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督導評估自評報告
四、堅持育人為本,增強德育實效
學校一貫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首,不斷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旋律,以隊伍建設為保證,以養成教育為抓手,以體驗活動為載體,注重現代文明與傳統美德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道德認識與道德實踐相結合、他律與自律相結合,不斷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進一步完善了德育工作網絡和德育工作制度。由學校德育領導小組指導和協調全校的德育工作,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和家庭教育委員會配合抓德育,形成了立體的德育工作網絡。加強了德育工作的流程管理,完善了班級管理百分考核制度,實行班主任月考核制度,調動了班主任的工作積極性,使德育工作逐漸步入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
充分發揮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的主渠道作用。加強該學科的教學研究,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鼓勵教師開展符合時代特點的教育模式、方法、手段的探索與研究,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采取啟發式、討論式和研究性學習等生動活潑的方式組織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主渠道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另外,要求各科教學都必須依據學科特點滲透德育,并以此作為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的重要內容,納入對教師常規教學考核之中。
注重宣傳陣地建設。充分發揮宣傳欄、黑板報、紅領巾廣播臺、升旗儀式、校園簡報、“小海燕”報的作用,營造濃郁的教育氛圍。紅領巾廣播臺的采訪、編稿、播音等工作都由學生來完成,播出的形式和內容都是貼近學生的實際的,因而深受學生的喜愛。“校園簡報”每周報道學校的重大教育教學活動,宣傳更為方便快捷。“小海燕”報為愛好寫作的同學提供了展示的天地。
把活動作為德育工作的有效載體。我們相繼開展了“學唱拍手歌,爭做好學生”、“背誦三字歌,爭做文明人”、“文明禮儀教育爭星”系列活動、“尋找烈士足跡,揚起理想風帆”島烈士墓祭掃活動、 “故事大王”比賽、“祖國,我為你驕傲”演講比賽、薛河濕地考察行、敬老慰問演出、第五屆科技節、公民道德宣傳日、“情系玉樹”賑災捐款、救助患病同學愛心捐款、“五小一家”評選活動等等,既豐富了校園文化內涵,又起到了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增長才能的作用。
謀求多方配合,形成育人合力。今年,我們邀請交警隊、消防隊、地震局等同志來校進行交通安全、防火、防震方面的專題講座。發揮家庭教育的力量,辦好現代家長學校,今年5月,我們邀請了團中央心理教育報告團成員來校做家庭教育報告,使家長們深受啟發。舉行了“關愛兒童 綠色網絡 家庭護衛行動”啟動儀式,向家長發放了3000套“綠壩-花季護航”苗圃卡,為孩子上網學習科學知識創造純凈的網絡環境。學校還通過家長開放日、親子交流會、家教聯系卡等形式來提高家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扎實有效的德育工作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學生都能遵章守紀,團結互助,熱愛勞動,關心環保,他們心理健康,個性發展良好。全體同學共向玉樹地震災區捐款6.6萬元,向患白血病同學捐款6.1萬元。兩年以來,張冉、侯瀟同學被評為濟寧市“十佳”隊員,宋文心等3名同學被評為濟寧市優秀少先隊員、班鵬同學被評為濟寧市十佳“優秀紅十字青少年”,鹿瑤、朱晟晨被評為“優秀紅十字青少年”,張世翔被評為“齊魯小名士”。
五、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質量的優劣成為學校生存的關鍵。在教學工作的管理中,我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根本”,向課堂要效率,向過程要質量,完善了教師教學質量評估辦法,規范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創造了良好的教學秩序, 實現了教學工作的新發展、新飛躍。
1、抓常規管理——逐步規范
我校加大常規教學管理力度,在備課、上課、批改、輔導、考核評價各環節均提出具體措施。
一是認真執行上級有關部門頒布的課程計劃,做到開齊課程,開足課時。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使學生主動求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是我校重視備課環節。做到合理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輔助教學,在課后進行認真總結反思等,例如,選拔教師承擔公開課,不講課的教師要進行說課,從而達到全員參與備課,參與教學活動,在學校形成良好的學習研究氛圍。
三是上課。學校采取相關措施加大了對課堂教學的監控力度。學校根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成立課堂教學評價領導小組對教師的教學進行綜合評價。學校采取推門聽課,跟蹤聽課指導,示范課等多種方式開拓教師的視野,提供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