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為人是什么樣子的呢(精選4篇)
漢武帝的為人是什么樣子的呢 篇1
金惠《創造歷史的漢武帝》并有勞榦序和許倬云序。勞序稱金著“可以表精忱,貽后世”,許序也肯定該書作者“對歷史的感受”“特別強烈,發為文字,也就格外的親切”。其實,在這些方面,《漢武帝大傳》更可以承當這樣的贊譽。《漢武帝傳》封底文字說,此書是“漢武帝劉徹的最新傳記”,也是“著名史學家的權威成果”。這樣的評價,是適宜的。
漢武帝的為人是什么樣子的呢 篇2
而漢家制度最重要的淵源則是孔子所著的《春秋》。
恐怕會有不少朋友對此有疑問:《春秋》不是古代的史書么,如何能作為漢朝制度的正式淵源呢?我們現代人讀《春秋》,缺少當時的政治語境,讀起來確是史書不假,然而,在西漢時期,它的地位是“經”非“史”,頗有點當代法律制度中“憲法”的地位。
董仲舒這么評價《春秋》:“《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說白了,《春秋》作為史書是不太合格的,因為編者并沒有秉持客觀、公正、中立的修史態度,而是以當權者的視角加入了很多褒貶評議,通過對歷史的評論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念,從而實現“達王事”的目的。因此,《春秋》在性質上更偏向于是政治書。這便為其成為西漢時期的“憲法”打下了基礎。
其次,《春秋》自帶“圣人”光環。此書是孔子在其晚年編修的,在他的生涯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崇高地位。作為儒家學派中的核心人物,孔子自然擁有極大的號召力,他的名號可以團結派系、平息爭論。這一點很現實,后世一度有“孔子《春秋》為漢制法”的議論,把對孔子的推崇變相地附加到“漢家制度”上去了。
此外,《春秋》還有另一個特點:字數非常少。后世常說此書是“大義微言”。因為字數少,自然在許多地方給后人留下了添油加醋的空間,讓解釋者能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不同的社會需要來進行靈活地調整。這一點很重要。須知,其他的儒家典籍,這方面幾乎不具備靈活性。
漢武帝的為人是什么樣子的呢 篇3
很多人認為,劉詢的民間背景是他當好皇帝的一個關鍵原因,甚至是最重要的原因。對這一觀點,后臺君認同一半。民間生涯對于劉詢作為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問題在于,做天子畢竟不同于在民間混日子,那是兩門完全不同的手藝。劉詢再聰穎過人,當皇帝這門技術卻仍然是要從頭學起的。民間生活絕對不可能教會劉詢怎么玩政治,那么劉詢的治國思路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很簡單,絕大多數來自霍光等老臣,那么霍光等人又是跟誰學的?是漢武帝劉徹。所以,繞了一圈,劉詢是劉徹的再傳弟子,是他在政治上的繼承者。
因此,劉詢在此所說的“漢家制度”指的就是漢武帝時期建立的政治框架。那么,接下來的問題自然是,“漢家制度”又是什么樣的制度?
在中國歷史上,凡是一個新王朝的興起,都會伴隨著制度上的推陳出新,從而幫助新政權順應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趨勢。一般來說,新制度的創立和推出往往是王朝創立者的工作。比如大禹為夏制法,殷湯為商制法,周文周武和周公為周制法,等等。然而,到了漢朝,自劉邦創漢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只是沿用了前朝的制度,并沒有建立起漢代的新制度。
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了漢武帝時期。當時就出現了問題:舊制度無法適應新歷史時期的需要了,怎么辦?于是,正如我們在前面章節講過的,漢武帝以官方的身份認可了當時在民間已有很大影響力的儒家學說,并根據統治的需要對其進行了改造,建立起了“漢家制度”。
漢武帝的為人是什么樣子的呢 篇4
相比于漢武帝劉徹的政治理念,劉詢的理念和作為顯然要“仁德”得多。然而,即便如此,在他晚年的時候,仍有人認為他在施政方面上仁德不足。這位公開提出非議的人是劉詢的太子劉奭——未來的漢元帝。劉奭認為,劉詢任用了太多精通法令之人,過于依賴法令律令,這是不對的,應當多用儒生,模仿周朝制度。
劉詢很無奈自己兒子這么迂腐,深深把一口怨氣咽回喉嚨,對他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這句話是大實話,更是兩漢制度的點睛金句。
什么是“漢家自有制度”?什么又是“霸王道雜之”?別急,一個一個來。
首先說“漢家自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