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學生評價體系(精選3篇)
多元化學生評價體系 篇1
現代教育理論及心理學發展成果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知識是個體通過與其環境的相互作用后獲得的信息及其組織;要用開放、多元的眼光看待世界,為人充分展示生命的本真提供舞臺。多元評價與以紙筆測驗方式為主的評價方式性質各異,功能互補,都是教育評價改革研究的重要內容, 但顯然多元評價更能全面的反應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應趨于多元化。
一、發揚學生的優點需要多元評價
綜合評價從教師一元化轉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班主任、學科教師、學生本人、同伴、家長等都成為整個評價中的多元主體,改變了過去學生被動接受班主任評判的狀況。特別發揮了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學生在自評中了解了自己的優缺點,更懂得了自己的“閃光點”,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在以后的生活中會引以為驕傲,不斷強化,使它成為自己穩定的良好品質。同學互評,包括文化課學習、特長愛好、行為習慣及在集體活動中的表現等方面,在同學之間產生一種良好的激勵機制,形成良好的心理環境。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找到促使自己進步的基點,找到自己的位置,使教師、家長、社會能夠全面了解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地評價學生,從而促進學生不斷進步。由于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放大了學生的優點,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二,社會發展需要多元化人才
多元化的社會對人才要求的規格也是多元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僅只是學業成績優異,還需要有應對日趨競爭激烈社會挑戰的綜合素質。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創新人才往往并不是憑借單一學科知識的作用,而是需要綜合素質的基礎,這種綜合素質主要包括知識、能力、非智力因素、態度等方面。基礎教育擔負著培養人才的任務,評價是教育教學活動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對教育和教學活動具有極強的導向作用。有效的學生評價能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人才培養標準的變革決定了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等一系列的變化。
三、新課程改革需要多元評價
評價在課程實施中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為了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發展目標,必須建立體現新課程教育理念和評價體系。國務院在其所作出的《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探索科學的評價辦法,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的發展。改革考試內容和方法,小學成績評定應實行等級制;中學部分學科實行開卷考試,重視實驗能力考查。學校和教師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和按考試結果公開排隊”。
20xx年12月8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方案,該方案指出:“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充分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評價內容要多元,既要重視學生的成績,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評價方法要多樣,探索科學、簡便易行的評價方法;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發展和變化的過程”。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我們對現行學生評價制度進行反思與改革,多元評價符合新課程評價的理念,多元評價的實施有利于新課程的改革,是使評價真正成為促進每個學生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多元評價來源于多元智力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當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霍華德. 加德納于1983年出版的《心智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他的多元智力理論。在加德納的多元智力框架中,人的智力至少包括: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奏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多元智力理論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它提出了一種對于智力的新的解釋,它的更重大的意義在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個人發展的模式,從而使我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學生的發展,展開對學生的評價。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我們就應該擯棄以標準的智力測驗和學生學科成績考核為重點的評價觀,樹立多元的評價觀。多元智力理論所主張的教育評價是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形式、在多種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景下進行的、確實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出初步的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能力評價。
總之, 如何順應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要求,改革我國現行的中學生評價制度;如何構建新課程理念下的多元評價體系;如何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已成為當今深化素質教育和推行評價制度改革的重要命題。
多元化學生評價體系 篇2
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多元評價旨在促進評價對象的發展為根本目的,重過程、重評價對象主體性。多元評價與以紙筆測驗方式為主的評價方式性質各異,功能互補,都是教育評價改革研究的重要內容, 但顯然多元評價更能全面的反應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應趨于多元化。
一、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目標提出新的要求,成為啟動多元評價的根本動因
多元化的社會對人才要求的規格也是多元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僅只是學業成績優異,還需要有應對日趨競爭激烈社會挑戰的綜合素質。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創新人才往往并不是憑借單一學科知識的作用,而是需要綜合素質的基礎,這種綜合素質主要包括知識、能力、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質)、態度(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對事業的進取心,與他人的合作精神,對自己的超越態度)等方面。基礎教育擔負著培養人才的任務,評價是教育教學活動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對教育和教學活動具有極強的導向作用。有效的學生評價能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人才培養標準的變革決定了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等一系列的變化。
二、我國的教育方針與培養目標突出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實施多元評價的政策依據
我國教育方針提出的“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明確了我們的培養目標;《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的“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素質”,是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對全面發展的深化。《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則進一步全面揭示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內涵。“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我國教育方針所指的全面發展,是使學生各方面素質都能獲得正常、健全、和諧的發展,學生的腦力與體力、做人與做事、繼承與創新、學習與實踐同樣不能偏廢。
三、綜合素質的多元化評價改革是對以往評價制度中暴露出的種種弊端的有力應對
近年來,我國教育理論界和一些學校在考試評價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和現行中、高考制度的影響,我國考試評價制度還存在種種弊端: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評價的內容過于注重學業成績,而忽視學生全面發展和學生個體差異;評價的方法仍以紙筆為主;素質評價往往流于形式。總之,以往的評價的方式是一維的、單一的、終結性和刺激性的。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文化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唯一標準,已異化為束縛學生身心發展的“枷鎖”, 嚴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直接阻礙學生的個性發展,大力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
四、多元智力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以及教育目標分類學等理論為多元評價提供了理論支撐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元評價在美國、英國、和我國臺灣、香港地區相繼興起,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多元評價更加注重評價的整體性,給學生以彈性化、人性化的發展空間;強調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評價參與者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實質是全面真實地評價學生的潛能、學業成績,以提供教學改進信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多元評價來源于多元智力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當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霍華德. 加德納于1983年出版的《心智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他的多元智力理論。在加德納的多元智力框架中,人的智力至少包括: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奏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多元智力理論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它提出了一種對于智力的新的解釋,它的更重大的意義在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個人發展的模式,從而使我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學生的發展,展開對學生的評價。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我們就應該擯棄以標準的智力測驗和學生學科成績考核為重點的評價觀,樹立多元的評價觀。多元智力理論所主張的教育評價是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形式、在多種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景下進行的、確實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出初步的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能力評價。
建構主義的理論主張在學生評價方法上強調采用多元化評價方法,認為,傳統的學生評價只考查了學生的初級學習的效果,很少考查高級學習的成果。這種理論還主張,學習應著眼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應在具體情境中進行,學習的效果在情境中評估。主張在真正的現場活動中獲取、發展和使用認知能力,提倡在真實情境中通過讓學生完成操作任務來進行教學的真實性教育,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建立在高度情境化的操作任務上,提倡采用“真實性評量”和“操作評量”等多元化的方法。
教育、教學目標不僅是教育、教學活動過程的指南,也是評價學生的基本依據。教育目標是評價學生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制定教育目標是為了便于客觀的評價。美國著名教育學者布盧姆將教育目標劃分為三個領域,即認知領域(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情感領域(接受、反應、價值評價、組織、由價值和價值復合形成的性格化)、動作技能領域(知覺、定勢、指導下的反應、機制、復雜的外顯反應、適應、創作)。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日本教育家和教育評價專家橋本重治等也對教育目標進行了分類。不同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和視野,對教育目標進行了分類,分類的方面基本一致,一般都分成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大類。總結我國教育評價工作者的研究和實踐,構建素質教育目標體系有以下思路。一種思路是按德、智、體、美、勞五育分類,把教育目標分為思想政治、知識能力、體質健康、審美情趣和勞動技術五大類。另一種思路是以素質發展為分類基礎,把教育目標分為精神素質和身體素質。也有學者把教育目標在總體上分為認知(知識、理解、運用、評價)、情感(意向、興趣、動機、價值取向)習慣(意志、習慣、自我調控)、技能(行動、操作、運動、技巧、藝術)四大領域。以上的幾種思路基本都涵蓋了我國教育方針所提出的德、智、體、美等幾個方面的培養目標,為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參照。
五、新課程改革呼喚與之相配套的評價制度的改革,為多元評價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平臺
評價在課程實施中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為了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發展目標,必須建立體現新課程教育理念和評價體系。國務院在其所作出的《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探索科學的評價辦法,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的發展。改革考試內容和方法,小學成績評定應實行等級制;中學部分學科實行開卷考試,重視實驗能力考查。學校和教師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和按考試結果公開排隊”。
20xx年12月8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方案,該方案指出:“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充分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評價內容要多元,既要重視學生的成績,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評價方法要多樣,探索科學、簡便易行的評價方法;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發展和變化的過程”。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我們對現行學生評價制度進行反思與改革,多元評價符合新課程評價的理念,多元評價的實施有利于新課程的改革,是使評價真正成為促進每個學生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以紙筆測驗為主的評價方式,有著其它評價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這種評價方式本質上是應對應試教育的,具有顯而易見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嚴重忽視了評價的激勵、導向等功能。評價的內容是不全面的,評價的方式方法是單一的,評價的標準是整齊劃一的,評價的主體是“錯位”的。
總之, 如何順應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要求,改革我國現行的中學生評價制度;如何構建新課程理念下的多元評價體系;如何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已成為當今深化素質教育和推行評價制度改革的重要命題。
多元化學生評價體系 篇3
通過近一年來積極參加科學發展觀學習教育活動,認真的學習了一些關于科學發展觀的書籍,全面的領會了黨的xx大、xx大和xx屆三中全會的會議精神,深刻的認識到這次在全校黨員、預備黨員中廣泛開展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活動,是新的歷史時期貫徹和落實“xx大”重要思想,強化工作方法的一項重要舉措,是發展與創新各項工作的重大戰略部署。
我積極參加支部組織的活動,詳細記錄了學習筆記、會議內容,經過匯報思想、學習情況,開展自查自糾,批評與自我批評,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正確的方向,是思想素質也有了一定的覺悟。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尊師重友,不斷的發現自己的不足。
在思想上,我雖然能夠做到關心時事,關心國家大事,但是很少主動去翻閱那些關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的重要思想,不會主動去習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知識,幾乎不瀏覽黨建網站。
在學習中,只是一味的啃書本,不懂得變通,總覺得只要自己認真上課聽,課后復習,考試過關就行了,平時很少和同學們交流,切磋。也不喜歡參加一些社團活動,認為過多的接觸別人,難免會涉及到一些人是人非,無生中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這樣長時間與大家拉開距離,也違背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
作為一名醫學生,認為學好自己本專業的知識,做好該做的就萬事大吉,沒什么必要了解更多,想想以后一心做個醫務工作者,所以要把醫學知識扎牢扎結識。殊不知,現在的就業壓力那么大,要想自己在社會中不行走艱難就得全面發展自己。
這次的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實踐,是我受益匪淺。
1、樹立發展的理念,做解放思想的領頭羊。自己要著眼于新思路,新視眼,新舉措來做好身邊的事情。
2、樹立團結合作的精神,在一個班集體里,要多多和同學交流溝通,同時學習他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關心同學,幫助同學,建立一個和睦的大家庭。
3、樹立自強理念,改善學風。我要更加的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同時不忘全面發展,做一名知識潮流的大學生。
總之,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要謹記:腳踏實地,點點滴滴,率先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