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失敗的原因有哪些(精選4篇)
漢武帝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篇1
在文景之治,于民休息的政策就是為了要安民、富民。然而十個指頭有長短,總有些人運氣好些,能耐大些,于是就獲利更多。人錢多了就需求更多安全感,于是地主就需要有家丁,有護院,有些地主承包了山頭,開鐵礦;有些地主投資了鹽地,賣鹽。
看著這么多肥起來的羊,有山頭,有豪宅,有良田,不斷富有下去,而我真命天子漢武大帝還在協同家屬給北方蠻夷裝孫子給你們扛把子,那真是豈有此理?
老子要干翻那些匈奴,不是憑嘴,而是軍隊。
但是軍隊不是生產單位。軍隊是妥妥的消耗,打仗就是打錢,打人頭。
文景兩朝,休養生息的羊們,畢竟數量還是多起來了。
人頭有了,數量條件滿足了。那還得吃啊,還得有兵器啊,還得訓練啊,這些人工、物資,全部都是純消耗。
漢武帝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篇2
劉氏皇族一大家子多少年給人認孫子,憋屈了那么久,堂堂大漢天子,居然要給北方蠻夷陪笑臉,實在咽不下這口氣。而決定搞事情的那個主,正是漢武帝。
如果拿現在人的觀點來看,漢武帝絕對不是一名好的高管。一個好的企業需要公正,要避免任人唯親——漢武帝偏偏就是先看關系。大將軍衛青是衛子夫的弟弟,衛子夫是劉徹老婆;霍去病是衛青一手提拔的;相反,李凌卻成了外姓人,倘若漢武帝用對待衛青的心情去對待李凌,那么司馬遷也不會因為說了幾句話而被切蛋蛋,有可能反而加官進爵。
喜怒無常,在感情用事的基礎上做決策,不但搞女人還搞男寵,這就是漢武帝。
但是中國式邏輯有一個經典套路,就是倒逼思路。
用西方人的邏輯做事,比如說,分析一塊土地,看適合種地還是開礦,如果種地合適,那么種什么作物合適,是小麥還是稻米,是豆子還是蔬菜,根據客觀環境分析完了,最后出個報告,有原因,有結果。這叫先有客觀調查分析,后有結論。
漢武帝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篇3
原則上來說,戰爭的本質就是掠奪。如果打贏了,掠奪些外族人做奴隸,這就是彌補生產力,掠奪些金銀財寶,弄些吃吃喝喝的,占領敵方國土,簽個霸王條款要失敗者上供啥的……這些加在一起,掠奪的夠本的話,這仗就算是打到位了。
然而漢武帝是個情緒化人物,算這些賬根本不在他的大腦半球里面。對他而言:吾乃大漢天子,寡人要揍你,何須理由?
對于天朝皇帝而言,北方蠻夷的土地,有啥好的?能種地嗎?凍死了。北方蠻夷抓來做奴隸尚可,但是能種地嗎?不會還得教,麻煩。北方蠻夷有啥金銀財寶,蠻荒之地,物資豈能跟天朝媲美?北方蠻夷的女人都比較粗壯,就算賣去妓院,恐怕生意也不會好,畢竟重口味的客戶不是天天有。
自命為天朝,開打只是為了一口氣。說好聽點叫尊嚴,說俗點叫臉面。
那開打的錢從哪里來?
于是,有了著名的西漢鹽鐵會議。(第一次鹽鐵會議)。
漢武帝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篇4
但是倒逼思路完全不是這么回事。倒逼思路是先有結論,后有分析。
漢武帝說了,這塊地,我希望在來年看到郁郁蔥蔥的麥田,你們幾個去想辦法把這事情辦一辦,有什么要求跟后勤說,明天出個報告給我。
這他么哪怕是塊鹽堿地,官員也得想辦法把皇帝的報告的合理化,然后遞上去。
倒逼思路有一個特點:只聽得見支持的理由,聽不見否決的聲音。
只要你敢提出否定的姿態,大膽!刀斧手何在?先拖出去,是杖責還是直接砍了,看情況需要。
這也是羊群特點,領頭羊說了,那邊有草吃,群羊就要跟著走。不跟的羊就會喪失群體保護,就會孤零零,落單就會被豺狼虎豹吃掉,好可怕。所以無論如何,不能離群。
哪怕領頭羊指著沙漠,也得跟。況且,就算是沙漠,也總有邊界,總是能走出去的嘛!至于代價呢?歌功頌德就好了。比如說: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和堅持,終于到達了青青草原的彼岸。之前那些路上壯烈的羊,就成為了必要犧牲的壯烈者。
只需要吹的轟轟烈烈,白死的羊也是高尚的好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