪三縣。六年,廢長白、萊蕪二縣。八年,又以廢鄒州之長山、高苑、蒲臺三縣來屬。天寶元年,復為淄川郡。乾元元年,復為淄州。景龍元年,分高苑置濟陽縣,又并高苑。又割蒲臺隸之,后割屬棣州。舊領縣五,戶六千三百二十三,口三萬四千四百二十五。天寶,戶四萬二千七百三十七,口二十萬三千八百二十一。在京師東北二千一百三十三里,東都東北一千四百二十五里。今管縣四,并濟陽入高苑。
淄川 郭下。漢般陽縣。武德初,屬淄州
長山 漢於陵縣。武德初,屬鄒州。州廢,屬淄州
高苑 隋置。初屬鄒州,州廢來屬。景龍元年,分置濟陽縣。元和十五年,并入高苑
鄒平 漢縣。北齊為平原縣。隋移治漢鄒平故城,因改為鄒平。初屬譚州,州廢來屬。
棣州上 后漢樂安郡。隋渤海郡之厭次縣。武德四年,置棣州,領陽信、樂陵、滳河、厭次四縣,治陽信。六年,并入滄州。貞觀十七年,復置棣州于樂陵縣,領厭次、滳河、陽信三縣,又割淄州之蒲臺隸焉。而樂陵屬滄州。天寶元年,改為樂安郡。上元元年,復為棣州。領縣五,戶三萬九千一百五十,口二十三萬八千一百五十九。在京師東北二千二百一十里,東都東北一千三百七十里。
厭次 郭下。漢富平縣。隋屬滄州。武德四年,改屬棣州。六年,省棣州,復隸滄州。貞觀十七年,復置棣州,厭次還屬
滳河 隋縣
陽信 漢縣,屬渤海郡。貞觀十七年,改屬棣州
蒲臺 漢漯沃縣。隸淄州。割屬棣州
渤海 垂拱四年,析蒲臺、厭次置。
萊州中 漢東萊郡,隋因之。武德四年,討平綦順,置萊州,領掖、膠水、即墨、盧鄉(xiāng)、昌陽、曲城、當利、曲臺、膠東九縣。六年,廢曲城、當利、曲臺、膠東四縣。貞觀元年,廢盧鄉(xiāng),割登州之文登、廢牟州之黃來屬。麟德元年,置牟平縣。如意元年,割黃縣、文登、牟平置登州。天寶元年,改萊州為東萊郡。乾元元年,復為萊州。舊領縣六:掖、黃、文登、昌陽、即墨、膠水,戶一萬一千五百六十八,口六萬三千三百九十六。天寶領縣四,戶二萬六千九百九十八,口七萬一千五百。在京師東北二千五百九十九里,去東都一千八百五十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