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的奇聞趣事:捉馬蜂
提起百花村的龍侑材老人,遠遠近近的男女老少無人不曉。老大爺今年六十多歲,高個子,紅光滿面,蓄著八字長胡須,好喝點小酒,脾氣秉性和金庸筆下的周伯通倒有幾分相似。聊起天來,龍大爺簡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知。說到勁頭上,旁人沒有插嘴的余地。行起事來,龍大爺更是風風火火,絲毫不輸年輕小伙,常有出人意料之舉。
去年秋收過后,仍是連續的大好晴天,侑才大爺家進入農閑時節。早飯后,侑才大爺幾杯酒下肚,興致勃勃地準備了尼龍化肥袋子和圓形木棍,叫上小兒子石牯,要石牯和他一同到貓兒寨去捉早已瞄上的土刁蜂(馬蜂)。
路過興家屋場時,看見本村泥工梁師傅等人正在給匡樂忠修房子。梁師傅問侑材大爺兩爺崽這么早上哪去。侑材大爺笑容滿面地說:“我們到貓兒寨去取一個好口味,今晚我請你們幾個師傅到我家喝酒,品嘗品嘗這道又香又補的,你們沒有吃過的下酒菜。”侑材大爺一邊說一邊嘴巴舌子碰得吧吧響,那形態就好像馬蜂已經被他捉來做成菜肴,就要成為他的腹中之物。
侑材大爺在路上反復叮囑緊張兮兮的石牯不要害怕,說到了貓兒寨,只要按方法行事,馬蜂保準手到擒來,萬無一失。方法是:首先把尼龍袋打開,輕輕地把馬蜂窩套在里面,然后扎緊袋口,用削尖了的圓形木棒在袋上插個洞,對準馬蜂窩戳進去,馬蜂一受戳,就會全部從蜂窩里鉆出來,爬在袋壁上。再封好孔洞,回家悶一會,就可以拿出來做菜了。”聽完父親的反復教誨,石牯仍心存疑慮,問道:“如果萬一馬蜂跑了出來,把人叨傷怎么辦?”談興正濃的侑材大爺,聽了石牯的提問,好比是熊熊火焰被澆了一盆冷水,他很不耐煩地答道:“有我在這里親自指揮,你還怕個熊。萬一跑出來一兩只馬蜂咬了你,你只要記得馬上用牙齒緊緊咬住舌頭,再厲害的馬蜂也叨人不進!”
石牯躡手躡腳地來到馬蜂窩前,極其緩慢地用尼龍袋套好馬蜂窩。在旁邊指揮的侑材大爺下令:“石牯,從這邊把木棍向蜂窩插進去!”石牯依言將木棍插了進去,侑材大爺又像臨戰的將軍,命令石牯捅了一番再用力抽出來。不料木棍上一處開了小杈的枝杈沒有削得光滑,在袋子上掛開了一個小口。兩只受到驚嚇的馬蜂從乘機從破口處逃出命來,一出袋外就死勁地在石牯臉上一叨,石牯照父親叮囑,緊緊用牙齒咬住舌頭,誰知毫無效果,痛癢難當,忙亂中石牯扔掉了袋子。說時遲,那時快,袋子里上百只馬蜂轟隆隆一齊飛了出來,不僅在石牯的頭臉上猛叨,也在侑材大爺頭臉和身上見肉的地方猛叨,痛得石牯和侑材大爺喊爹喊娘,連呼救命。石牯終究年輕許多,身子和腦子自然要靈活得多。無計可施之際,石牯用雙手緊緊抱住腦殼,沿地打滾,滾落幾塊菜地,又滾落幾道田坎,嘴中不停地呼喊:“快來人呀,救我爺的命呀!”而侑材大爺很快就招架不住,動彈不得。
幸好這時德材嬸在貓兒寨菜地里扯蘿卜。聽到有人大喊救命,抬頭一看,只見一個后生滾落幾層田坎,一個老人昏倒在馬蜂窩前。連忙走近一看,認出是侑材大爺被馬蜂叨昏在地,人已失去知覺,滿面腫得象個大判官。而那群受到驚嚇的馬蜂,對侑材大爺和石牯這兩個侵略者狠狠地叨咬一番后,早已不知去向。
院子里來了好些聞訊前來相助的人,既是醫生又是堂侄的樂林也背著藥箱趕來了。剛剛醒來的侑材大爺瞇著腫脹的雙眼,拉著樂林的手,后悔地說:“我聽說土叨蜂吃了大補身體,就想了這個法子捉馬蜂吃。沒想到智者千慮,終有一失。結果被叨成這個樣子!”樂林一邊給侑材大爺調藥打針,一邊喃喃說道:“大爺呀,您這回也算是聰明一世,糊涂一世呀。自古道馬蜂窩千萬莫去捅,可是您卻偏偏要來捅!還有,我們藥房出售的蜂王漿,含量很低,而且一天只能吃兩支,至少要用一個療程才能見效!可是您,身子里一下子被注入這么多沒有經過加工的蜂王漿,怎么能消受得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