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論文(精選3篇)
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論文 篇1
我談的第二個問題是: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促成、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團結凝聚全民族抗戰力量的杰出組織者、鼓舞者和堅強的政治領導核心 抗日戰爭能否取得勝利,團結凝聚全民族抗戰力量是根本保證。那么,中國全民族的抗戰力量是由誰團結凝聚起來的呢?換句話說,就是中國的全民族抗戰是誰領導和主導的呢?按理說應該由當時處在全國執政地位的中國國民黨及其政府領導和主導。但是,從中國抗日戰爭的整個歷史過程看,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以及歷史的特殊原因,中國的抗戰則是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和主導的。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怎樣建立起來的,是如何形成的?又是誰倡導的、誰促成的、誰堅持和維護下來的呢?歷史告訴我們,是中國共產黨。
如前所述,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占領了東北。爾后,1935年又制造了華北事變。在民族危機加深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以國家和民族大義為重,順應人民的愿望和時代的要求,適時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早在1933年1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就以中共中央名義發出“一二六指示信”,首次提出并開始在東北組織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統一戰線。華北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又適時提出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1935年8月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根據共產國際七大的精神,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義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會議上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策略。1936年間,中國共產黨逐步實現了由“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的政策轉變。12月12日西安事變的發生和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十年內戰的結束,兩黨合作抗日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和發展趨勢。中國共產黨作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始終以民族解放為己任,以“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的寬廣胸懷,捐棄前嫌,放下了國民黨對共產黨人血腥屠殺的深仇大恨,努力促成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和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為標志,國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為中華民族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完全勝利創造了基本條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后,中國共產黨又始終盡力維護統一戰線內部的團結和統一,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中國的抗戰就有倒退的危險,就有失敗的危險,也就有使歷史的悲劇再次重演的危險。中國共產黨從中國抗日戰爭的大局出發,提出“抗日高于一切”的原則。在抗戰防御階段,國共兩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在合作抗日的旗幟下協同作戰,對日軍進行了有效的抗擊,使日軍實力受到較大損耗。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由于日本對國民黨采取政治誘降手段,英美對日本實行綏靖政策,再加上國民黨對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發展壯大的敵視和畏懼,中國抗日幾度出現逆轉的局面。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地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策略和原則,維持了國共合作抗戰到底的局面,避免了倒退,克服了危險,防止了分裂,成為引導全民族抗戰走向勝利的光輝旗幟,中國共產黨也實際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堅強政治領導核心。
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論文 篇2
我談的第四個問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開辟了廣大敵后戰場和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據地,黨領導的人民武裝逐步成為整個抗戰的有生力量、中堅力量和主力 如上所述,領導和主導中國全民族抗戰的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是中國抗戰的特殊領導和組織形式。而中國的抗日戰場由于國共領導的武裝力量不同、抗戰路線和戰略戰術不同,形成了正面和敵后兩大戰場,這又造成了中國抗戰的特殊戰略布局。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1937年七七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后,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領導的武裝力量,采取先山區、后平原,波浪式向前推進的方式,先后開辟了華北、華中和華南敵后戰場,創建了19塊敵后抗日根據地。這些敵后戰場的形成和抗日游擊戰爭的廣泛開展,不但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對日作戰,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戰略圖謀,而且構成了對日軍后方的致命威脅。敵后戰場的開辟是侵華日軍對中國停止戰略進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敵后戰場逐步上升為中國抗日戰爭的主戰場,成為敵我力量消長變化的關鍵因素。到戰略反攻階段時,敵后戰場成為全面反攻、爭取抗戰最后勝利的前沿陣地。敵后戰場經歷了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發展軌跡,逐步成為中國堅持抗戰和奪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是“游擊戰爭賴以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的戰略基地”。這些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與敵人作戰的立足點,是牽制、襲擾、消滅敵人的出發地和前沿陣地,是實施游擊戰爭的基本條件。這些區域不是從國民黨政府的手中劃定而得到的,而是從已被日本侵略者占領、又從日本侵略者的手中奪回來的。在抗日根據地內,中國共產黨把堅持抗戰與實現民主統一起來,加強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通過各項建設,抗日根據地不僅成為游擊戰爭最能長期支持的堅強陣地和全國抗戰的重要堡壘,而且成為抗日民主建設的典范和新中國社會的雛形。
這一切與國民黨統治區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和強烈的反差。在開辟敵后戰場、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抗戰的骨干和主力。在戰略防御階段,隨著日軍進攻的深入和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的敗退,八路軍、新四軍果斷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配合正面戰場友軍作戰,創建抗日根據地,成為遏止日軍持續進攻的生力軍。全民族抗戰一開始,八路軍115師就取得平型關大捷,殲滅日軍1000余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有力地鼓舞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抗戰信心。據不完全統計,從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在戰略防御階段的一年多時間里,八路軍、新四軍同日偽軍作戰1600余次,斃傷俘敵5?4萬余人,八路軍發展到15?6萬余人,新四軍發展到2?5萬人,敵后抗日根據地(包括游擊區)總人口達到5000萬以上。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爭普遍展開,抗日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根據地的范圍,從陜甘寧一隅迅速發展到華北、華中、華南的廣大地區。在戰略上造成對日軍重點占領城市和交通線的反包圍態勢,形成犬牙交錯的戰爭局面。八路軍發動的百團大戰,作戰1824次,斃傷日偽軍2?58萬人,俘虜1?8萬余人,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0公里,橋梁、隧洞和火車站260多處,導致日軍賴以運輸兵力和物資的華北主要交通線癱瘓,迫使日軍將兵力轉向后方,遲滯了日軍南下的步伐。從抗戰全局看,構成了與正面戰場相對應,在戰略上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策應的,獨立的廣大的敵后戰場。在全民族的抗戰中,敵后戰場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逐漸成為主戰場,減輕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壓力,成為促使國民黨抗戰到底的重要因素。
這里有一組數據可以有力地證明這個問題。從1938年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抗擊侵華日軍的比例是:1938年59%,1939年62%,1940年58%,1941年75%,1942年63%,1943年58%,1944年64%,1945年69%。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是因為與正面戰場常規作戰的一次次戰役不同,敵后游擊戰的重點是面而不是點,是持續而不是階段,是整體而不是個別,是戰略而不是戰役,實質上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持續最久的一場特殊的戰略大會戰。在極為艱苦的反“掃蕩”、反“清鄉”斗爭中,敵后軍民創造了很多極為有效、靈活多樣的殲敵方法,如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圍困戰、水上游擊戰、鐵道游擊戰等等,使日偽軍猶如困獸,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可自拔。日本舊陸海軍檔案和戰史叢書里,有眾多“治安戰”的記載,充斥著對中共游擊戰無可奈何的感嘆。
可以說,這一時期,敵后游擊戰成為消耗日軍力量最為恰當的攻勢戰略,也成為消耗日軍膽略與士氣最為有效的心理戰略,為改變中日戰爭力量對比,促使中國度過最為艱難、也最為重要的相持階段發揮了決定性作用。1943年敵后戰場部分地區開展了攻勢作戰,1944年開始進入局部反攻階段,1945年8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展的形勢下開始全面反攻。由于日軍占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已處在解放區包圍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實際上承擔起對日軍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務。到1945年底,在全面反攻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共殲滅日偽軍近40萬人,收復縣以上城市250余座。在八年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對敵作戰12.5萬余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余人,繳獲各種槍支69.4萬余支,各種炮1800余門,收復國土100余萬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約1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開辟的敵后戰場,堅持長期艱苦抗戰,不斷發展壯大,成為獨當一面的抗日戰場,同時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中堅力量。1945年3月18日,日本東京《同盟世界周刊》寫道:“根據我們的見解,真正的抗日勢力,始終一貫的是中國共產黨。”連當年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后來的回憶錄中也認為:八路軍“作戰勇敢,內部團結,只是武器裝備太差”。由此可見,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階段敵后游擊戰場的關鍵作用和決定性作用是不容抹煞的,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論文 篇3
我談的第三個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制定實施了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總方針,是中國抗日戰爭正確戰略的提出者、指導者和引領者 在中國這樣一個政治、經濟十分落后的國家,軍事力量又非常弱小,如何抗戰、怎樣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制定和實施正確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就至關重要。從全民族抗戰一開始,中國共產黨就號召全國人民實行總動員,主張開放民主,改善民生,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實行全體人民參加戰爭、支援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1937年7月23日,毛澤東發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強調在堅決抗戰的方針下,必須實行全國軍隊和人民的總動員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辦法。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召開會議,討論制定了動員全國軍民開展民族解放戰爭,實行全面持久抗戰的方針,并制定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把實行全民族抗戰與爭取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結合起來,把反對外敵入侵與推進社會進步統一起來,正確處理了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關系,指明了堅持長期抗戰爭取最后勝利的具體途徑,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正確的前進方向。這與國民黨實行的僅僅依靠政府和軍隊進行抗戰的片面抗戰路線形成鮮明對照。這兩種不同的抗戰路線,決定著中國抗日戰爭的不同方向和中國人民的不同命運。按照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中國必勝,日本必敗,而且這個勝利將會是人民的勝利。如果按照國民黨片面的抗戰路線,則會得到相反的結果。由于中國共產黨的堅決斗爭和不懈努力,歷史和人民作了第一種選擇。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還提出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為黨領導下的廣大抗日軍民提供了戰勝敵人的科學思想和正確方法。早在1935年12月,毛澤東即在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提出“要打倒敵人必須準備作持久戰”的觀點。1936年7月,他在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談話時,提出了通過持久戰取得勝利的方針。
1938年5月,他集中全黨的智慧撰寫了《論持久戰》。這部光輝的軍事哲學著作深刻分析了中日雙方的特點,科學揭示了中日戰爭的發展規律,正確回答了中國抗日戰爭為什么是持久的、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最后勝利為什么屬于中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并以極富前瞻性的戰略眼光,描繪了中國持久抗戰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的路線圖。持久戰總的戰略方針從思想上武裝了中國共產黨和黨領導下的廣大軍民,也在國民黨及其政府和軍隊中產生積極影響,極大地鼓舞和堅定了中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和決心。全國抗戰形勢后來的發展完全證實了毛澤東的科學預見。中國共產黨還提出了游擊戰的戰略理論及一系列與之相配合的戰略戰術。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游擊戰略戰術是由中國的國情和中日雙方各自的特點所決定的,它也是持久戰戰略總方針下正確戰略戰術的展開和具體實施。1937年8月1日,張聞天、毛澤東致電周恩來等,指出紅軍作戰的原則,是“在整個戰略方針下執行獨立自主的分散作戰的游擊戰爭”。毛澤東在洛川會議上提出,紅軍的戰略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包括有利條件下消滅敵人兵團和在平原發展游擊戰爭”。
游擊戰爭的作戰原則是“分散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消滅敵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1938年5月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中,強調游擊戰爭在抗日戰爭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和作用。由于敵強我弱以及由此產生的戰爭的長期性和殘酷性,決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爭主要不是在內線、在戰役戰斗上配合正規戰,而是在外線即在敵之深遠后方獨立作戰,擔負配合友軍作戰、開辟敵后戰場、創建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它是長期貫穿于抗日戰爭的戰爭形式,是敵強我弱形勢下人民戰爭的最佳方式,是不斷削弱敵人、壯大自己,積小勝為大勝,從游擊軍和游擊戰逐步向正規軍和正規戰發展,最終徹底戰勝日本侵略者的獨特有效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