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故事(精選4篇)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故事 篇1
智能之士,武勇將才投奔者眾多,這得益于曹操的策略,更重要的是曹操的雄才大略深得認(rèn)可。當(dāng)初人們并不認(rèn)為曹操是漢賊,而是忠臣。當(dāng)時的諸葛亮也不可能確認(rèn)曹操就是“漢賊”。但從歷史經(jīng)驗來考察,曹操的發(fā)展前景,卻令人懷疑。曹操具有人格風(fēng)險性。諸葛亮也不能冒此風(fēng)險。
諸葛亮的至交,杜襲、趙儼、石廣元,孟公威等投奔了曹操。連徐庶都投向了曹操。好友投,他偏不投。他自視高,想做管樂,必與眾不同。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故事 篇2
何去非:”孔明有立功之志,而無成功之量;有合眾之仁,而元用眾之智。故嘗數(shù)動其眾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眾已疲。此孔明失于所以用蜀也。“
聶文豹:“古今論孔明者,莫不以忠義許之。然余兄文龍,嘗考其顛末,以為孔明之才,謂之識時務(wù)則可,謂之明大義,則未也。謂之忠于劉備則可,謂忠之于漢室則未也。”
蘇軾:“密如神鬼,疾如風(fēng)雷。進(jìn)不可當(dāng),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后應(yīng)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戴少望:“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義士之節(jié);三者,世人之所難全也。全之者,其惟諸葛亮乎!”
洪邁:“諸葛孔明千載人,其用兵行師,皆本于仁義節(jié)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章如愚:”至于三國,各自據(jù)其土而成鼎峙之勢,亦諸人之力也。故在魏,則荀攸、賈詡之算無遺策,郭嘉、劉曄之才策謀畧,管寧之淵雅高尚,毛玠之典選清正;在吳,則周瑜、魯肅之儔入為腹心,出為股肱,甘寧、凌統(tǒng)之徒奮其威,黃蓋、蔣欽之屬宣其力;在蜀,則諸葛孔明之長于治國,費祎、董允之志慮忠純,向?qū)欀孕芯,皆一時之人杰也。“
陳亮:“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孔明,伊周之徒也。”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故事 篇3
且不談演義中諸葛亮借東風(fēng)、草船借箭的傳說,根只據(jù)正史上的記載,諸葛亮能輔佐幾乎一無所有的劉備開創(chuàng)帝業(yè),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證明他的過人之處,稱他為“天下奇才”絕不為過。另外,在劉備入主川蜀之地后,諸葛亮把他的管理才能發(fā)揮的淋漓盡致,蜀國國力日益增強。
在諸葛亮的努力下,蜀國與曹魏的差距逐漸縮小,若不是關(guān)羽失荊州,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中慘敗,還真有可能完成匡扶漢室的目標(biāo)。經(jīng)過幾次交手之后,司馬懿對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終還給出了第二句評價:“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quán)。”
意思是說,諸葛亮謹(jǐn)小慎微,好聽點叫三思而后行,其實是優(yōu)柔寡斷。若是諸葛亮聽到司馬懿對他的這句評價,會感到非常扎心,肯定會怒懟道:“司馬老賊,你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現(xiàn)在我們蜀國缺兵少將,只有我一個在頂著,一著不慎就會滿盤皆輸,我不得不慎之又慎。”司馬懿對諸葛亮的這兩句評價,你最贊同哪一句呢?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故事 篇4
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王勃:“于是諸葛適在軍中,向令帷幄有謀,軍容宿練,包左車之際,運田單之奇,曹懸兵數(shù)千,夜行三百。軸重不相繼,聲援不相聞,可不一戰(zhàn)而禽也?坐以十萬之眾,而無一矢之備,何異驅(qū)犬羊之群,餌豺虎之口?故知應(yīng)變將略,非武侯所長,斯言近矣。”
杜黃裳:“然事有綱領(lǐng)小大,當(dāng)務(wù)知其遠(yuǎn)者大者;至如簿書訟獄,百吏能否,本非人主所自任也。昔秦始皇自程決事,見嗤前代;諸葛亮王霸之佐,二十罰以上皆自省之,亦為敵國所誚,知不久堪;魏明帝欲省尚書擬事,陳矯言其不可;隋文帝日旰聽政,令衛(wèi)士傳餐,文皇帝亦笑其煩察。為人主之體固不可代下司職,但擇人委任,責(zé)其成效,賞罰必信,誰不盡心。”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颎,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dāng)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yuǎn),策先定於內(nèi),功后成於外。”
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于民如此而久也。”
尚馳:“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nèi),每有風(fēng)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云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于生。”
呂溫:“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