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評價簡歷怎么寫比較好(通用5篇)
自我評價簡歷怎么寫比較好 篇1
難點3:人有我有的必備素質,怎樣才能在自我評價里更突出?
不少人在寫到自我評價時,腦海中就付出踏實肯干、細心認真等詞匯,但這些是作為職場人應該具備的素質,值得寫進自我評價嗎?會不會讓HR覺得,自己很幼稚?
對策: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你覺得你在日常工作中是否還有很多比較特別,比較積極的一些素質/能力嗎?比如說:我雖然只是一個秘書,但我對公司的業務情況非常了解,能更好地理解銷售同事以及領導的業務壓力以及業務狀況,更好更及時地幫他們解決問題,甚至未雨綢繆做好準備,預防麻煩事件的發生;在業務緊急或特別繁忙時候,我盡我所能地幫助銷售同事分擔一部份實際工作,或做更多后勤支持工作,以免去他們的后顧之憂;我參與到某些實際的項目工作中,并在團隊協調/建設等發面,積極主動地貢獻我的能力;等等,這些都可以寫在你的簡歷中。
當HR看到這些描述,腦海里馬上就會浮現出一個業務能力很強,并且工作態度積極肯干的專業秘書形象。這樣的人選,是所有公司和老板都渴求的人選。
自我評價簡歷怎么寫比較好 篇2
難點2:自我評價在簡歷中到底占多少分量?
自我評價應該展示怎樣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對HR又會有怎樣的影響?
對策:一般HR在看簡歷時會較多注意候選人的工作經驗以及學歷情況,然后再是技能/培訓等信息。而從自我評價中想看到的是:你對自己的了解,以及對公司目前所招聘職位的了解以及匹配。
常常發生這樣的情況:幾份簡歷,看上去差不多,在工作經驗/學歷背景上,相差無幾,讓HR覺得選誰來面試都可以。
這時,HR會更關注“自我評價”中的文字,看候選人對自己的總結怎么樣,所強調的優勢/技能/特長,是不是正好是目前所正在招聘職位所需要的?對于這個職位以及我們公司的文化,候選人所寫的情況是否有特別的針對性?
所以,前程無憂職場專家建議,你的每份簡歷內容可以是一樣的(因為工作經驗/學歷等做不得假),但在“自我評價”中,可以在你準備應聘哪個職位后,針對其職位要求或公司情況,有所側重,有所強調,更加有針對性。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您得到HR的第一次面試機會。
自我評價簡歷怎么寫比較好 篇3
難點1:轉行跳槽的“自我評價如何寫”?
轉行跳槽,完全涉及到的是另外一個領域,自己在這個領域完全沒有任何經驗,總不能把興趣愛好寫進自我評價?又或者把之前行業里的經驗寫進去?
對策:轉行前,可以先做一個全面的職業規劃,其中特別包括性格測試,看看數據說明你更適合做哪個行業,哪個職能工作。這樣的好處是幫你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長/不足,更清楚地量化出來,一目了然。然后,可以將以上的數據以及特別要點,羅列在自我評價上。這樣以讓招聘人員在看資料時更快更容易地接受你的職業轉變,也相信你不是臨時起意要轉行,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并且你在個性等方面,確實是具備了這樣的基礎。從而HR會決定給你一次面試的機會。
自我評價簡歷怎么寫比較好 篇4
統一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統一的帝國需要統一的思想,就不能百家爭鳴。當年秦始皇就意識到,天下大亂是因為思想自由,言論不一,他采用的手段簡單粗暴——焚書坑儒,誰料“坑灰末冷山東亂”。
獨裁者的看法往往一致,漢武帝也是這樣想的。但他汲取了始皇帝的教訓,手段略微溫和了一些,獨尊也不是獨存,就是說別家的學派也沒有全滅,諸子百家也沒有都趕盡殺絕。而是只有儒學才被確立為官學,有著至尊的地位,是思想文化領域的老大,別派學說不能與之平起平坐,官員也只從儒家中選拔。“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本來就是天下讀書人的追求,上進之路只此一條,千軍萬馬都會擠到這個獨木橋上。從此,中國的知識階層交出了靈魂,不再有自由的思想和思想的自由。
從此,中華帝國有了國家意識形態,有了恒定的核心價值。儒家學說也影響了中國二千多年。然而,漢武帝盡管承諾要按照儒家思想來治國,可在事實上,行王道(儒家)還是行霸道(法家),儒生們卻作不了主,王道好用夠用時,不妨溫文爾雅,歌舞升平,一旦不夠稱手,就會大打出手,甚至殺人如麻。
事實上,漢武帝從來就不是真儒家,更不是純儒家,他的成功,也不是儒家的,而是法家的。但他為什么要選定儒學作為統治思想呢?因為,儒家是維護君主制度的,和法家一樣。只是法家的維護不講道理,其手段是絕對權威、陰謀詭計和嚴刑峻法,法家稱之為勢、術、法。而儒家維護君主制度是講道理的,也有人情味。儒家的道為王道,政為仁政,制為禮制,治為德治。
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本質上沒有區別,都是為了統一思想。而尊儒和坑儒這兩種手段卻實實在在是法家的。法家主張“兩面三刀”,兩面就是賞與罰,三刀是絕對權威、陰謀詭計和嚴刑峻法。尊儒是賞,坑儒是罰,秦始皇不準人民讀書,漢武帝只準人民讀一種書。始皇威脅,武帝利誘,始皇失敗,武帝成功,就這么點區別。
秦帝國用法家,結果二世而亡。人民不接受法家統治,卻能接受儒家。那么統治人民的思想就用儒家,而法家則變成了秘而不宣的帝王術。比如《商君書》,作者商鞅雖然最后被車裂了,但這本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書卻成了歷代帝王宮中的秘藏,只有皇帝或皇位的繼承者才能研讀學習。
外儒內法,也成了二千多年中華帝國獨裁統治者們的衣缽,代代傳承。
自我評價簡歷怎么寫比較好 篇5
從鹽業的統購統銷中吃到甜頭的桑弘羊再接再厲,已經不滿足于金融和鹽鐵的壟斷,把手伸向了流通領域,設計出臺了均輸法和平準法。均輸,就是政府平價收購各地的土特產,然后運往各地高價賣出,賺取差價;平準,則是由政府掌握和控制全國物資,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利歸朝庭。
這樣一來,民間資本的所有出路,以及工商業者發家致富的所有門路,都被堵死了。漢武帝不僅收稅,還要壟斷經營權。帝國政府成了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銀行家、企業家和批發商。
漢武帝和桑弘羊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些都是天經地義的。他們意猶未盡,接下來,他們的手直接伸進了百姓的口袋里。
漢武帝頒布了算緡令。緡,就是一千文錢,算,就是二百文錢,算緡,就是征收私營企業和個人的資產稅,二緡征一算,也就是征收百分之十的資稅。個體工商業者都要求申報財產。
此令一出,天下嘩然,幾乎無人愿意如實申報財產。漢武帝又生一計,在頒布算緡令兩年后,又頒布了告緡令。鼓勵世人舉報不如實申報財產的工商業者,對舉報者的獎勵是被舉報人財產或資產稅的一半。
于是,一場舉報他人財產的人民戰爭打響了,幾乎所有中產以上家庭都被舉報。漢武帝則派出由酷吏組成的工作組奔赴全國各地,就地處理隱瞞財產案。結果,中產階級集體破產,社會財富被迫清零,民眾的儲蓄和投資意識銳減。大家有了錢就趕緊花掉,生怕再被別人舉報了。
而漢武帝的國庫,當然很快賺得盆滿缽滿。民間卻經濟凋敝、人口銳減。
著名華人歷史學家黃仁宇說:“這個帝國的運轉,從來不是依靠法律權威和數字管理,而是從上至下的道德感召力。中國歷代的皇帝,從來沒有藏富于民,而是以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竭力削弱民間、做大中央政權。民間經濟的凋敝,讓中國始終無法擺脫農業國的身份。反過來,這種人身控制,也讓中央集權越發穩固。”
實際上,任何一個集權的社會,一個可能由集權發展為專制的社會,都不會允許民間資本形成規模,因為那會變成一種與絕對權力抗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