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河陽 隋縣。武德四年,于隋河陽宮置盟州,領河陽、集城、溫三縣。八年,廢盟州,省集城入河陽縣,以河陽、溫屬懷州。顯慶二年,以河陽、溫屬洛州
氾水 隋縣。武德四年,分置成皋縣。貞觀元年,省入氾水,屬鄭州。顯慶二年,割屬洛州,仍移治武牢城。垂拱四年,改為廣武。神龍元年,復為氾水。開元二十九年,移治所于武牢。成皋府在縣北
河陰 開元二十年,割氾水、滎澤二縣置,管河陰倉
溫 舊屬懷州。顯慶二年,割屬洛州
濟源 隋舊縣。武德二年,置西濟州,又分置飗陽、蒸川、邵原三縣。四年,廢西濟州及邵原、蒸川、頠陽三縣入濟源,改隸懷州。
鄭州 隋滎陽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置鄭州于武牢,領氾水、滎陽、滎澤、成皋、密五縣。其年,又于管城縣置管州,領管城、須水、圃田、清池四縣。貞觀元年,廢管州及須水、清池二縣,以廢管州之陽武、新鄭四縣屬鄭州。七年,自武牢移鄭州理所于管城。舊領縣八,戶一萬八千七百九十三,口九萬三千九百三十七。天寶領縣七,戶七萬六千六百九十四,口三十六萬七千八百八十一。至京師一千一百五里,至東都二百七十里。
管城 郭下,隋舊
滎陽 隋縣。天授二年,分置武泰縣,隸洛州,又改滎陽為武泰。萬歲通天元年,復為滎陽,尋又為武泰。神龍復
滎澤 隋舊
新鄭 隋舊
中牟 隋圃田縣。武德元年,改為中牟,屬汴州。龍朔二年,改屬鄭州
原武 隋舊。
陜州大都督府 隋河南郡之陜縣。義寧元年,置弘農郡,領陜、崤、桃林、長水四縣。二年,省崤縣。武德元年,改為陜州總管府,管陜、鼎、熊、函、谷五州,仍割長水屬虢州。其年,復立崤縣。二年,復割崤縣屬函州。三年,又置南韓州、嵩州,并屬陜府。四年,東都平,割熊、谷、嵩三州屬洛州總管府。其年,罷洛州總官,復以熊、谷、嵩三州來屬;仍省南韓州入洛州。八年,廢函州,以崤縣來屬。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又以廢芮州芮城、河北二縣來屬。十四年,改崤縣為峽石縣。大足元年,割絳州之夏縣來屬,尋卻還絳州。天寶元年,改為陜郡,置軍。至德二載十月,收兩京。乾元元年,復為陜州,因割蒲州之解、安邑,絳州之夏縣來屬;仍改安邑為虞邑。廣德元年十月,吐蕃犯京師,車駕幸陜州,仍以陜為大都督府。天祐初,昭宗遷都洛陽,駐蹕陜州,改為興德府,縣次畿赤。哀帝即位,省,復為大都督府。舊領縣五,戶二萬一千一百七十一,口八萬一千九百一十九。天寶領縣七,戶三萬九百五十,口十七萬二百三十八。在京師東四百九十里,東至東都三百三十里。
陜 郭下。隋縣
峽石 隋崤縣。義寧二年省。武德元年,復置。二年,割屬函州。三年,自石隖移治鴨橋。八年,改屬陜州。十四年,移治峽石隖,因改為峽石縣
靈寶 隋桃林縣。天寶元年,以掘得寶符,改為靈寶縣
芮城 隋縣。武德二年,置芮州,領芮城、河北二縣。貞觀元年,罷芮州,以芮城、河北屬陜州
平陸 隋河北縣。義寧元年,置安邑郡,縣屬焉。天寶三載,太守李齊物開三門,石下得戟,大刃,有"平陸"篆字,因改為平陸縣
安邑 隋為虞州,郭下置安邑縣,領安邑、解、夏、桐鄉四縣。貞觀十七年,廢虞州及桐鄉縣以安邑、解縣屬蒲川,夏縣屬絳州。乾元元年,割屬陜州,改安邑為虞邑。大歷四年,復為安邑縣
夏縣 舊屬虞州。貞觀十七年,改隸絳州。乾元元年,改屬陜州。
安邑、夏縣,天寶后,加管戶一萬八千五百。
虢州望 漢弘農郡。隋廢郡為弘農縣,屬陜州。隋末復置郡。義寧元年,改為鳳林郡,仍于盧氏置虢郡。武德元年,改為虢州,改鳳林為鼎州。貞觀八年,廢鼎州,移虢州于今治,屬河南道。開元初,以巡按所便,屬河東道。天寶元年,改為弘農郡。乾元元年,復為虢州,以弘農為緊縣,盧氏、朱陽、玉城為望縣。天寶領縣六,戶二萬八千二百四十九,口八萬八千四十五。西至京師四百三十里,東至東都五百五十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