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自查報告(精選3篇)
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自查報告 篇1
近幾年xx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按照“整體推進、統籌安排、合理布局、突出重點”的思路,大力建設“環境美、生態美、精神美、產業美”的美麗鄉村。為促進省委和縣委關于幸福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部署的貫徹落實,xx鎮結合督查內容對工作進展情況開展自查活動,形成自查報告如下:
1、xx村是我鎮唯一一個省級農村面貌改造提升重點村。
20xx年xx鎮黨委、政府通過整合“一事一議”、“村村通”等項目,共籌集資金160萬元,用于進一步打造提升xx村。目前已完成村兩室建設、村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文化廣場建設、衛生室改擴建、農村改廁、坑塘治理、打吃水井、改造吃水管網等工程。道路硬化、安裝路燈、安裝監控、綠化美化等工程明年完工。
2、在5個精品線路村(、)投放垃圾箱40個,并購置垃圾車3輛負責清運。
通過保潔員定時清運垃圾,確保精品片區、線路干凈整潔,確保村容村貌治理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通過精品線路“以點帶面”逐漸向xx鎮29個村拓展,推動xx鎮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提水平、上檔次。
3、xx鎮嚴格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六無”、“四化”標準深入推進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20xx年xx鎮重點打造泗水岸、于莊、閆郝村、呂家莊,共硬化道路9.85公里,硬化路肩8.36公里,鋪設磚路1.86公里,鋪設排水管道1.5公里,治理坑塘20個,修建文化廣場20xx平方米,新建村莊標識4個,噴涂美化墻面4.4萬平方米,安裝路燈90盞,所有工程已全部完工并通過驗收。
目前全鎮文化廣場、村莊標識、水網改造、村“兩室”建設幾項工作全鎮達到了100%全覆蓋。各村普遍實現了道路硬化、村莊綠化、庭院凈化、街道亮化“六無”“四化”“四有”標準。
為了徹底解決農村臟、亂、差的現狀,鞏固村容村貌治理成果,xx鎮在18個村建立實施了“戶分類、村收集、村清運”的'農村垃圾處理長效機制,聘任95名保潔員并簽訂協議,修建垃圾池36個,投放垃圾箱40個,并購置垃圾車3輛負責清運。
4、xx鎮把幸福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同現代農業。
文化旅游、特色產業相結合,以xx村百年梨園為中心,將賀龍120師指揮部舊址、呂莊荷花蓮藕園、xx莊草莓采摘園、慶豐采摘園、綠苑園區有機結合起來,打造針紡服裝、旅游購物、紅色旅游、采摘娛樂相結合的休閑觀光農業。通過進一步挖掘特色資源,進一步廣泛宣傳,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來全力助推鎮域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
5、資金籌集方法多。xx鎮找準切入點,加大資金、政策等爭跑力度,多方面整合籌集資金。
20xxxx鎮落實的重點項目有兩個:高標準基本農田整治工程和設施蔬菜種植基地連片道路建設工程。基本農田整治工程計劃硬化田間道路86公里,蔬菜種植基地道路建設工程計劃硬化田間道路10公里,這兩個項目全部完成后,xx鎮的農田路網框架將基本建立,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為蔬菜產業大發展和建設農業休閑觀光奠定了基礎。
20xx年xx鎮利用“一事一議”項目硬化道路5公里,挖吃水井2眼,安裝路燈78盞。項目總投資160萬元,其中村民籌資籌勞32.14萬元,申請上級財政獎補資金122.21萬元,受益人口1.09萬人。通過“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的實施,達到了“小資金撬動大投入,小補助推動大建設,小投入發揮大效益”的目標,切切實實解決了許多農民多年想解決而未能解決的身邊事,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經過鎮黨委、政府努力協調,爭取石油工區支援地方建設資金150萬元,初步已確定用于完善呂萬路后續排水、綠化等工程和精品線路、精品片區的道改造提升。各村兩委利用人脈關系資源到上級部門爭跑要,積極引導本村能人大戶、在外從政經商人員為村容村貌建設出工出力,目前xx莊、西辛莊等村共爭取無償資金50萬元,有效地緩解了農村干事創業資金短缺的問題。
6、20xx年xx鎮xx村百年梨樹觀光園被正式命名為“中國工筆畫學會創作寫生基地”,20xx年xx鎮梨花景觀被xx省評為首屆“xx省美麗田園”榮譽稱號。
xx村有600多年的梨樹栽培歷史,擁有百年梨樹11000多棵,300年梨樹20xx多棵,年產梨果700萬公斤,果品優質,遠銷海內外。近幾年xx鎮黨委、政府積極開發xx村得天獨厚的梨園資源,完善梨園旅游設施,搭建觀光臺,修建梨園文化廣場。每年梨花盛開時節都吸引大批游客前來暢游花海。
7、xx鎮計劃以xx村百年梨園和xx村省級面貌改造提升村為中心,結合幸福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打造具有xx鎮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帶。
通過整合百年梨園、呂莊蓮藕采摘園、慶豐采摘園、綠苑園區等特色資源,打造休閑觀光農業。這就需要我們爭取政策、資金扶持,科學合理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加大宣傳力度,把xx鎮休閑觀光農業打造成xx鎮的一張名片。
8、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是資金投入不足。幸福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中“錢從哪里來”是一個重點難題,由于現在農村經濟水平普遍比較低,基礎設施普遍比較差,所以仍需上級政策扶持、資金支持。
二是規劃方案水平不高。目前的村莊規劃、產業規劃未能與地方特色產業緊密聯系,不能突出特色產業優勢。
三是群眾參與度不高。目前美麗鄉村建設及村容村貌維護工作中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存在“我們干,他們看”的現象。這就需要縣鄉大力宣傳激發村民愛護家園、共建家園、維護家園的意識。
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自查報告 篇2
根據《<關于印發西昌市地震應急工作檢查管理辦法>的通知》精神,現將我局關于開展地震應急管理工作的情況自查匯報如下:
20xx年西昌市旅游和文化體育局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地震應急準備進一步加強,地震應急能力進一步提高。
一、 地震應急工作開展的基本情況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夯實了地震應急工作的基礎,為進一步做好地震應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我局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出發,十分重視防震減災工作,堅持與旅游文體建設一起抓,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同時為進一步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領導,成立了以局長任組長的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各股室、下屬單位為工作小組,并根據人員變化及時進行了調整。地震應急工作作為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領導小組定期聽取各工作小組的`匯報,研究地震應急工作,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對各工作小組震后的責任和任務進行了明確的分工,要求各成員單位牢固樹立震情觀念,增強責任意識和應急意識,把落實震情和做好地震應急工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切實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為我局的地震應急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強化地震應急制度建設,大力提高地震應急能力,為地震應急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可靠的機制保障。
為加強對全系統應急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積極預防、有效應對和處置地震,促進旅游文化體育事業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又好又快發展,我局成立了本系統防震減災應急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并制定了領導小組主要職責,局機關高度重視防震減災的預防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要求在突發事件發生后,各有關股室負責人必須堅守崗位,認真履行職責,不得擅自離崗和玩忽職守。給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造成損失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對于在搶險救災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應給予一定的獎賞。同時,制定印發了《西昌市旅游和文化體育局防震減災應急預案》,制作防震減災工作值班表、設立搶險救災應急分隊人員以備臨震時減災。
(三)、設置應急避難場所。
局機關——地址:西昌市風情園南路(民體園)內 避難場地:民族風情園
疏散撤退線路:出民體園往南150米左右到風情園 原文化局宿舍——地址:府街36#
避難場地:武警醫院空壩
疏散撤退線路:出門往東100米左右到武警醫院空壩
文體局宿舍——地址:上順城街21#
避難場地:大禮堂門前空壩
疏散撤退線路:出門往西30米左右到大禮堂門前空壩
(四)、認真貫徹地震安全性評價法律法規,嚴格地震行政執法,抗震設防工作實現了新突破。
加強地震行政執法工作,確保重大建設工程符合抗震設防要求,如正在施工的文體中心大樓。對于符合地震安全性評價法規要求的'建設工程項目,靠上做工作,向企業負責人宣傳地震安全性評價的重要意義,取得他們的支持和配合。
(五)、應急保障措施。
(1)負責督促旅游景區、景點及旅游開發區的主管單位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編制旅游景區、景點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預案地;組織對旅游景區、景點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巡查、排查和監管,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域,設立警示標志;對其管轄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進行調查處理。
(2)對群眾文化和體育活動場所進行巡查、排查和監管,劃定地質災害不易發區域。
(3)接到地質災害預報后,要第一時間組織好食品、帳篷、防暑、防寒等物資,由辦公室統一發放到各科室和個人。
(4)安排職工觀摩演練市里組織的防震減災應急救援培訓。
(5)地質災害期間,實行24小時值班,利用手機、固定電話、互聯網等設施進行聯絡。在通訊設備受損無法聯絡時,由辦公室派專人負責聯絡。
(六)、積極開展廣泛深入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為做好地震應急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讓全系統的干部職工掌握地震應急科學知識,牢固樹立居安思危憂患意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是防震減災宣傳的主要內容之一。我們按照“主動、慎重、科學、有效”的原則,大力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活動。通過宣傳,進一步增強干部職工的防震減災意識。將防震減災法規、文件及地震有關報刊、資料等讓職工閱讀了解。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局地震應急工作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由于我局干部職工不是專業地震人員,在開展搶險救災中可能存在盲點;
二是缺乏地氈監測預報能力;
三是救災物資裝備的儲存上,缺乏必要的經費支持;
四是干部職工防震避險與自救互救能力薄弱,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年來,我局的地震應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距上級領導的期望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對防震減災工作的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下一步,我們將以這次應急檢查為契機,繼續強化地震應急管理。加強地震監測預報能力、地震災害防御能力和地震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加大工作力度,強化工作措施,提高防震減災工作水平和地震應急反應能力,為促進全市旅游、文化、體育事業和諧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自查報告 篇3
一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鎮對農民增收工作高度重視,切實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統籌協調,采取農林牧漁業并舉,全方位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全鎮農民收入得到了較快提高,農民增收工作走在了全縣前列。現將工作自查總結如下:
20xx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2234元,同比增加1688元,同比增長16%,超目標任務1.5個百分點。
20xx年以來,我鎮重點圍繞農民外出務工工資性收入、林業、漁牧業、畜牧業、種植業、服務業等方面,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收入迅速提高。
(一)扎實推進城鄉住戶調查工作。為做好城鄉一體化工作,切實加強城鄉一體化工作的組織領導,經黨委、政府研究決定,成立了xx鎮城鄉一體化工作領導小組,并下設辦公室。轄區涉及的2個調查點在落實輔助調查員職責的同時,做到了有場所可辦、有制度可循、有臺賬可查。為確保賬本質量,做到了賬目種類齊全,記賬數量、金額、計量單位、人員代碼詳細,賬目準確,賬本封面填寫規范。
(二)落實促農增收責任制。為做好促農增收工作,xx鎮人民政府制定并出臺了促農增收工作方案,做到農民增收有計劃、有目標、有措施,政策保障有力,責任落實到位,記賬本、臺賬、訪戶記錄、調查點辦公室銘牌、調查網點示意圖等記賬基礎工作完善扎實。
(三)加快新村建設,深化農村改革。保障農民住房建設,維護農民切身利益。20xx年,xx鎮完成幸福新村建設6個,新建聚居點2個,改造提升9個,舊院保護2個,建成農村廉租房16套。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建立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流轉平臺,且通過平臺流轉的占流轉總量的52%,同時規范村集體資源、資產、資金管理,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四)抓好勞務收入促增收。加強農民轉產轉業技術培訓,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重點工程和城鎮轉移,拓寬農民就業門路。20xx年,全鎮勞務總收入4.1億元,累計培訓新型農民7364人。其中,種植、養殖、機械、電腦、縫紉等技能培訓4075人,扶貧培訓5462人,品牌培訓36人,扶持絕對貧困人口2147人,勞務輸出31022人(其中省外20380人),回鄉創業107人。
(五)落實惠農減負政策促增收。20xx年,我鎮全面落實糧食綜合直補、農村低保等中央、省、市、縣出臺的相關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通過減負促農民增收。20xx年,全鎮糧食綜合直補460.5萬元,退耕還林補貼155.8萬元,玉米糧種補貼4.2萬元,水稻糧種補貼35.8萬元,油菜糧種補貼2.6萬元。
(六)抓好現代畜牧業促增收。
(1)新成立萬得利、xx村利民、金源合作社,新建生豬養殖小區3個,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動群眾主動養殖生豬,今年我鎮生兔年出欄達到了31000頭,存欄22800頭。
(2)新建麻鴨養殖小區3個(家庭農場、xx村四通麻鴨養殖專業合作社、xx村家庭農場),確保麻鴨保種4100余只。
(3)新建白鵝養殖小區5個(荷中王水禽養殖有限公司、荷塘苑養殖專業合作社、開江縣xx鎮過水坵養殖家庭農場、水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利民水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確保白鵝保種5200余只。
(4)新建肉牛養殖小區3個,以、養殖小區為基礎,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發展肉牛養殖,確保肉兔年出欄658頭,存欄217頭。
(5)新建肉羊養殖小區4個,在xx村、xx村、xx村、xx村大力發展肉羊養殖,今年全鎮肉兔年出欄6536只,存欄6103只。
(6)新建水產養殖場養魚58畝。20xx年其他畜禽產業:兔出欄20800余只,存欄19100余只
(七)抓好種植業結構調整促增收。立足我鎮實際,因地制宜改種市場需求旺、效益較好的特色農作物。通過抓示范、調結構,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一是穩定糧食生產。通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超級稻等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改造低產田、提高栽培技術和復種指數,狠抓農業結構調整,提高單產,增加總產。20xx年我鎮糧食面積5.6529萬畝,糧食總產量2.0614萬噸,新增糧食29.2萬斤。
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產業。20xx年,以山生態園為龍頭,在后山大力發展經果林,在xx村、xx村、xx村和高速公路沿線種植了銀杏20xx余畝。繼續鞏固xx村設施農業發展。今年引進業主在路段建成4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有效的解決蔬菜的插花地,使蔬菜連片發展。在片區蓮藕基地的基礎上,新引進業主3名,蓮藕擴種面積達11500余畝。
(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全鎮充分發揮干部群眾的積極作用,利用農業綜合開發,扶貧新村等配套工程項目,新修通村公路58.4公里,新建便民路26。5公里,建設農村機耕便民道23公里,修復水毀工程13處8070米,整治山坪塘117口,渠道清淤11.3公里,鞏固基本口糧項目12000余畝,微水工程建設120口,修復改造機電提灌設備28臺套,確保全鎮2萬畝農田的灌溉,新增提灌設備10臺,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000余畝。在xx村、xx村、xx村實施土地雙掛鉤項目,拆舊復耕面積達到825余畝。新建沼氣池65口,城鄉綠化263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