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真實歷史里是什么樣的人(通用5篇)
諸葛亮在真實歷史里是什么樣的人 篇1
政權交接完成后,還剩下軍權,而軍權交接的最大障礙就是宿將魏延。
魏延屬于元從功臣,深得劉備賞識,劉備入蜀之后,魏延擔任漢中太守鎮守蜀漢北大門,很擅長用兵,諸葛亮北伐過程中為數不多的進攻勝仗 —— 擊敗費耀、郭淮的戰役就是魏延親自指揮。
這也是魏延唯一一次作為方面統帥獨立指揮蜀漢軍隊。
魏延一直希望丞相能夠單獨劃撥給他一支軍隊,相對獨立地指揮部隊,但是一直被諸葛亮拒絕,“輒欲請兵萬人,亮制而不許。”
“子午谷奇計”未被采用,加上無法得到軍事指揮權,使得魏延感到才華被壓抑。
然而丞相在蜀國權位素重,魏延不敢直接對諸葛亮有任何怨言,但不可避免地,他和丞相的秘書長史楊儀關系很差。
為了保證蜀漢軍權不會旁落魏延之手,諸葛亮要求相府人員在他死后,封鎖消息立刻率領南歸,同時令魏延斷后。保證相府嫡系控制蜀軍主力,嚴防魏延馳中奪權。
諸葛亮在真實歷史里是什么樣的人 篇2
斬馬謖
班師回朝,自然要為北伐失敗檢討。
北伐前大肆打壓東州派官員,甚至改變先帝的安排,奪顧命大臣李嚴的兵權。
北伐前不采納魏延的正確意見,留給了曹魏足夠反應時間,使魏軍得以進入潼關。
任人唯親,欽點的馬謖在街亭慘敗給張郃,
傾全國之力,聲勢浩大的北伐功敗垂成,丞相應該如何承擔責任?況且丞相自己也在《出師表》里寫到: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以歷代政治斗爭的規矩,及時不解除丞相職務,也要奪了兵權,
奇怪的事,然而這場大敗竟然絲毫沒有動搖諸葛亮的地位。
“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名義降三級,深刻檢討。
“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丞相仍是丞相,依舊大權在握。
但如此大敗,總要有人出來承擔主要責任。
為了平息朝野輿論,應對信任危機,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
東晉殷浩北伐失敗,桓溫彈劾,朝廷被迫廢殷浩為庶人。
桓溫北伐失敗,桓溫彈劾袁真,請求廢袁真為庶人。
諸葛亮北伐失敗,馬謖被戮。
諸葛亮以犧牲心腹為代價,終于平息了朝野輿論。
諸葛亮在真實歷史里是什么樣的人 篇3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后退軍節度,令延斷后,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丞相去世前,有一個意味深長的舉動,他把軍隊的指揮權暫時交給了,一直與魏延交惡的楊儀。
費祎前去試探魏延對撤軍的態度,魏延果然不滿。表示要繼承丞相的北伐事業“吾自當率諸軍以及賊。”和“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
相府成員此時手握蜀漢野戰主力,立刻下定決心除掉魏延。
楊儀率先發難,馳書成都,彈劾魏延謀反。
魏延得知后立刻自白,彈劾楊儀謀反。
劉禪左右為難,他明白荊州派勢力實在過于強大,諸葛亮的嫡系楊儀萬萬動不得。
諸葛亮在真實歷史里是什么樣的人 篇4
劉禪不想留下擅殺大將的惡名,象征性地問了蔣琬、費祎、董允的意見。
荊州派眾口一詞,楊儀清白。
“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魏延被判謀反,夷三族。整個過程沒有任何審判。
楊儀一直擔任相府長史,作為很早追隨諸葛亮的心腹,一直滿懷希望能夠繼承丞相職位。此時楊儀赴命回到成都,本以為自己可以接替丞相,執掌大權。
沒想到,諸葛亮之后,以蔣琬為核心的蜀漢第二代領導集體成立,楊儀感到悔恨萬分,感慨道:
“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
當時如果與魏延聯合,現在丞相的位子應是我的了!
隨后費祎以此話為由,廢楊儀為庶人。
此后,蔣琬、費祎,董厥,姜維接過丞相衣缽,繼續執掌著蜀漢大權,相府成員的政治生命也一直延續著。
諸葛亮在真實歷史里是什么樣的人 篇5
死而后已
北伐已經作為諸葛亮思想的一部分寫進了蜀漢黨章之中。
但此后八年之中,丞相連年從隴右出擊,但從未有過任何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勝利。
最后一次北伐,蜀漢與曹魏兩軍對峙五丈原。
此時諸葛亮身染重病,蜀漢下一代權力交接問題成為焦點。
按照諸葛亮的指揮風格,盡管蜀漢軍隊多次出擊未獲戰果,但總能全軍而回。
而此刻,在諸葛亮病重之時,蜀漢竟有超過半數的兵力都在五丈原。
此時丞相仍然沒有安排撤軍,大軍孤懸海外,這使劉禪非常恐慌。
軍權如何交接決于諸葛亮一人,遠在成都的劉禪束手無策。
后主派使者前往大營,詢問諸葛亮對丞相接班人的看法。
一般認為,這是后主的一次妥協,意思是人事權力還是交給你,荊州派的人我一個也不會動。
丞相也毫不客氣,接連指定嫡系的蔣琬和費祎,加上之前李嚴已經因運糧借口被罷黜,東州派徹底失勢,基本上確保了荊州派的政治領導地位,掌權的必須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