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個人評價(通用16篇)
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1
諸葛亮用過的計謀有很多,比如: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江東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取零陵、錦囊妙計、計擒張任、得漢中、平四郡、七擒孟獲、六出祁山、收姜維、空城計、射馬中獐、增灶減兵、隴西搶收麥、制造連環駑、木牛流馬、漢中屯田、上方谷兵困司馬懿、錦囊計除魏延……
我很佩服諸葛亮。很多人都說諸葛亮很謹慎。我卻認為諸葛亮很大膽。險走江東舌戰群儒,這是謹慎嗎?草船借箭,獨自帶著二十幾只小船去曹營,沒有膽量可以嗎?空城計,城中只有二千多人卻嚇退了司馬懿幾十萬人馬,這難道不大膽嗎?上方谷兵困司馬懿,一般的人能做得到嗎?只有諸葛亮才敢。正是因為他在緊急關頭大膽使用計謀。最后才取得了成功。關鍵時刻諸葛亮能大膽的.使用計謀。這也是他平時謹慎的結果。如果他一貫都是大膽的,那么在危急時刻,即使破釜沉舟,別人也不會相信的。
也有很多人說他神機妙算,我不否認,可是有的時候,比如在隴西收麥的時候,諸葛亮制作了好多木牛流馬來運糧。他考慮的就不周全。司馬懿讓他的手下做了那么多的木牛流馬,難道他們就發現不到舌頭中的機關嗎?一旦發現這個機關,諸葛亮的計謀不就白費了嗎?
諸葛亮,一個既謹慎又大膽、機智過人、神機妙算的人。
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2
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3
當年諸葛亮在正史上不知道是否有過借東風和草船借箭的故事,可是他能夠輔佐劉備開創蜀國,也算是一個能人,況且自從劉備進入蜀地之后,諸葛亮更時在治理能力方面非常的厲害。蜀國國力也漸漸的強大起來,若是不失荊州,劉備的慘敗,真的可能會完成蜀國大業的目標,在北伐的時候,司馬懿也通過幾次的交涉,司馬懿摸透了諸葛亮的性格。
在諸葛亮死后,他給出了第二句評價:“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這句話通俗的意思來講就是說孔明的行事作風太謹慎小心優柔寡斷了,若是諸葛亮聽到這句評價應該會很自責心痛吧!
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4
唐·李商隱《籌筆驛》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云常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余。
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5
三國時間的江湖,在曹操、劉備、孫權時期,是最高潮的時期,那真是“奇謀與血戰并存,能人和牛人纏斗”,在這三位雄主死后,諸葛亮和司馬懿又共同把三國的劇情,推向第二個高潮,堪稱的龍吟虎嘯。
作為對手,諸葛亮對司馬懿的評價在現存史料中,就一句,還是側面點評的。在《三國演義》中,曾有過描寫,說:諸葛亮由于糧草供應的短板,尋求跟司馬懿速戰速決。但司馬懿就是烏龜縮頭,打死不出來。
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衣服等,想激將。這下司馬懿手下都炸毛了,嗷嗷叫著要跟諸葛亮決戰。司馬懿也似乎是異常惱火,安撫眾將說:“我早就看諸葛亮不順眼了,都別急,我立刻給皇上寫奏折,求皇上命我卻揍服諸葛亮。”
結果皇上來旨:沒有朕的命令,司馬懿不許找人打架,要做乖孩子。諸葛亮得知這事后,對大惑不解的姜維,說: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于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茍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意思就是說,司馬懿他本來就不想跟我打,但又不想被屬下看扁,所以千里迢迢地請示曹叡,曹叡自然明白司馬懿的意思,很配合的來了一道圣旨,司馬懿就用皇上的這圣旨,忽悠手下,看看看看,不是我司馬懿怕了諸葛亮,是皇上不讓我打,所謂將在外君明有所不受,司馬懿要是能打得過咱,他哪肯玩這一手……
這句,是出自《三國志》,從諸葛亮的這句話來分析,諸葛亮對司馬懿,堪稱是“懂你”,字里字外對司馬懿表示出了“痛恨”,其實就是佩服。
因為司馬懿算是抓住諸葛亮的軟肋了,一口咬住打死不松嘴了,讓諸葛亮無可奈何。
但這里諸葛亮在贊美司馬懿,那里司馬懿卻偷偷摸摸的給魏明帝曹叡寫回信,因為曹叡除了給了司馬懿救命的圣旨外,還來了封信,很直白的問司馬懿:諸葛亮的水平到底怎么樣啊?
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6
關羽敗走麥城,被俘,不降,為東吳所害。意氣用事的劉備為報兄弟之仇,親率大軍遠征東吳,結果被名不見經傳的小將陸遜一把火燒了七百里,最終一敗涂地。退到白帝城的劉備因此一病不起,臨終前,劉備托付諸葛亮:“我兒可輔則輔,若不可輔,君則自立為王”。簡單說來就是如果我兒子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你就盡力輔佐,若不是當皇帝的料,你就廢黜了他,自己當皇帝算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
眾所周知,從東漢末年到三國初期,是一個群雄四起,人人爭著稱王稱帝的時期,劉備之子劉禪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無德無能,根本無力勝任一國之君,諸葛亮“取而代之”既是蜀漢眾望所歸,又是履行劉備的遺言,但他為何不肯“取而代之,自立為君”呢?真是書上說的那諸葛亮愚忠、盡忠盡孝嗎?其實不然,真正的原因是諸葛亮太過精明,打著自己的精明算盤。
諸葛亮在這件事上的精明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聰明絕頂的諸葛亮看透了劉備“白帝城托孤”的真正用意。劉備讓諸葛亮“取而代之”是假,探視諸葛亮是否“別有用心”是真,是在考驗諸葛亮的忠心。世襲禪讓,子承父業,數千年的傳統了,誰愿意將自己好不容易打來的江山拱手相讓一個異性人呢?精明的諸葛亮深知這一點,他也深知劉備對他并不信任,早懷有防備之心。還在劉備入川時就能看出,當時劉備帶的是龐統,而把諸葛亮安置在老家,就是為防止諸葛亮因功勞大而居功自傲。即使諸葛亮后來加入劉備軍團的初期,諸葛亮也沒有很大的權力,地位也在糜竺、孫乾等人之下。諸葛亮深知劉備的用意就是要給自己一個旁敲側擊,要安守本分,盡力輔佐,不要僭越本分,別有用心。劉禪再差也輪不到你取而代之,阿斗即使是塊爛泥,你也得想辦法扶上墻頭。因此諸葛亮聽到劉備的托付后,當即下跪,表示自己誓死效忠,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7
盡忠盡孝的諸葛亮不想做漢賊,不愿擔負篡漢(蜀漢)的罵名。
劉備的駕崩,無疑是諸葛亮上位的最好時機,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他也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否則他早就終老在隆中了。拿破侖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那個群雄四起,眾人都搶著當皇帝的時代,不想當皇帝的英雄也不是真英雄。若說諸葛亮沒有當皇帝的心思,那絕對是假話,只是精明的諸葛亮有著自己的顧慮。劉備逝于白帝城后,以諸葛亮在蜀漢的威望,自然也能稱帝,但諸葛亮稱帝必然引發蜀漢的內部權力斗爭,必然加速蜀漢的滅亡。雖說在蜀漢的建立中諸葛亮功不可沒,但蜀漢江山終究是劉氏父子的,蜀漢中的眾多文臣武將孝忠的也是劉氏父子,你諸葛亮當了君王,人家未必心悅誠服,也未必會買賬,更不用說盡心盡力了,因此,擁劉(禪)派和擁諸(葛亮)勢必會展開一場你死我亡的內部斗爭,即便諸葛亮獲勝稱帝,也終將勝之不武,必將像曹魏篡漢一樣背負漢賊的罵名,這對于一直打著討伐漢賊、興復漢室口號起家的蜀漢而言,無疑是自打嘴巴,自取其辱。諸葛亮和司馬懿,在三國時代號稱雙雄并峙。兩人既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兩人才干難分高下,伯仲之間,但發跡時間卻相差很大。諸葛亮生于漢靈帝光和四年,司馬懿生于光和二年,司馬懿比諸葛亮大兩歲。但諸葛亮二十七歲時出山輔佐劉備,從此出將入相,風云際會,一舉成名天下知。而司馬懿則屬于大器晚成,他出山時間和諸葛亮差不多,但在曹魏陣營中一直坐了十幾年冷板凳,直到曹操死后,司馬懿已經四十出頭,才得以擔任魏國尚書、侍中等要職,躋身曹魏重臣之列。
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8
揍公孫淵時,更是勢如破竹,一年內攻占襄平,公孫淵戰死,司馬懿屠城……真跟老虎一樣,不動是不動,若動起來兇悍異常。但如此彪悍的司馬懿,卻被諸葛亮死死按住,只能縮著頭跟諸葛亮耗著,而無法展現虎威
臣本布衣
丞相在出師表里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很多人以為諸葛亮是個隱逸的奇才,之后劉備三顧茅廬,因為主明臣賢,才得到了出世的機會。
但事實的情況是,諸葛亮出山并非單純的“良臣擇明主”,而是南陽士族達成集體共識,他們決定選擇劉備作為代理人。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首先是南陽。
南陽在東漢的地位等于今天的上海,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中心。
想一下有人告訴你,他在上海的小陸家嘴務農,為的是茍全性命于亂世....
南陽優勢東漢光武帝劉秀和“云臺二十八將”在南陽起義建立東漢,南陽更是革命之鄉。
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9
料事如神、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諸葛亮不想背負蜀漢滅亡的千古罪行。
話說天下形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一統是大勢所趨,是歷史的必然。明眼人都能看的出來,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只是暫時的,三國中魏國實力最強,蜀國實力最弱,隨著實力的此消彼長,實力最弱的蜀國首當其沖,必然滅亡,必然成為被吞并的對象。劉備東征失敗后,本就實力不強的蜀國,元氣大傷,國力進一步衰落。加上昔日的“五虎上將”死的死、老的老,新人又未能及時涌現,蜀漢人才斷層,顯得后繼無力,以致于后來到了“蜀國無大將,廖化充先鋒”的尷尬境地。反觀魏國,隨著司馬氏父子逐步掌握了曹魏大權,魏國政局趨于穩定,經濟也得以恢復和發展,新人輩出,人才濟濟,東有羊祜,西有鐘會鄧艾,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魏國的實力日益膨脹。料事如神的諸葛亮自然也早有先見之明。早在諸葛亮未出廬時,就在隆中曾給劉備規劃,成就三國鼎立的霸業后,若天下有變,便可派一上將直取中原,統一大業即可實現,然而一個簡單的“變”字卻有無數變數,諸葛亮也只是猜測,有很多不確定性,那時已顯出他對統一的信心不足,那么在《后出師表》里的表述就更直接明了了。“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之,孰與伐之”,諸葛亮這話的意思很明顯,劉備的王業終究保不住,遲早要葬送,只是時間的問題,只是葬送在誰手中的問題,與其等著人家來滅,還不如自己拼一拼,說白了就是以攻為守,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維的九伐中原,無不如此,也無一例外地無功而返。
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10
天下奇才
可見司馬懿雖面對諸葛亮,一直如縮頭烏龜般,但實則卻是,采取了最見效的一種對策,司馬懿的銳利,著實讓人背后發涼的。故而諸葛亮才無奈萬分的說出那句:司馬懿要是能打得過我,他何必千里迢迢地請圣旨?潛臺詞是:司馬懿太可恨了,雖斗計謀,斗兵法斗不過,但就認準我糧草不濟,要活活耗死我。而我卻又毫無辦法和破解能力!
就這樣司馬懿跟諸葛亮又對壘了一段時日后,諸葛亮星落五丈原,帶走了蜀漢最后的光芒和希望……蜀漢退兵了,司馬懿急忙提兵追趕,來到了諸葛亮的駐扎的軍營,面對著遺留下來的營寨等,司馬懿突然長嘆一聲:天下奇才也!
也許有人會奇怪,方才司馬懿還對諸葛亮不屑一顧呢,如今怎么突然又給了這么高的評價?
所謂英雄相惜。司馬懿的這句“天下奇才也”,是對諸葛亮的蓋棺定論!雖然諸葛亮有缺點,有毛病,但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否定諸葛亮的才能,尤其是司馬懿更是體味深刻。
須知這位司馬懿堪稱是三國時期用兵最彪悍的,比如破孟達時,司馬懿是“八日走千余里,渡水破柵,直到城下,上庸全軍崩潰,孟達束手就擒”。
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11
蜀國晚期,人才凋零。公元263年魏國派兵伐蜀,劉阿斗在萬般無奈之下,他只有請求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出戰。諸葛瞻從來就沒有打過仗,但在蜀漢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他還是義無反顧地率軍到綿竹抵御鄧艾,但終因敵強我弱而慘敗,諸葛瞻本人也戰死于沙場。
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不愧是諸葛一門,也是忠烈之士。當他看到父親陣亡后,也不顧一切地沖進魏軍陣中同鄧艾拼命,結果也以身殉國。
所以說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代,都是為國盡忠而死的,這樣的英雄子孫,令人敬佩不已!但從另一方面講,諸葛瞻的軍政才能和他父親的確沒在一個檔次上。
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12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13
四海歸一,天下格局成為了南陽士族最大的政治抱負,所以南陽士族始終推舉劉姓皇族作為領導人。
其次諸葛亮并非“布衣”,這要從諸葛亮的家世背景說起:
諸葛亮的祖父 —— 諸葛豐,司隸校尉,北京市檢察院院長
諸葛亮的父親 —— 諸葛玄,泰山郡守,豫章太守,臨沂、南昌市委書記。
史書記載,諸葛玄“素與劉表有舊”,和當時的荊州省委書記交情深厚。
岳父黃承彥,荊州上層名士,與司馬徽、徐庶、龐統關系密切。
大姐出嫁荊州名門蒯棋
二姐嫁給了龐山民,對了這個人是龐統的族兄弟。
東漢實行察舉制以來,地方政治完全被世家大族掌握,地方的頂層政治圈子是封閉,封閉意味著圈子絕對不接納陌生人,只接受“自己人”。
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14
書憤 宋•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15
就這樣,司馬懿通過不消滅諸葛亮這個對手,然后慢慢的熬死了曹家三代皇帝,漸漸的將魏國大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并且通過諸葛亮還能一直的把握兵權,同時司馬懿也遇到了人生中真正的對手。
劉備死后托孤諸葛亮,諸葛亮休養生息后決定北伐中原,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而三分天下必攻曹丕否則自己就危機了。臨行前作《出師表》來表明決心。然北伐卻沒有他想的那么容易。在司馬懿手中吃了很多虧,5次北伐,都因為種種原因,最終都失敗了。
諸葛亮的個人評價 篇16
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都曾身為托孤重臣,受命輔佐幼主,權傾朝野,位極人臣。所不同的是諸葛亮被后世譽為忠臣典范,而司馬懿則成了背義忘恩的盜世奸雄。諸葛亮是忠臣,司馬懿是奸臣,仿佛是毫無疑義的定論。但仔細分析一下當時的有關史料,就會發現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
《魏略》記載,魏明帝曹叡在迎擊諸葛亮的北伐時,就曾專門發布檄文,痛斥諸葛亮“外務立孤之名,內貪專擅之實”。《華陽國志》記載,諸葛亮剛死,蜀漢大臣李邈就向劉禪上書《丞相亮卒上疏》,請求朝廷“批判”諸葛亮,認為諸葛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使得蜀漢上下“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是類似于西漢呂祿、霍禹那樣的專權亂政的奸臣。看來無論是敵對陣營,還是蜀漢內部,都有人注意到諸葛亮大權獨攬、架空劉禪的現實。
那劉禪作為諸葛亮的主公,對他又是怎樣的評價?《魏略》記載,劉禪曾用這八個字評價過諸葛亮: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說朝政大事聽憑諸葛亮處置,而祭祀典禮等禮儀性事務則仍由劉禪出面完成。身為一國皇帝卻僅僅擔負禮儀性的名譽元首,聽起來有一種很別扭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