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區質量興區自查報告
4.加快結構調整,加強基礎管理,推動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水平。以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升級,推動企業集團化、產業集群化,全面提升工業經濟綜合競爭力;嚴格項目管理,采取“騰龍換鳥”置換等有效措施,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節能減排;深入開展“一年一企一專利”活動,鼓勵企業科技創新,推動計量確認、體系認證和采標工作的開展;大力開展“標準化”戰略,積極推動企業貫徹實施《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國家標準,推廣先進的過程管理經驗,加強企業管理基礎建設。截至目前,全區94家企業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8家企業通過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家企業通過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22家企業采用先進標準組織生產,轄區內基本消除了無標生產現象,在用強檢計量器具受檢率達到94%。
5.深入開展打擊假冒偽劣活動,創建放心滿意消費環境。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見》,為職能部門依法行政提供堅強后盾,組合開展了建材、農資、食品等重要工業品和涉及民生重點產品的專項整治活動,加大打假制非工作力度。各職能部門分別建立健全了打擊假冒偽劣的監督、投訴和處理機制,并依據各自職責,認真組織開展了各類打假活動,有效凈化了市場環境,維護了合法業戶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認真組織開展了“百城萬店無假貨”、“購物放心一條街”和“商業服務誠信計量示范單位”創建活動,打造了一批高信譽的放心消費示范單位。
6.大力實施名牌帶動戰略,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將名牌帶動戰略作為質量興區工作的總抓手,相繼出臺《關于實施質量興區戰略的意見》、《開展“民營企業科技提升年”活動的實施意見》、《服務業發展指標體系及考核辦法(試行)》《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做好非物質遺產保護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對國家級、省級名牌產品、馳(著)名商標和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促進名牌帶動戰略的深入開展。今年,在XX年底獲得21個省級以上名牌產品、著名商標和22個國家級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品牌的基礎上,又申報省級以上名牌產品、著名商標4個。
7.認真落實“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方針,強化工程質量過程監管,提高工程質量水平。一是嚴格工程招標管理,加強施工許可發放審核,確保項目公開招標達到100%;二是加強施工圖設計審查,嚴把工程設計關;三是嚴格工程安全管理,嚴格執行國家強制性技術標準,把好工程質量安全和節能關;四是加強工程原材料檢驗,提高工程質量;五是強化工程質量過程監管,做到事前控制、提前防范,努力消除工程質量通病。
8.推行服務業標準化,引導提升服務質量。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7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國辦發〔〕11號)文件精神,認真組織開展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促進服務業標準有效實施;同時,走服務標準化工作推動相關服務業全面發展的路子,積極開展標準化良好行為爭創和服務業山東名牌培育工作,推動服務業提檔升級。先后培育標準化良好行為服務企業1家,服務業山東名牌2家。
四、成效明顯
通過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我區的質量興區戰略得到了鞏固和提升,質量興區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質量安全水平穩定提高。連續三年未發生影響惡劣的假冒偽劣產商品事件、未發生重大食品藥品重大質量安全事故、未出現區域性質量問題、未發生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重大產品質量事故、未發生特種設備重大質量安全事故、未發生因產品質量問題遭國外通報、召回或索賠的事件。
(二)產品檔次得到不斷提高。農產品(林、牧、水產品)品種改良、檔次提高、結構合理,質量效益顯著,工業產品質量檔次不斷提高,國家、省(市)級監督抽查合格率提高到92.5%,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計量監督抽查合格率提高到97%。
(三)名牌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獲得省級以上(含省級)名牌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出口免驗產品、馳名(著名)商標稱號企業的數量逐步增加,相關產品占全區規模以上企業總稅收、銷售收入的比重不斷提高。截至XX年底,我區省級以上名牌產品、著名商標總數達到21個,國家級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品牌發展到22個,稅收、銷售收入比重提高到22.1%。
(四)工業產品質量效益明顯提高。質量興區的深入開展,促進了工業產品質量的穩步提高,促進了工業產品品種的增加、技術含量和產品檔次的提高。產品質量可靠性和穩定性的提升,在大力降低質量損失率的同時,有效帶動了產品銷售價格和出口價格的不斷增長,工業產品的質量效益得到了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