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先是,太宗既破龜茲,移置安西都護府于其國城,以郭孝恪為都護,兼統于闐、疏勒、碎葉,謂之"四鎮"。高宗嗣位,不欲廣地勞人,復命有司棄龜茲等四鎮,移安西依舊于西州。其后吐蕃大入,焉耆已西四鎮城堡,并為賊所陷。則天臨朝,長壽元年,武威軍總管王孝杰、阿史那忠節大破吐蕃,克復龜茲、于闐等四鎮,自此復于龜茲置安西都護府,用漢兵三萬人以鎮之。既征發內地精兵,遠逾沙磧,并資遣衣糧等,甚為百姓所苦。言事者多請棄之,則天竟不許。其安西都護,則天時有田揚名,中宗時有郭元振,開元初則張孝暠、杜暹,皆有政績,為夷人所伏。
疏勒國,即漢時舊地也。西帶蔥嶺,在京師西九千三百里。其王姓裴氏。貞觀中,突厥以女妻王。勝兵二千人。俗事祅神,有胡書文字。貞觀九年,遣使獻名馬,自是朝貢不絕。開元十六年,玄宗遣使冊立其王裴安定為疏勒王。
于闐國,西南帶蔥嶺,與龜茲接,在京師西九千七百里。勝兵四千人。其國出美玉。俗多機巧,好事祅神,崇佛教。先臣于西突厥。其王姓尉遲氏,名屈密。
貞觀六年,遣使獻玉帶,太宗優詔答之。十三年,又遣子入侍。及阿史那社爾伐龜茲,其王伏阇信大懼,使其子以駝萬三百匹饋軍。及將旋師,行軍長史薛萬備請社爾曰:"今者既破龜茲,國威已振,請因此機,愿以輕騎羈取于闐之王。"社爾乃遣萬備率五十騎抵于闐之國,萬備陳國威靈,勸其入見天子,伏阇信于是隨萬備來朝。
高宗嗣位,拜右驍衛大將軍,又授其子葉護玷為右驍衛將軍,并賜金帶、錦袍、布帛六十段,并宅一區,留數月而遣之,因請留子弟以宿衛。太宗葬昭陵,刻石像其形,列于玄闕之下。
垂拱三年,其王伏阇雄復來入朝。天授三年,伏阇雄卒,則天封其子璥為于闐國王。開元十六年,復冊立尉遲伏師為于闐王,數遣使朝貢。乾元三年,以于闐王尉遲勝弟守左監門衛率葉護曜為太仆員外卿,仍同四鎮節度副使,權知本國事。以勝至德初領兵赴國難,因堅請留宿衛,故有是命。事有勝傳。
天竺國,即漢之身毒國,或云婆羅門地也。在蔥嶺西北,周三萬余里。其中分為五天竺:其一曰中天竺,二曰東天竺,三曰南天竺,四曰西天竺,五曰北天竺。地各數千里,城邑數百。南天竺際大海,北天竺拒雪山,四周有山為壁,南面一谷,通為國門;東天竺東際大海,與扶南、林邑鄰接;西天竺與罽賓、波斯相接;中天竺據四天竺之會,其都城周回七十余里,北臨禪連河。云昔有婆羅門領徒千人,肄業于樹下,樹神降之,遂為夫婦。宮室自然而立,僮仆甚盛。于是使役百神,筑城以統之,經日而就。此后有阿育王,復役使鬼神,累石為宮闕,皆雕文刻鏤,非人力所及。阿育王頗行茍政,置炮烙之刑,謂之地獄,今城中見有其跡焉。
中天竺王姓乞利咥氏,或云剎利氏,世有其國,不相篡弒。厥土卑濕暑熱,稻歲四熟,有金剛,似紫石英,百煉不銷,可以切玉。又有旃檀、郁金諸香。通于大秦,故其寶物或至扶南、交趾貿易焉。百姓殷樂,俗無簿籍,耕王地者輸地利。以齒貝為貨。人皆深目長鼻。致敬極者,舐足摩踵。家有奇樂倡伎。其王與大臣多服錦罽。上為螺髻于頂,馀發剪之使拳。俗皆徒跣。衣重白色,唯梵志種姓披白疊以為異。死者或焚尸取灰,以為浮圖;或委之中野,以施禽獸;或流之于河,以飼魚鱉。無喪紀之文。謀反者幽殺之,小犯罰錢以贖罪。不孝則斷手刖足,截耳割鼻,放流邊外。有文字,善天文算歷之術。其人皆學《悉曇章》,云是梵天法。書于貝多樹葉以紀事。不殺生飲酒。國中往往有舊佛跡。
隋煬帝時,遣裴矩應接西蕃,諸國多有至者,唯天竺不通,帝以為恨。當武德中,其國大亂。其嗣王尸邏逸多練兵聚眾,所向無敵,象不解鞍,人不釋甲,居六載而四天竺之君皆北面以臣之,威勢遠振,刑政甚肅。
貞觀十五年,尸羅逸多自稱摩伽陀王,遣使朝貢。太宗降璽書慰問,尸羅逸多大驚,問諸國人曰:"自古曾有摩訶震旦使人至吾國乎?"皆曰:"未之有也。"乃膜拜而受詔書,因遣使朝貢。太宗以其地遠,禮之甚厚,復遣衛尉丞李義表報使。尸羅逸多遣大臣郊迎,傾城邑以縱觀,焚香夾道,逸多率其臣下東面拜受敕書,復遣使獻火珠及郁金香、菩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