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有什么過人之處(通用4篇)
諸葛亮有什么過人之處 篇1
所有的評論都是基于作者內心已有和好惡來判斷的,并不能絕對公正。然司馬懿這17個字,卻道出了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弱點,這也是5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的真相。這也是司馬懿和諸葛亮本質的區別,一個路人皆知的謀反之心,一個忠肝義膽一心為國,司馬懿不用考慮鄙人對他的評價,君主如何看他,他要做的就是保住這個地方。諸葛亮的猶豫就在,他要為劉家打天下,劉禪聽信讒言諸葛亮自然要又顧忌。
因為雙方國家實力相差懸殊,諸葛亮的成敗關系著蜀國的成敗,而魏國失敗一次就只能算是蹭了一層皮,不會傷及根本。所以,諸葛亮的優柔寡斷其實也是事出有因的,再加上,蜀國的佞臣總是向劉禪進讒言,諸葛亮不得不考慮后方的穩固。
諸葛亮有什么過人之處 篇2
凡事都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你蜀國發展,魏國和吳國就不發展了嗎?從當時的形式上看,蜀國國土最小,而且還偏僻,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魏國的差距只能越來越大,所以,諸葛亮必須曾魏國尚未壯大前,抓住先機,攻他個措手不足,打破平衡才有笑到最后的可能。
出山前,劉備答應天下安定后,孔明在回到隆中過自己的逍遙自在的生活,也許他不愿看百姓在戰火中煎熬,借劉備之手來平定天下。最終他也沒有再回去自己的草堂,最終也沒有完成他與知遇之人的目標大計。
縱觀三國,能與諸葛亮匹敵的還要數曹操的一位謀士,名喚郭嘉。但郭嘉病逝的早未能與諸葛亮一分高下。然還有一人能夠如孔明之眼的要數司馬懿,看到最后會發現,他才是最后的真正的贏家。
司馬懿曾評價諸葛亮,稱:“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他認為諸葛亮志向大卻不能見微小的機會。經常謀劃卻不夠決斷,優柔寡斷,喜兵卻不擅長權謀,但不可否認的是,諸葛亮確實是天下的奇才。作為對手,司馬懿是敬重他的,他的評價也帶有想要鼓舞軍中士氣的原因。
諸葛亮有什么過人之處 篇3
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見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見舌戰群儒,各問姓名。施禮已畢,坐于客位。張昭等見孔明豐神飄灑,器宇軒昂,料道此人必來游說。張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于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卷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孔明自思張昭乃孫權手下第一個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得孫權,遂答曰:“吾觀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豫州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之基業,故力辭之。劉琮孺子,聽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別有良圖,非等閑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樂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濟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廬之中,但笑傲風月,抱膝危坐。今既從事劉豫州,當為生靈興利除害,剿滅亂賊。
諸葛亮有什么過人之處 篇4
且劉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縱橫寰宇,割據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將見漢室復興,曹氏即滅矣。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時也。何先生自歸豫州,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子而據疆土;乃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