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自我評價(精選5篇)
大學生心理自我評價 篇1
在生活當中我們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而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在學習上、人際交往上的壓力相對來說是比較多的。有時我們會覺得大學生活簡直就是浪費時間,在大學我們沒了高中時期努力學習的干勁,我們變得整天無所事事,似乎是虛度光陰;有時我們覺得自己在人際交往上很失敗,在大學有些人變得很孤單,很少與人說話。但是自從上了心理課后讓我明白很多,比如,大學就是一個自我管理的小社會,很多時候都得靠自覺能力,要想在大學里有所收獲,那么就在有所付出,但并不是不會思考與反思的付出,在人際交往方面,大學給予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我們去認識形形色色的人,為將來出到社會作準備。 在心理課上我們知道所謂的健康不僅僅是身體方面的,還包括心理上、社會上、思想上的飽滿狀態。在上心理課之前,我覺得應該有不少人認為只要身體健康自己就是一個健康的人,但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有些人身體非常健康,不過他的心理或者思想卻有點不正常,這些人是屬于不健康的。
我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心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達成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狀態。即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通俗的描述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對他人和社會都抱有積極的態度,特別是遭受挫折和打擊的時候,如失戀、失業和生病等,能夠主動的去面對、學習和尋求幫助,在迎接挑戰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和滿足感。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健康表現出一個人具有解決問題、應對壓力、適應人生各種改變的能力。
通過個人感受和經歷,我覺得心理課對大學生尤為重要,對大學生的影響極深,在我們大學四年生活里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通過心理課,我們學會了如何面對各種心理壓力,如何讓自己的大學生涯過得充實,如何去調節心理上的種種問題……相信心理課可以讓我們的大學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人處在世界上不能遺世獨立,人際交往是作重要的,無論干什么都是與人打交道,以人為本。在人際交往方面不僅要有好的人際交往面,還有和諧的處好人際交往關系。對待他人懂得要尊重,要真誠,用寬容自己的心去寬容他人。還要學會謙虛對待他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追求,要理解他人。還有重要的就是信用,不能答應自己辦不到的事情。說真話,不欺騙別人。我想,這些東西都是基本的,也是容易做到的。上心理課讓我懂得一些道理,在生活中要寬容,學會和家人朋友換位思考,理解體諒他人。更知道怎樣去理解父母,愛自己的父母。
不知不覺中,已不得不和大學生心理輔導課說再見了。在幾節心理課的學習中,從開始的微笑握手,讓一向靦腆的我性格開始變得外向,開始愛和別人交談了。然后是初入大學,心理輔導課讓自己擺脫了剛入大學時的迷茫,及早的適應了大學生活。另外,關于人格的塑造和意志力的鍛煉也讓剛從高中緊張后放松的狀態中走出來,意志力不如以前堅強的我努力改變著。還有在人際交往方面,糾正了自己以往的一些錯誤認識,對剛剛步入大學,想結交更多朋友的我們提供了十分大的幫助作用。
在大學里,許多同學都因為課程較少、壓力大于是就沉迷于網絡游戲,到了最后就無法自拔,于是他們為了打游戲就開始荒廢學業,開始連課也不去上了,整天呆在宿舍,坐在電腦前。甚至是不分晝夜的打,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身體健康,也使得他們的心理開始變得扭曲了,可能分不清自己身在虛擬的游戲中還是現實的世界里。這讓他們變得孤僻了,不善于與人交流,他們只活在虛擬的世界里。于是他們有的模仿游戲的場景去殺人,連自己的親人也殺了;也有的猝死在電腦前,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而心理課給予我一個警示:不怕做錯事,只怕路越走越黑。當我們做錯事時,我們必須學會反省并避免一錯再錯。
心理課讓我得到的啟示是“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情緒狀態,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自我評價,完整的個性結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擇業心理,應該符合社會的要求,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對環境有適應能力。”倘若具備了以上素質,則我們的心理健康不成問題,則一定能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輝煌的成就。
通過這學期的心理課,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對心理上的種種問題,也讓我更好的適應了大學生活。相信心理課對大一新生最大的影響就是這點了。
大學生心理自我評價 篇2
漸漸的,基礎心理學課程已經臨近尾聲了,在這些有限的課程中,我對心理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尤其是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所了解。大學生都是經歷過高考選拔出來的,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優越感。但與此同時,大學生卻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不管是學習上還是社會上,都很容易受到挫折,并隨之發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大學生必須快速適應緊張的社會生活節奏,就業競爭的加劇也使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加大。
作為一個剛進入大學才一年的我來說,對學校以及未來的努力方向有了一定初步的了解,但當我了解到目前就業的壓力時,我不禁為自己的未來感到擔心,有些迷茫,生怕自己不能勝任。當我在心理課上了解到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促進大學生全面的發展是,我決定重新樹立自己的目標與自信。身為班長的我,在平時班級事務以及同學之間的處理中我努力做到平易近人,不擺架子,學會了如何關心自己,如何關心別人,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個人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社會實踐方面我也有較多的嘗試,今年暑假我是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一名世博志愿者,雖然不同于園區內的志愿者,但我始終都抱著一顆真誠的心,為遠道而來的游人們服務,并有幸被評為了“清涼之星”優秀志愿者榮譽稱號。目前還在迪卡儂花木店擔任銷售助理工作,讓我學到了很多人情世故,受益匪淺, 同時也令我的自信心有所增長。
雖然這個學期心理學的課程即將結束了,它能帶給我們的也很有
限,但是更多的東西得靠我們自己去領悟,去體會。健康的心理在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所以身為大學生的我們必須在學習的同時加強自身的心理素質,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我們的健康成長。
大學生心理自我評價 篇3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的不斷進步,健康對現在的人而言已不僅僅指身體健康了,健康的現在內容包括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對于我們每個生活在當下的人而言心理的健康已經嚴重的影響我們的生活的質量。怎樣才能更好的生活呢?怎樣才能使自己有一個平衡的狀態呢?怎樣使自己有個不錯的朋友圈子呢?怎樣使自己看起來更加的有自信有魅力呢?怎樣使自己對自我能力有個良好的評估呢?這些問題是大都是當代大學生迫切想解決的,而這些問號的本質就是怎樣使自己有個好的生活質量。答案正確的自我認知。只有對自己有了正確的定位分析我們才能更能適應大學生活,也才能更好的享受我們大學生活。
我是誰、我是個怎樣的人這樣的問題,都是不能完全正確回答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認識你自己“。自我認知也就是認識你自己的另一個通俗的說法?梢婈P于自我認知是從古到今的一問題,需要我們每個人去探討。自我認知,即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征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心理健康,從廣義上講,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如果一個人沒有正確的情境與情緒反應的統一,那么他的言行就會紊亂,從而出現心理問題。
對大學生而言,自我認知水平的高低及正確程度是影響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不能對自己有個充分的判斷,那么不管是在學習生活中還是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都在起著微妙的作用。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的認識自我,不到自我的不足,覺得處處不如別人,就會產生自卑,喪失信心,做事畏縮不前……相反,如果一個人過高地估計自己,也會驕傲自大、盲目樂觀,導致工作的失誤。因此,恰當地認識自我,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是自我調節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那么我們就拿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組例子來說吧——自卑與過度自信。自卑與過度自信都是自我認知中最簡單的內容之一,但他們對我們心理健康的影響卻不那么簡單。貫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顧名思義,主體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種消極的情感體驗。在心理學上,自卑屬于性格的一種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評價過低。自卑和自滿正好是兩種完全相反的心理品質,卻都是年青人常有的心理表現,通俗一點說,這種心理表現為對自己缺乏一種正確的認識,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辦事無膽量,畏首畏尾,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一遇到有錯誤的事情就以為是自己不好。這樣導致他們失去交往的勇氣和信心。一般來說,大學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對自己評價過低。這是自卑的實質。如認為自己的外貌、身高以及學習、交往能力不如他人。一個人對自我評價過低就會產生自卑。
2、有泛化的特點。泛化性的特點是指大學生由于某種原因造成的自卑情緒容易泛化到其他方面上去。如,一位男同學,因身材不好引起自卑,并認為同學看不起他,使他感到自己的言談舉止及社交能力均不如別人,這就是不合理的泛化;具有敏感性和掩飾性。他們好從別人的言行中“尋找、發現”于自己有利的評價;由于擔心被別人知道,對自己的缺陷常常加以掩飾或否認,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 研究表明,自卑嚴重的大學生,有以下心理缺陷:⑴缺乏穩定的自我形象。常把自己封閉起來,以掩飾自己的弱點。⑵對一切事物敏感,因而很容易遭受挫折。⑶傾向于超脫現實而陷入幻想世界,缺乏社會活動的積極性,有嚴重的孤獨感。⑷缺乏競爭意識。產生這種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通過調查我們初步知道自我認識不足,家庭經濟因素,成長經歷,個人性格特點等有關。而自我認識不足又排在第一位,因此,我們不難看出,正確的自我認識對自卑心理的嚴重影響。打破這一原因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正確的認識自己。
每個人總是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如果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過低,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的評價,就會影響對自己的認識,從而過低評價自己,產生自卑心理。對自我形象不認同,覺得長的不好;蛘呤菍ψ约耗芰Φ膽岩桑M入大學后的優越感降低甚至沒有了,自己沒有贏得別人尊重的本錢,于是產生了極強的失落感,原有的優越感一下子就成自卑感 。認知法,就是通過全面、客觀的認識,辯證地看待別人和自己。自卑者往往有很強的自尊心和抱負,自我評價協定高,當在學習生活中,由于自己方法不當,或缺乏處世能力而陷入困境時,自尊心受到損害、優越感嚴重失落,于是從一自尊自信者走向另一個極端,變成一個完全失去自信的人。常言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優點,我們應該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優點,但也不忌諱自己的缺點,沒有缺點優點也能以浮出水面。這樣就能正確地與人比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處時,也能看到自己如人之處或過人之處,偉人之所以難以高攀,是因為你跪著看的緣故。
其實,最重要的比較是自己跟自己比。每個人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等等來確立自己的事業和人生道路,為此發奮努力,為斷進步,最后實現人生的價值。這樣的人生才是積極的、有意義的人生。
過度自信是指人們的獨斷性的意志品質,是與自覺性品質相反的一種心理和行為偏差。過度自信的決策者總是對自己的決定具有獨斷性,堅持己見,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實際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當客觀環境發生變化,也不肯更改自己的目的和計劃,盲目行動,一概拒絕他人的意見或建議,是缺乏自覺性和意志薄弱的表現。 過度自信,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認知偏差,投資者認為自己所擁有知識的精確度要比實際上所具有的精確性更高,所以他們對事件發生概率的估計總是走向極端。過度自信一般會出現在自己擅長的專業上。過度自信在學業中也是阻礙我們發展的一個不好的因素,他是我們驕傲自滿,他是我們得意忘形從而丟了自己,他是我們沒有正確的前進方向、因此,自信,我們需要,但是,過度的自信我們堅決抵制。
總而言之,正確的自我認知有助于我們張揚自己的個性,有助于我們處理好人際關系,也有助于我們改正自己的缺點。當代大學生只有對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才能夠擁有一份美好的大學的回憶,才會獲得一支美好的青春舞曲。
大學生心理自我評價 篇4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逐漸成熟的時期。經常會遇見很多的矛盾沖擊。如學業情況。在這一學期,我覺得我一直沒有進入學習的狀態,很多的時間都是迷茫著度過,如今考試將近,所以我的心里不免有些著急?偸桥R時抱佛腳。但是也怨不得別人,總是以為只要自己看書就可以了,誰知道現在落下了那么多的課程。所以在這為數不多的時間我要抓緊每一分每一秒,F在再抱怨自己已經沒用,最重要的是學習,爭取把落下的補回來。還有戀愛,求職的成敗等等。
我們大學生應該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但是要怎樣做到這些呢?
第一,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第二,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第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
第四、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四,積極參加業余活動。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于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大學生心理自我評價 篇5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而健康之于人,不僅僅指生理方面,它還包括我們的心理狀況?缡兰o的一代大學生面臨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任務就是:在全部意義上參與健康,做一個生理、心理都臻于完美的真正健康的人。
對于我們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正常的智力、良好的情緒、健全的意志、和諧的人際關系、正常的自我觀念、成熟的心理行為等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
想要做一名合格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但正確的自我認知是達成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實事求是的認識自己,評價自己,激勵自己,揚長避短,奮發上進。但作為一名大學生,很多的時候不能積極樂觀的生活。像我來說,以前很多的時候不切合實際,喜歡悲傷地歌曲、故事等,喜歡一個人獨處,有什么事情都喜歡憋在心里,所以心情有的時候很憂郁,很悲傷,平時偶爾會有些消極,情緒消沉,我的朋友也很少。在進入大學后, 有點不適應這樣的生活,后來我參加各種活動,積極鍛煉自己,現在的我和以前真的很不一樣,F在,我覺得我不再是一個消極的人,我會樂觀的看待事情,能夠很好的調節自己的心情。但有的時候做事情太急躁,容易出錯,所以我還要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磨練自己。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情態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得到滿足與否的反映。人在活動中,在接觸客觀外界時,并不是單純的認識事情,而總是對客觀事物抱有一定的態度,同時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特殊的體驗,這種態度、體驗就是情緒。良好的心境能促進人的身體健康,并有助于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相反不良的心境則讓人心煩意亂,且意志消沉容易激怒,對人的健康起著極大地危害作用。
青年大學生由于內心抑制和自我控制力尚在發展階段,表現更加突出。有的時候我們會因為一件小事而生氣、發怒。在我心情很煩躁的時候,就會經常說話沖人,因此不光讓朋友生氣,自己也很生氣,事后又覺得很對不起別人,但是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怎么能收回呢,雖然給別人已經道歉了,但畢竟給人家造成了傷害。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遇到事情要冷靜,考慮周全,切莫圖一時之快,逞一時之勇。在大學這段時間,我覺得我的變化很大,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接受別人的批評,而不會再生氣發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