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自我評價精編(通用3篇)
教師自我評價精編 篇1
從教多年,自感收獲頗豐,對自己專業理論水平也有一定的信心,下面將本人的專業理論水平做個自我評價,望能共勉:
一、積極投身于并報課程實驗中,要更新教育觀念。
在個人角色定位上,一要從單純的教育者轉變為教育的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置身于教學情境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學理論和實踐問題,反思自己的行為,積累經驗,探索規律性的認識;
二、認真學習,努力實踐,合作交流,充實專業知識,培養專業技能。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未來教育發展的重點將更多的轉向滿足人們對高質量教育的要求。因此,我們要立足崗位,緊密結合工作實踐,通過各種方式的學習和研究,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積極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和師德修養,更新和擴展專業知識,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和實踐技能;掌握教育教學技能和現代教育技術。積極參與培訓,要以問題為中心,以崗位為課堂,以實踐為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發展,突出對課堂教學實際情境與自身教學經驗的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和反思,要以回顧學生的視角進行反思,以教師的視角對自己教學觀念、行為、設計觀念進行深刻的審視。要通過學生眼睛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要通過約請同事觀察研究教學來反思,要通過問請理論文獻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要通過學生家長對學生的發展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學。 三、加強政治學習,使自己具備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要關心時政學習,積極擁護黨的方針政策,認真學習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學習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學習《教師法》、《義務教育法》、《新世紀教師素養》等,堅定愛崗敬業、獻身教育的信念,堅持育人為本的宗旨,要依法執教,嚴謹治學,團結協作;要廉潔從教,以身作則。
四是從書本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創造型教師,用自己的創造性言行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為學生提供寬松、愉快的創造氛圍。在師生關系中的角色定位上,一要從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知識學習的引導者,是學生的支持者,學生士氣的鼓舞者,克服困難的援助者;二要從知識和課堂上的權威轉變為平等交流的伙伴,教學中建立師生、生生間相互交流的機制。在與課程關系中的角色定位上,從單純課程實施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轉變為終身學習的形成,幫助學生形成方法意識,使學生主動尋找和創造新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師自我評價精編 篇2
曾懷著對遠方神圣的熱切向往,我毅然選擇了教師行業。在這半年的努力實踐中,我漸漸體會到了“三尺講臺,學問非凡”的道理,發現教育的樂趣所在,因為我們每天擁抱的是一個新的太陽,每天面對著的都是一些個性迥異的孩子,都是一個個前程不可限量的個體。我熱愛這份工作,更熱愛我的每一個學生。
1)專業引領,注重實效
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自覺的吸納新理念,摒棄舊觀念。學習與交流,能使我更好地認識自己,反思自己,改變自己,明確自己在課改中的責任和角色,學習把專家的理念變成課堂的實踐。
在推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學校為教師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優質的培訓資源,我要利用培訓、聽課的機會,努力向專家、名師、
向優秀教師學習,使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手段有更大的發展和成功。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堂課,每一堂課爭取有一個亮點,要迅速完成從一個新崗教師向合格教師的轉變,多學習他人經驗,經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去實現目標。
2)精讀書籍,積極反思。
我打算在這三年里盡量多閱讀語文教育書籍,認真做好讀書筆記,不斷積累教育理論;思想與時俱進,使自己的業務素養不斷提高。
以上就是我在這學期中的工作情況,期間得到了很多學校領導和同事們的幫助。然而也發現自己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比如教學處理不夠精練,多數在“教教材”而非“用教材”。而且和學生家長欠缺溝通等等,我把這些定為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懷抱熱忱的心,希望用我亮麗的青春,去點燃周圍每個人的激情,和同事們一起為我們的教育事業奉獻、進取……
教師自我評價精編 篇3
任教以來,一直以愛國心,事業心,責任心“三心”為動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以良好師德形象,獨具特色的教育教學方法,在廣大師生中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工作中我不斷鉆研科學育人的方法,探索教育規律,以不怕苦累的實際行動感召學生,以樸實端莊的人民教師形象教育學生,做到了為人師表,修德修才。
教育工作中,我把課前精備、課上精講、課后精練作為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三環節,面對有限的課時,我以改革精神探索提高教學效率的科學方法,激發學生自覺參與學習的意識,限度地提高單位時間里的教學效益。把提高教學效益當作首要任務,把課前精備、課上精講、課后精練作為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三環節。課前精備,是指上課前把功夫下在深入鉆研教材,廣泛搜集有關資料,精心設計課堂結構及教學方法上,特別是認真研究怎樣“用最節省的時間、最簡潔的方法讓學生掌握最多的知識,并促使學生最快地轉化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