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算是真正的失敗者嗎(精選4篇)
項羽算是真正的失敗者嗎 篇1
“力拔山兮氣蓋世。”兩詩首句均是我們理解全詩的關鍵。項羽賦詩,開門見山自“我”始。此句并非項羽自我吹噓,《項羽本紀》:“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籍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明代凌約評價道:“羽殺會稽守,則‘一府懾伏,莫敢起’;羽殺宋義,‘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羽救鉅鹿,‘諸將莫敢縱兵’;已破秦軍,‘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勢愈張而人愈懼,下四‘莫敢’字,而羽當時勇猛可見也”。鉅鹿之戰是秦漢之爭的分水嶺,項羽過人的才智、指揮能力和氣勢在此發揮得淋漓盡致。所有這些都給項羽以極大的自信,導致了他對個人力量無以復加的強調。在項羽看來,有了“萬人敵”的偉力,就什么都能做,可以去征服一切。從起兵反秦至烏江自刎,項羽自己沒有吃過多少敗仗,即使在楚漢相爭的四年多里,項羽也是勝多敗少。他之所以最后被劉邦打敗,也的確是出于常力之外的原因。
“時不利兮騅不逝”。這是個急轉彎,全詩氣勢陡然變化。尤其后面 “可奈何”、“奈若何”,把項羽心中那種悲憤無奈、虎落平陽的嘆息表達得淋漓盡致。全詩四句,一揚三抑,既和項羽的生命歷程正相對照,也是項羽精神氣質和當時處境的真實寫照。
項羽算是真正的失敗者嗎 篇2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兩句感慨并非可有可無。虞姬是個侍妾,通常此種人的地位是不太重要的,就如同平定洪楊之亂時每晚在帳中為曾國藩抓撓以緩牛皮癬之癢的那位侍妾,即使二人愛意纏綿,此情對于曾之為曾并不具有特殊意義。
項羽詩中慨嘆烏騅和虞姬其實只是近取諸譬,絕無“兩句三年得”的苦心,因為他那晚飲酒時身旁只有虞姬作陪,而戰死沙場抑或逃回江東也和那匹馬干系甚大,二者是他此刻最為靠近的東西。“騅不逝兮可奈何”承上句而來,說他已走投無路。下面一句說的是,自己現落入連侍妾都不能保護的可憐境況,而非濃墨重彩地渲染熱烈的愛情。這是對力量最終敵不過命運的認知,而不是表示自己對某物某人的深情。這兩句其實是“時不利兮騅不逝”的延伸,它沒有獨立意義,但它加深了前兩句所表達的意義的反差。一句在先,三句在后,撫今追昔,兩相對照,情何以堪!正如清吳見思所說:“‘可奈何’,‘奈若何’,若無異議,乃一腔怒憤,萬種低回,地厚天高,托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矣。”
項羽在窮途末路時感到,單憑個人偉力是無法改變這個世界的,有一種比它更高的力量在,而要順承那更高之力就必須有另外的東西。這東西是什么呢?我們可通過《大風歌》而追索。
項羽算是真正的失敗者嗎 篇3
“時不利兮騅不逝”,項羽在這強調了“時”或者我們可暫時稱之為“天”的那個東西。該句反映了項羽三重困境,或者說,整個天的行為反映在三個地方。第一“時不利”,寫天。第二“騅不逝”,寫物。第三,被隱含著但卻有意識地略去的“我”;“我”如何從叱咤風云的將軍統帥、從傲視群雄的西楚霸王、從快要接近權力頂峰的君主,淪落到一個耳聞四面楚歌而心驚膽戰的人。“我”的處境之形成恰恰因為“時不利”,體現為“騅不逝”:連當初載著項羽馳騁沙場不可一世的烏騅馬都意識到了某種不可抗拒的力量,任何反抗在這里都無濟于事。
項羽算是真正的失敗者嗎 篇4
劉邦打敗項羽靠的是自己的一些著名謀士和將軍,如韓信、黥布、彭越、張良、蕭何等。劉邦很少像項羽一樣首先說“我”,他說“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氣勢。項羽有句名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當兵敗逃至烏江邊時又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而劉邦平定天下,登基為王,滅掉韓信、彭越、黥布等反叛將領之后,“過沛”。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他忽作一詩,作完“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為什么此時他要哭,哭和這首詩到底有什么關聯?
“大風起兮云飛揚”。與項羽不同,劉邦最先關注并吟出的卻是非“我”之物,他知道,人生天地間,并非萬物主宰,無論是處理人和自然的關聯,還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聯也好,人都應該先想到有比人更高的力量。只有從那里領悟到了某種法則,人才能真正理解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