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濟陰 郭下。隋縣
考城 隋舊。武德四年,于縣置梁州,領考城縣。五年,州廢,以縣屬曹州
冤句 漢縣。武德四年,分縣西界置濟陽縣,屬杞州。貞觀元年,廢濟陽,并入冤句
乘氏 漢縣,春秋之重丘地也
南華 漢離狐縣,累代不改。天寶元年,改為南華
成武 漢縣。隋屬戴州。州廢,屬曹州。
濮州上 隋東平郡之鄄城縣也。武德四年,置濮州,領鄄城、廩城、雷澤、臨濮、昆吾、濮陽、永定、安丘、長城九縣。五年,廢安丘、長城二縣。八年,廢昆吾、永定、廩城三縣。貞觀八年,割濟州之范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濮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濮州。舊領縣五,戶八千六百二十八,口四萬四千一百三十五。天寶,戶五萬七千七百八十一,口四十萬六百四十八。在京師東北一千五百七十里,至東都七百三十五里。
鄄城 古縣。后漢于縣置兗州。武德四年,分置永定縣。八年,并入鄄城。
濮陽 隋舊。武德四年,分置昆吾縣。八年省,并入濮陽
范 漢縣。武德二年,置范州,治昆吾城。五年,州廢,縣屬濟州。貞觀八年,改屬濮州。
雷澤 漢縣。武德四年,分置廩城縣。貞觀八年,省入雷澤
臨濮 武德四年,分雷澤置。五年,省長城縣并入。
鄆州上 隋東平郡之須昌縣。武德四年,平徐圓朗,于鄆城置鄆州,領鄆城、須昌、宿城、鉅野、乘丘五縣。又以廢壽州之壽張來屬。其年,置總管府,管鄆、濮、兗、戴、曹五州。貞觀元年,罷都督府,仍以鉅野屬戴州。又廢宿城、乘丘二縣。八年,自鄆城移治須昌。景龍元年,又置宿城縣。天寶元年,改鄆州為東平郡。乾元元年,復為鄆州。舊領縣三:須昌、鄆城、壽張;戶四千一百四十一,口二萬一千六百九十二。天寶領縣五,戶四萬四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萬四千五百三十。天寶十三載,廢濟州,其所管五縣,并入鄆州。濟州舊領縣五,戶六千九百五,口三萬四千五百一十。天寶,領戶三萬八千七百四十九,口二十一萬六千九百七十九,并入鄆州。在京師東北一千六百九十七里,去東都東北九百七十三里。今領縣十。
壽張 隋縣。武德四年,于縣置壽州,領壽張、壽良二縣。五年,廢壽州,省壽良入壽張,屬鄆州
鄆城 漢壽良縣。隋改為萬安縣,仍于縣置鄆州,尋改萬安為鄆城。貞觀八年,移鄆州治所于須昌縣
鉅野 漢縣。隋縣升為州。尋廢,屬戴州。貞觀十七年,載州廢,鉅野來屬
須昌 郭下。漢縣,故城在今鄆州東南三十二里。隋于故城置宿城縣,仍置須昌縣于今所。貞觀八年,州自鄆城移于須昌縣。后廢宿城縣。景云三年十二月,復分須昌置宿城縣。貞元四年,改宿城為東平縣,移就郭下。大和四年,改為天平縣。六年七月,廢天平縣入須昌縣
盧縣 漢舊。隋置濟北郡。武德四年,改濟州,領盧、平陰、長清、東阿、陽谷、范六縣。又置昌城、濟北、谷城、孝感、冀丘、美政六縣。六年,廢美政、孝感、谷城、冀丘、昌城五縣。八年,割范縣屬濮州。貞觀元年,又廢濟北縣入長清。天寶元年,改為濟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濟州。十三載六月一日,廢濟州,盧、長清、平陰、東阿、陽谷等五縣并入鄆州
平陰 漢肥城縣。隋為平陰,屬濟州。天寶十三載,州廢,縣屬鄆州。大和六年,并入東阿縣。開成二年七月,節度使王源中奏置平陰縣
東阿 漢縣。隋屬濟州。州廢,屬鄆州
陽谷 隋置,取縣界陽谷臺為名,屬濟州。州廢,屬鄆州
中都 漢平陸縣,本治殷密城,在今治西三十九里。天寶元年,改為中都,移于今治。
泗州中,隋下邳郡。武德四年,置泗州,領宿預、徐城、淮陽三縣。貞觀元年,省淮陽縣入宿預,以廢邳州之下邳,廢連州之漣水來屬。八年,又以廢仁州之虹縣來屬。總章元年,割海州沐陽來屬。咸亨五年,沐陽還海州。長安四年,置臨淮縣。開元二十三年,自宿預移治所于臨淮。天寶元年,改為臨淮郡。乾元元年,復為泗州,舊領縣五,戶二千二百五十,口二萬六千九百二十。領宿豫、漣水、徐城、虹、下邳。天寶領縣六,戶三萬七千五百二十六,口二十萬五千九百五十九。今領縣三:臨淮、漣水、徐城。其虹縣割隸宿州,宿預、下邳隸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