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評價總結(精選3篇)
課堂評價總結 篇1
新課程要求教師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以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明確提出了對課程評價的要求:淡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發揮評價的激勵與促進發展功能,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在上述理念的指導下,我在評價方面作了初步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我的一點看法。
一、注意評價內容的科學性,做到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在傳統的評價中,我們只重視終結性評價而忽視過程性評價,特別是一些所謂的客觀性測驗,如:選擇題、判斷題,往往只要求學生提供問題的答案,而對學生是如何獲得答案的推理過程、證據的運用、假設的形成等這些對學生而言至關重要的東西,卻被摒棄在評價的視野之外。這種忽略過程的教學,往往使學生“知其然”而難以“道其所以然”,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也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而且還會限制學生對思維樂趣的深刻體驗,進而抑制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作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習結果的評價,更應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尤其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閃現的創造火花要及時鼓勵,對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學生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從而做到知、情、意、行綜合評價。如當某個同學提出創造性的解法時,就以他的姓氏命名為“解法”,號召全班同學向他鼓掌,對他說“,你真棒!”;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應盡量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位成功者,應采用激勵的語言和動作,讓課堂充盈生命的活力。這樣,才能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激勵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學習活動中,一定要注意評價內容的科學性,既要評雙基要求,又要評情感目標。大部分老師認為基礎知識是指一些類似于概念、法則、定理的數學事實,而把知識的應用看成是基本技能。他們忽視了學生在探究這些數學事實過程中所取得的經驗和方法對學生來說是研究新知的基礎。例如:《圓的面積》一課除了面積的計算方法,運用面積公式進行計算這些屬于“雙基”內容外,在研究圓面積計算的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一些經驗和方法,如:剪拼、割補等方法以及轉化思想,這些過程性目標也應是評價的重要內容。
二、注意參評對象的廣泛性,做到教師、學生的評價相結合。
過去,學生的學習評價絕對是以教師為主的,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通常教師猶如一名法官,學生的任務僅僅是糾錯或訂正。雖然教師在學習這個師生雙邊活動中是最了解學生,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師也應該是了解得最全面的。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時是最有發言權的。但是對學生來說,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情況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體會,至于學習過程中的一些情感體驗,如:是否喜歡數學,學習數學是否有信心等,不同的個體的感覺更是迥然不同。因此對于這些內容,學生的自評是有價值的。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合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慣、思維品質、情感態度等,其他同學也有一定的發言權,所以,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評也是不可忽視的。故而,我們感到,教師在學生評價的基礎上,也應該增加學生自評、互評以及學生評價老師的評價方法,從而使整個教學充滿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開放的課堂教學,不再是以教師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也成為了評價的主體。如“我覺得他說得??”“我對他說得話有補充。”在評價別人的成功和被別人評價的過程中又滿足了好奇心。在自評中我采取讓學生在班會上自主發言和寫紙條的方法,讓學生把一個階段對數學學習的情感態度、學習困難以及上課無法與老師溝通的心里話全部“卸載”到班會或是小紙條里,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反省能力,同樣也促進教師的反思與提高。
三、注意評價方式的靈活性,做到筆試評價和面試評價相結合。
筆試是常用的考試方法,從筆試中可以看出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學生數學思考和解決問題方面的素質。但筆試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在筆試中,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得不到體現,教師也無法從試卷中看出學生的思考過程,面試恰恰可以彌補筆試的缺陷。教學中教師要從單純通過書面測試、考試檢查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轉變為嘗試運用面試的方法綜合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變化和進步。可以設計一些結合現實情景的問題,來考查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盡量控制客觀題型的比例,設置一些探索題和開放題,以更多地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考察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及與他人合作交往的情況。
四、注意評價結果的激勵性,做到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
定量評價是目前教師習慣運用的評價方式,如作業讓學生計算10道題,學生做對9道就得90分;在期末測查中凡85分以上的就為優秀,以下的就為不優秀等,要知道,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評價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一個可以通過學習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學生。作為教師是否應該考慮學生通過學習后取得的進步呢?是否更應該關注伴隨這些進步所產生的成功體驗,而不是冷冰冰的考試成績呢?其實這對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各個學生無論知識、技能、興趣、個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有些學生不用怎么努力,就能達到優秀,,有些學生“天分”較差,雖十分努力,成績依然達不到優秀,如果只注重定量評價,就嚴重挫傷了這部分學生的自信心,削弱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這時就需要教師采用評語的形式進行定性評價,在評語中多使用激勵性語言,客觀、較為全面地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充分肯定進步和發展。更多的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獲得了哪些進步;具備了哪些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潛力,并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促使學生的進一步發展。為此,我還在班級里設立了“爭星比賽”制度,以此激勵同學們,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應該指出的是新課程強調定性評價并不是對定量評價的簡單否定,而是把它熔于一爐,在適當的評價內容或場合中我們依然使用定量評價,可以說定性評價是定量評價的指導,定量評價優勢定性評價的基礎。
新課標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激勵他們的學習,改進教師的教學。”因而對學生的積極性評價要多于消極評價,發展性評價多于靜態評價,過程評價多于終結性評價,從而讓學生學會自我認識,學會欣賞他人,建立自信,從而使評價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動力。
課堂評價總結 篇2
“評價”是課程實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長期以來,在語文課程評價方面的片面、評價范圍狹窄、評價手段單一、評價主體局限等諸多不足。在實踐評價的具體過程中,存在著過分強調學生的學業成績在評價中的作用,過多的強調量化的評價手段,而忽視對定性評價的研究,排斥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參與等問題。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為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經過一年多的新課程教學實踐,我深切體會到恰當評價學生的價值,同時也積累點滴經驗。
一、 注重課堂教學評價的多樣化
評價方式多樣化,可以讓更多的學生體驗成就感。我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這樣五種獎:紅花獎給專心聽講的學生,黃花獎給愛動腦筋的學生,綠花獎給團結協作的學生,藍花獎給有進步的學生,紫花獎給認真作業的學生,得到五枚這樣的小獎就可以換一面小紅旗。這樣的評價兼顧各種層次的'學生,使人人都能體驗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師還要以寫一些激勵性的紙條,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當作禮物送給他們,使學生感到老師在時刻關心、注意著他們,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的認知方式、個性特征、學習習慣都不同,如果以一刀切的標準衡量定性,可能會使部分學生因受挫折,從而喪失學習的自信心。因此,在評價時要實行分層評價,在每個學生原有的基礎上制定“最近發展區”,使每個學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二、 注重課堂教學評價的啟發性
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表達、運用情況程度不一,一步到位的可能性比較小。因此,教師的評價絕不能僅限于簡單的肯定與否定,很多評價應是具有啟發性的。例如,在學習《稱象》這篇課文時,學生在學習用船稱象的辦法基礎上,我再適時引導學生創造想象:“還可以用什么辦法稱象?”其中一個學生回答:用一個鐵架,再安一個鐵管(他不知該怎樣表達,用手做動作),一頭掛一個大網,讓大象在這邊網里,再往那邊網里裝石頭,然后稱石頭重量。雖然他沒有表達清楚,但我明白他想使用杠桿的平衡原理。于是我評價說:“你想的辦法真巧妙,你要在那個時候,你一定是一位不起的科學家。”于是我就邊在黑板畫圖,邊用語言啟發:你是說先用……。
生答:先用粗鐵管做支架(手還在做動作)
師評:可以。(畫在黑板上)然后怎么做?
生答:在鐵管上邊橫安一根粗鐵管。(我故意畫成一邊長一邊短)。
生說:讓兩邊一樣長,中間能活動。
師評:那你是想讓兩邊平衡?想法有創意。
生又說:一頭掛一個網。(我還是故意畫一個大的一個小的)
生說:兩大網一樣大。
師評:重量相等,保持平衡。很棒,應該這樣。
生又說:這頭網里裝大象,再往那個網里裝石頭。等平衡時,把大象卸下來稱石頭。石頭重量加一塊,就是大象的重量。
師評:你真行!這是多么好的科學方法,其實你的這個辦法就是制作天平的辦法,你這么聰明將來一定能取得科學成就的。
三、 注重課堂教學評價的自主性
評價不僅是老師單方面對學生作出評定,給予賞識激勵,更重要的是調動學生自主參與評價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參與評價中學會發現自我,提升自我,從而完成自我激勵與超越。課堂時間畢竟有限,老師不可能逐個去評價每個學生的活動,但評價活動又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學生自主參與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在朗讀課文時,我經常采用男女生評價讀,同桌評價讀或小組評價讀,把評價的權利交給他們。他們不僅要評價,同時還養成聚精會神傾聽的習慣,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有時,我也參與朗讀,然后讓他們評價老師,學生評價時,除建議老師什么地方,該怎樣讀外,也模仿老師的語氣讀,收到評價與朗讀的雙豐收。
總之,評價是教育活動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同時評價也是一門藝術。在評價時,要注意以正確觀念為評價準繩,以客觀事實為評價依據,以激勵向上和全面發展為最終評價目標,讓學生感受到評價的魅力。
課堂評價總結 篇3
隨著課程改革進程的逐步深入,對此刻的【家長學校教案】課堂教學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對于我們城鎮的英語英語高中來說,在英語教學中遇到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使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大打折扣。分析原因:由于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條件太差,師資力量落后,造成教師升入高中后英語跟不上。要想真正做到雙領、四清、高效課堂,必須抓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才能營造出良好的課堂學生氛圍。對于怎樣增強英語課堂效果,筆者有如下提議:
1、關注學困生,加強初高中知識的銜接
教新高一時,英語學習不能只教高中知識,還要適當補充一些英語最基本的知識,并對這些知識進行詳細的講解。給基礎薄弱的學生一次復習初中知識對機會。復習過程中,巧設課堂提問,讓好學生更自信;讓中等學生感到能學會;讓學困生感到努力教師,還有期望。這也是分層次教學的一部分,對每個學生的`要求標準能夠不一樣。但要使全體學生都能理解,都能跟上課堂節奏。每當課堂討論或練習時,應異常關注學困生,及時給予指導,使他們每節課都有點收獲。
2、利用課堂口語,提高學習興趣
學習英語,要始終堅持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利用課堂口語,既營造出英語氛圍,也能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在英語課上,盡量用英語去鍛煉學生的思維,甚至不惜輔助以手勢及英漢結合。雖然有的學生還免不了中式英語,還是要鼓勵、鼓勵、再鼓勵!讓學生帶著教師的激勵的語言,全身心的投入到英語學習中,簡便的、愉快的感知英語的魅力,從而激發出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
3、加強師生互動,進行課上操練
在新教材的指導下,英語課堂不能滿堂灌,要多用啟發式、誘導式教學方法。例如,教授單詞時,重點單詞和句型應多操練,舉出各種典型例句,和生活性強的例句,讓學生充分參與。在反復操練中,兼顧那些學困生,讓他們也獲得成功的體驗,這樣,有效地增強了課堂凝聚力。
4、增加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環節
課前預習,對于上課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是打造英語學習課堂不可或缺的環節。布置可課下作業時,最好分成學習小組,利用早、晚閱讀時光,小組長能夠起到督促和檢查的作用。當然,課上導入和復習也是檢查的重要一環。學生回答問題時,多鼓勵,少批評,給學生留點自尊,也就給他們留下了學習的勇氣。
總之,多關心、關愛學困生,把他們也融入到英語學習大課堂中,僅有全班整體的參與,才算是真正的英語高校課堂。讓所有的英語教師為英語高校課堂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