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是怎么改變自己成為漢武帝的范文(精選4篇)
劉徹是怎么改變自己成為漢武帝的范文 篇1
我們看漢武帝另外一個方面,在文治方面所作出的貢獻: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
西漢政府此前沒有明確的治國思想,談不上儒,也談不上道。漢武帝繼位前,同時接受兩種教育,既讀了道家的書,也讀了儒家的書。
而由于竇太后的影響,西漢此前實行“無為而治”——當時由于經濟力量不雄厚,沒有辦法作事情;而漢武帝時,經濟力量雄厚,想要有所作為,所以需要“有所為”的儒家思想作為他的統治思想。
所以,漢武帝很重要的思想,是尊儒。但,這個“獨尊”,需要正確理解,當時其他諸子百家還在發展。漢武帝其實是王霸兼用,王道就是儒家,霸道就是法家。
漢武帝的作用,是為儒家推崇的五經設立五經博士,建立太學、鄉學,設立舉賢制度,培養了一大批以儒家思想為價值體系的文人。這批文人,作為西漢政權文官的儲備隊伍,給知識分子指了一條路,形成了中國流傳久遠的文官集團制度。
漢武帝在尊儒這一方面所作的工作,等于給后世開辟了一種制度,他創立的這種制度對于中國歷史的影響非常深遠。他是一個建立制度的人、制定規則的人。
劉徹是怎么改變自己成為漢武帝的范文 篇2
寇可往,吾亦可往。
漢武帝改變漢初和親政策,起用騎奴衛青和奴子霍去病,大破匈奴。打通西域,開辟河西走廊,開辟河套地區,洗劫龍城,封狼居胥,殺死伊稚斜大單于,使得漠南無王庭。漢武帝去世后第三十六年,匈奴發生分裂。匈奴一支南渡黃河,歸附漢朝,一支越過歐亞草原,進入歐洲。漢武帝取得一系列的勝利,與重視馬匹和騎兵的訓練及弓劍的改造有關。同時也是戰略戰術上的突破,變防御為進攻,實施機動靈活,快速沖擊,長途奔襲,大迂回大包抄,敢于決戰,有強大的后勤保障,特別是霍去病作戰不用后方,以戰養戰。外交上孤立匈奴,切斷匈奴的左右翼。這都體現了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五百年才出一個的千古一帝。
劉徹是怎么改變自己成為漢武帝的范文 篇3
綜合以上兩點,漢武帝在文治武功上都有建樹,他知道自己的歷史責任,是一個有作為的人,而且他把秦代的國土擴充了一倍,現在的云、貴、川包括兩廣、黑吉遼,都收歸中央政府管轄。所以他的貢獻是非常大。
但這個人,歷史上又稱他為暴君,窮兵黷武。有沒有呢 ?他確實有著殺伐任性、暴虐無道的特點。
一個人,都有兩面,有善、有惡。所以,每一個人都面臨一個問題:抑制本性中惡的一面,光大善的一面。但是,作為皇帝,誰去克制他性格中惡的一面?沒有有效的力量去克制。這樣就導致武帝的人性,后期發生很大變化。
漢武帝這樣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到了晚年卻逼死了自己的皇后衛子夫,逼死了太子劉據,逼死了3個皇孫中的2個,導致他死的時候,沒有年長的太子可立。
漢武帝死的時候只有4個兒子,兩個還不成器不能用。選來選去選了他的皇八子劉弗陵,著名的漢昭帝。
選擇8歲的兒子作皇帝,那是不得已而為,那不是他的本意。理論上,40多歲的太子劉據才是最合適的人選,但被他逼死了。幸虧,他立小兒子繼位的時候,找了以霍光為首的5位顧命大臣,作為他8歲幼子的輔佐人,保持了政權的延續性。
劉徹是怎么改變自己成為漢武帝的范文 篇4
漢武帝文治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加強中央集權。
他第一個要解決的是諸侯王的問題。諸侯王始終是對中央集權的威脅,一方做大,形成對中央叫板的形式。從劉邦殺異姓諸侯王,到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朝前期幾個皇帝都在和諸侯王的較量中奮斗,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的是漢武帝。
他用了兩手辦法:實行推恩令,讓諸侯王每個兒子都能封到領地,把一個大諸侯國從大的切成中的、中的切成小的,表面上是推恩,實際上是挖了諸侯國的根基,使諸侯王國的面積大幅縮水,對鞏固中央集權起到很大作用;第二手,借酎金(祭祀太廟時諸侯助祭的獻金)成色不足,一次奪了106個諸侯王的爵位,幾乎把諸侯王的爵位奪光。這種大規模的罷黜非常罕見。
再一點,漢武帝開始削弱相權,加強皇權。漢朝相府權利向來非常大。漢武帝不信這個,他要加強皇權,削弱相權。他的做法,不是廢掉相國而是實行內外朝制:在全國選拔許多年輕人才,加一個侍中的頭銜,和他在宮內一起制定政策,以詔書的形式發給丞相,丞相由國策的制定者成為了國策的執行者。
制定和執行,是兩碼事。執行,最多做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制定規則,往往涉及利益的分配。漢武帝一下子把相國從規則的制定者變成執行者,所以武帝時期的13任相國,到后面幾個,丞相府就破敗不堪了,沒有權力啊。
這個政策,到底好不好?也值得商榷。以前,和相國商量政策,相國可以提出意見和建議,決策的時候多了一層監督。現在變成皇帝和地位卑微的人制定政策,導致皇帝更加獨裁。
漢武帝還創立了13部刺史制,把全國分為13個行政區.刺史的權力就是監督這個范圍中的20xx石以上的高官。也就是說他最早實行了中央政府的監察制度。
漢武帝是創造制度,制定規則的人,所以在文治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