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憶趣事美文:貨郎擔
童年的記憶總是美好的,天真無邪的伙伴,分享零食的喜悅,以及對一顆糖的誘惑等等,雖歷經風雨,卻仍然那么清晰地留在腦海中。
小時候天天盼著來貨郎擔,撥浪鼓的響聲在村頭巷尾飄過,那么悅耳動聽,那么魅力無窮。不僅吸引著我們小伙伴緊緊跟蹤,也招來了三五成群的大娘大嬸,一件件挑選著各自喜愛的商品。你豈止是為村民們帶來方便,帶來的還有熱鬧的氣氛和滿村的溫馨。
貨郎擔其實很簡單,就是兩只籮筐里裝了點小商品,大都是些針頭線腦、牙膏牙刷、肥皂火柴、糖果餅干以及剜耳瓢、撓癢棒什么的。對我們這些小伙伴,最為誘惑的不是商品的奇特或豐富,而是能以小小的廢品換取我們喜愛的東西。比如一只空牙膏袋抵作兩分錢,能換回一小包糖粒子;還有明錢(銅錢)每枚作價5分等等,在那個2分錢一盒火柴的年代,怪不得我們在家經常留意這些小物品。有時媽媽吩咐:這牙膏袋留著換火柴。我只能嘟嘟嘴,一臉的無奈!
記得有一天,我們幾個正在玩捉迷藏的游戲,一小伙伴剛藏好等我們去找的時候,突然一陣“噹-噹噹”響聲傳來,我們那還有心思去找人,便一窩蜂跑去,一直跟著貨郎擔出了村才回來。為這事小伙伴還生了我們的氣,幾天不理不睬。
早前的貨郎擔一般是一個人挑著擔子,有的搖撥浪鼓,也有的敲小銅鑼。后來則由附近供銷社(我們習慣叫合作社)的櫃臺人員擔任,記憶中都是兩人一組,不搖鼓也不敲鑼,只是嘴巴喊著:有好東西,快來買哦!以前經常來我們村的是個大叔,一頂半新半舊的草帽,手里的撥浪鼓不緊不慢地搖著,對人永遠是一付憨厚的笑臉。除了籮筐里裝著商品外,最顯眼的是在扁擔兩頭及籮索上掛滿了紅頭繩、發夾什么的,雖我們這些小男子漢們看不上眼,但卻很受年輕妹子、小媳婦的歡迎,常常將貨郎擔圍得水泄不通,一挑選就是大半天。弄得我們站在外圍干瞪眼。
貨郎擔雖然所帶的商品不多,但都是大伯大媽需要的用品,也有孩子們喜愛的東西,所以很受歡迎。更為重要的是為不便外出的人們送來了上門服務,所以一聽到撥浪鼓的“噹噹”聲,人們趕快從房屋里跑出來,挑揀著自己喜愛的、需要的物品。
也許是集體經濟的發展,也許是購買力的增加,總之到六十年代后期,再沒有見到過貨郎擔。可我,對這個兒時的記憶,卻心存好感。雖經歲月侵蝕,風雨沖洗,腦海里常常有貨郎大叔親切的笑臉,耳旁常常有撥浪鼓的“噹噹”聲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