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春節的研究報告(精選3篇)
關于春節的研究報告 篇1
春節時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凝結在每個中國人得情節中。即使是洋節如此泛濫的今天卻也沒有哪個節日可以取代春節在每個華人心中的無上地位,沒有哪一個節日有如此的魅力,可以像春節這樣隆重,這樣深入人心。即使遠渡重洋的游子也會在春節這天通過各種途徑向家人和祖國送去心中最美好的祝福。
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隨著世界的變化,春節也悄然發生了變化,曾經在我們身邊習以為常的春節習俗,也因為時代的制約同我們漸漸拉開了距離。但無可否認,這些今天看來有些不合常理的民俗,都是我們的文化。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 二十三,糖瓜粘 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 官三民四船家五 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 灶王爺 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 司命菩薩 或 灶君司命 ,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 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 ,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 灶王奶奶 。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 東廚司命主 人間監察神 一家之主 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 除夕 中的 除 字是 去;易;交替 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 月窮歲盡 ,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這一天要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貼年畫、守歲年、吃餃子、放爆竹給壓歲錢。過年都有貼門神春聯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旁,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春聯原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大紅紙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綠黃三色。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飯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餃子則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間有 好吃不過餃子 的俗語,在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時吃。當新年鐘聲敲響時,整個中華大地上爆竹聲震響天宇。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 開門炮仗 。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 滿堂紅 。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 刺 ,故名片又稱 名刺 。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 門簿 。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 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 ,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 團拜 。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結論:春節時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凝結在每個中國人得情節中。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各地的民俗都略有不同,但是都寄寓了美好的祝福。
致謝:本次調查中,家鄉的長輩們及母校的老師們都給予了我非常大的幫助,再次對他們的幫助表示感謝!
關于春節的研究報告 篇2
春節春雨春花艷,新年新歲新日紅。值此新春佳節之際,廣東省華南師范大學南海校區知行學社的部分成員利用寒假的閑暇之余就“春節文化”這個課題在廣東省梅州市展開熱火朝天的調查活動,經過一系列的訪談、觀察和問卷的形式對梅州地區的春節文化進行認知、了解,最后對調查春節傳統習俗、春節期間的活動、以及春節期間的開銷三個方面的總結如下:
一、隨著觀代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這一連串的急劇化,使得些十分重要的春節民俗面著無形的危機。
“祭祖”這個春節中最能代表傳統文化的重大儀式,是春節的靈魂。如今的人們,尤其是一些城鎮的新一代,他們一出生,就已經身后無憂了,不僅不用再耕田種地,而且也遠離了宗法家族,在春節里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意義因而有所減退,據調查將近有的人因公出差,外出打工等諸多因素導致新年時未能回家“祭祖”;有的人因地處城區,傳統觀念較為淡薄也未有“祭祖“;而余下的尚還有延續”祭祖“的活動。由此可以看出,隨著這種社會生活日趨現代,人們越來越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祭祖”是否會隨著歲月的累積而丟失,現在已成為一個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
樣化的節日,這些因素讓人們對春節的傳統的風俗民情,深層的春節文化逐漸淡忘,拯救春節傳統習俗文化已經是必要而不可少的了。雖然春節依舊在,但人們隨著生活的發展進步而改變,有些人在春節中只是走走形式而從未留意春節偉大文化遺產的不斷流失,所以一些重要的年節傳統仍需要我們繼承發揚。
二、當代社會,平時工作日的逐漸縮短,休息,娛樂時間的增多,但過年不再是們停耕休作的休息時間,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人們已經不再像從前那樣等著過年吃大餐,穿新衣,戴新帽,串門走親戚,更多的是工作繁重等造成精神壓力借此尋求解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社會的飛速發展,過春節的花樣不斷變化更新,幾年變一次。呼機拜年,短信傳情,餐館年夜飯,至今又有旅游過大年一說。回憶起以往過春節的重點、主題,可以看出物質生活豐富陳設 ,年卻越過越淡了。據所查資料顯示,在50年代春節著重于年夜飯:幾年肉快活吃幾天:而在60年代的瀟灑:在廣闊天地里過年:70年代的年貨:新奇玩藝造出來:80年代則是娛樂:看春節聯歡晚會:90年代的拜年話:身體健康排第一.春節的活動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變化,據我們的問卷得知, 除了涉及與春節有關的活動,有的人還會在家學習讀書,其大多數為學 生:有的人覺得出外觀光不乏是一個有趣的設想,其大多是在家賦閑的退休人群及高薪的高層領導人:有的人則認為在春節之作還應做一些在職的工薪階層:有的人則認為還應有其它更好的活動來豐富春節的空余時間,這當中包含了各個階層的人群,因此,現代的人們也更多地渴望春節里能夠有屬于自己的自由和快樂,每個人都有對春節的不同詮注。
三、慶祝春節當然少了經濟支出,并且春節的開銷也可算得是衡量春節物質文化的一個重要標志。首先主要支出:吃吃喝喝還是一件大事:其次負擔漸重:送禮開銷高過贍養費。這兩個是春節中的常見現象。近幾年時,隨著打工熱潮高漲,春節回家過年的打工仔們的車費也就算到了春節的消費中:還有科技發展,手機短信拜年又成了當今的時尚,其費用算來也是不小的一筆。據了解,低層人群在春節期間消費大約在100—500元之間:中層人群消費在700—1000元之間:高階層人群則在1000元以上。因而可知,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大多數人已能夠過上一個富足的好年。
每個時代都為春節增添新的魅力,涂抹上新的色彩,我們身處于一個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偉大時代,自然應該為春節這個古老的節日增光添彩,因為民俗應該是大眾生活中自發形成和傳承的,來體現民眾的文化訴求。我們只有在保持傳統與接受現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個契合點,我們才可能構出一個新的民族文化體系,也就是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傳讀我們的春節文化,強化它的本土性,再向世界人民展示它具有燦爛文化的一面,讓它成為世界人民同賀的和諧佳節。
關于春節的研究報告 篇3
春節時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凝結在每個中國人得情節中。即使是洋節如此泛濫的今天卻也沒有哪個節日可以取代春節在每個華人心中的無上地位,沒有哪一個節日有如此的魅力,可以像春節這樣隆重,這樣深入人心。即使遠渡重洋的游子也會在春節這天通過各種途徑向家人和祖國送去心中最美好的祝福。
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隨著世界的變化,春節也悄然發生了變化,曾經在我們身邊習以為常的春節習俗,也因為時代的制約同我們漸漸拉開了距離。但無可否認,這些今天看來有些不合常理的民俗,都是我們的文化。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這一天要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貼年畫、守歲年、吃餃子、放爆竹給壓歲錢。過年都有貼門神春聯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旁,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春聯原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大紅紙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綠黃三色。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飯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餃子則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在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時吃。當新年鐘聲敲響時,整個中華大地上爆竹聲震響天宇。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結論:春節時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凝結在每個中國人得情節中。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各地的民俗都略有不同,但是都寄寓了美好的祝福。
致謝:本次調查中,家鄉的長輩們及母校的老師們都給予了我非常大的幫助,再次對他們的幫助表示感謝!春節的研究報告5
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春節氣氛十分熱鬧,最近我進行了考察如下:
一、市場,街道等忙碌的人們
許多人都來到街上,非常的擁擠,看著應有盡有的貨物,人們都忙著辦年貨,大家都滿臉笑意,最高興就是賣貨的,因為他們掙了很多錢,街上人山人海,非常熱鬧,大家都滿載而歸。
二、三十晚上(除夕夜)
三十晚上是最熱鬧的一天,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了各色的年畫。除夕夜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面工作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
三、初一
正月初一的男女老少都到親戚家拜年,拜年要說吉祥話,長輩還會給壓歲錢,大家都聚在一起不僅熱鬧,而且又很快樂,新的一年到來了,新的希望也到了。
這就是我的研究報告,中國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就是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