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管理工作自查報告(精選3篇)
醫保管理工作自查報告 篇1
通過對臨澤縣衛生局臨衛黨發(20__)1號的學習,主要內容是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作風進行整頓,通過認真學習文件,領會會議精神,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對醫院各個方面的工作進行了自查,現就對門診工作中自查時存在的問題及整改措施匯報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
(一).醫療質量方面存在的問題
1、門診醫生持證上崗率不高,無證人員較多,存在非法行醫情況。
2、部分醫務人員業務技能不高,不能夠對一些常見急救設備進行熟練地掌握和應用,對一些基本急救技術掌握不夠熟練。各科室之間配合不夠緊密,科室人員之間協作不夠。
3、醫療文書書寫不規范。門診處方書寫不規范,要素不全,劑量用法不詳,抗生素應用不規范,存在不合理用藥情況。門診留觀病歷內容過于簡單,不能夠按照《門診病例書寫規范》嚴格規范書寫留觀病例。住院病例質量管理不到位,部分醫務人員病例書寫不規范、不及時。病例書寫不切合病人病情實際,存在醫療安全隱患。各種記錄不規范,書寫要求遠未達到醫療文書書寫質量規范要求。各種門診日志記錄登記不全、不連續、不全面。
4、醫院制度及核心制度建立較多,個別醫務人員對醫院及科室各項規章制度不遵守。
。ǘ.服務態度方面存在的問題
個別醫務人員服務態度不好,患者時有反應,服務態度、服務意識、服務質量差,醫療服務當中存在冷、碰、硬、頂等問題,服務態度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改進。
。ㄈ.干部職工工作作風、精神面貌方面存在的問題
1、部分醫務工作者得過且過、進取心、責任感、主動性不強,需進一步增強工作責任感、緊迫感、危機感,增強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方式,改善醫患關系,使群眾對醫療機構的作風滿意度明顯提高。
2、部分醫務人員精神面貌差,工作期間不穿工作服、不佩戴工作證、脫崗、聊天、精神萎靡不振不能夠以昂揚的工作狀態投入到醫療工作當中去。
(四).環境衛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科室地面存在衛生臟、亂、差情況,桌面物品亂堆、亂放,影響醫療衛生單位形象。
二、整改措施
1.加強醫療質量管理,建章建制,狠抓落實。
。1)建立醫療衛生工作整改制度的長效機制。建立定期組織人員對醫療衛生工作管理監察制度,醫院定期或不定期組織相關科室人員對各科室醫療工作情況進行專項檢查,將檢查存在的問題登記在醫療衛生督察表,即時提出整改措施,責任到人,限期進行整改,并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整改情況檢查。
。2)建立健全督查考核、獎懲制度。建立醫療質量督導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醫療事故、醫療差錯及醫療質量分析評議會議制度。將醫療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個人考核相掛鉤,形成績效獎懲促進機制。
(3)加強職工業務技能培訓,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醫院醫療工作的提高是與全員醫務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所以加強醫務工作者各方面的綜合素質的培訓和提高是前提,以加強職工綜合業務素質提高為突破口,定期對醫務人員進行業務技能和業務知識的培訓和考核。通過培訓,掌握臨床常見技能的操作,為患者提供合理、簡便、滿意的醫療服務。為防止學習流于形式,結合衛生院績效獎懲制度將學習效果及在臨床中的應用情況納入績效工資考核,真正體現公平競爭,多勞多的,少勞少得的績效考核制度。
2.進一步提高門診醫務人員綜合素質
。1)、進一步加強職工的思想教育,認真學習醫務工作者道德規范,利用每周星期一政治學習和每天晨會時間加強醫務工作人員道德素質修養。
。2)、針對部分醫務人員工作期間存在不穿工作服、不佩帶工作證、脫崗、聊天、精神萎靡不振等問題。采取強力措施,規范醫務人員工作行為,確保工作人員以昂揚的工作狀態投入到醫療工作當中去。
。3)、在服務態度整治中,要針醫療服務當中存在的冷、碰、硬、頂等問題,抓“典型”、搞評議、重處理,狠剎不良風氣,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新風正氣。
3.強化管理加強醫院管理,解決工作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
。1)、解決部分工作人員工作敷衍了事、抓工作淺嘗輒止、工作作風漂浮的問題和工作得過且過、進取心、責任感、主動性不強的問題,使干部職工進一步增強工作責任感、緊迫感、危機感和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方式,改善醫患關系,使群眾對醫療機構的作風滿意度明顯提高。
(2)、解決部分醫務人員工作無目標、無上進心,干工作丟三拉四,敷衍了事,背后搬弄是非,不利于同志之間團結,敗壞良好的醫院工作氛圍。
(3)、加強管理提高各人素質修養,進一步強化各人與各人,科室與科室之間的協調,加強職工之間的團結,樹立集體主義觀念,發揮團隊團結精神。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增強開拓創新意識,弘揚敢闖敢干風氣,以好的作風帶院風、促醫風、樹新風,形成良好的醫療氛圍
4.加強醫院衛生環境整治,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醫環境。
我院為進一步改變醫院衛生環境,各科室和各人劃分承包衛生區域,采取日清掃,對衛生死角、綠化空白、美化缺陷等存在的情況,利用業余時間搞好醫院后面衛生死角的清理、綠化,使醫院的環境面貌有很大的改變。
通過此次作風整頓活動的實施,根據門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整改措施認真完善醫療衛生各方面工作,全面促進和提升醫療服務衛生,嚴防醫療差錯事故和糾紛發生,為群眾提供安全、放心的醫療環境。
醫保管理工作自查報告 篇2
今年我市按照省農業廳“農產品質量安全年”活動的總體要求和杭州市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年”活動的具體部署,狠抓基地建設、三品認證、例行檢測等措施的落實,增強農產品生產者的質量安全責任感,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發揮了種養大戶及龍頭企業安全生產的示范作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現總結如下:
1、做好農產品的質量監管工作。開展生產基地農產品的例行監測工作,是我市保證生產基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今年我市組織對蔬菜、糧油、水產、水果、茶葉和畜產品等6大類生產基地的食用農產品開展例行監測,抽檢各類農產品2739批次(1734批次,合格率98.1%),對抽檢中檢測不合格的26戶生產者依據杭安生[20xx]16號文件《關于杭州市生產基地農產品例行檢測處理辦法》的規定進行了查處,對每月、每季的抽檢結果以文件形式進行通報,配合市食安委對每季的抽檢結果以新聞發布形式給以公布;與此同時,各地農業部門不定期地開展快速檢測工作,1-10月份全市共檢測24403批次(10010批次,合格率為99.3%);另外,配合農業部對我市的生產基地和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進行了一年五次的抽檢,共抽取蔬菜樣品500批次,合格率為;配合省農業廳對我市的生產基地、鄉鎮農貿市場進行了抽檢,共抽取蔬菜樣品100批次,合格率為;水產品195批次,合格率為。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規范化監控工作,是今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年活動的主要內容。根據省農業廳《關于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監控試點工作的通知》精神,結合本地實際,認真組織市本級、臨安的試點工作人員,制定實施方案,落實措施,按時開展監控工作。市區共確定西湖、江干、拱墅、下城、濱江和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6個區的20個監控點,監控點總面積13915畝,代表6個區52500畝的蔬菜生產監控面積,每周抽樣平均100個批次;臨安確定10個蔬菜產地監控點,監控點面積20xx—3000畝,代表該轄區的蔬菜產地生產狀況,每周對留地待上市蔬菜平均抽樣50批次,抽取的樣品進行快速定性檢測,結果通過網絡系統即時上傳到省廳網站主機和市局網站主機,對檢出不合格的監控對象,快速做出處理整改意見,由監控對象轄區相關管理人員落實整改到位。目前,二地的監控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市級產地蔬菜聯網快速定性監測監控3個縣(市)(臨安、桐廬、建德)的工作開展正常;老城區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速測儀檢測每天上傳順利,從而推進了我市農產品產地規范化監控工作。為確保上市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由我局農政處負責,以查處違禁藥物暗流為重點,以“綠劍行動”為主線,組織全市各級農業行政執法人員,開展對農藥、化肥和獸藥、飼料加劑等農業投入品經營情況的檢查和監督,1—10月份全市共出動6704人次,壓濾機濾布查處案件277起,挽回經濟損失519.86萬元,進一步凈化農業投入品供給市場。
2、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三品認證”的組織申報工作。今年全市繼續對符合杭州市無公害生產基地獎勵條件的單位和個人,根據《杭州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獎勵辦法》對20xx年通過無公害認定的74家基地進行了獎勵。為提升我市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更好地開展認定認證工作,年初與省農業廳協作邀請農業部專家來杭進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檢查員的培訓,全市共有34人參加了培訓,并取得了認證檢查員的資質;同時有7人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檢查員的資質培訓。這些檢查員在今年的農產品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濾布上半年協助各區、縣(市)農業局對種養生產大戶和農業龍頭企業舉辦了認定認證知識培訓,對符合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條件的產地或基地及時組織申報。到目前止,102家單位和個人申報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種植規模為26.26815萬畝、食用菌1.45萬平方米,畜牧業規模420.1萬頭(羽)、蜂2500(群),水產品規模為4.99948萬畝;已有9家基地通過了無公害產地認定,種植規模為3.89055萬畝,養殖規模為5.5萬頭(羽);其余于在省級認定機構的審核之中。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有力地推動了無公害農產品品牌建設工作,種、養業的生產業主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到目前止,全市申報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單位共59家,申報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共67個,已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有9企業,10個產品,產品生產規模6937.9噸;其余已上報省級認定機構審核。全市有18家企業的107個產品申報綠色食品,申報材料通過省綠辦申核和現場檢查合格后上報國家綠辦認證中心,現已有6家企業的32個產品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7月1日以來,由杭州市綠辦直接受理了13家企業的25個產品申報綠色食品,目前正處現場檢查階段。全市有23個產品通過了有機食品認證機構受理,有4個產品通過了有機認證,其余已通過檢測和現場考察,各項目正在實施認證之中。
3、建立健全食用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產地標志卡能及時地準確掌握食用農產品產地情況,追溯生產源頭,各區、縣(市)農業局按照“制訂計劃,周密部署;逐戶調查,上網建檔;并開展對認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的生產農戶基本情況的調查、登記,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共調查農戶13184戶,目前已輸入8140戶,對輸入的農戶信息各地農業局正在打印,發放,為質量追溯奠定了基礎。
4、加強培訓、制定標準,規范豆芽菜市場。為規范豆芽加工、加強豆芽質量監管,讓豆芽加工業主按無公害豆芽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要求,進行生產加工與管理。我局組織專家制訂了豆芽菜生產標準,在此基礎上開展了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培訓,以明確作為豆芽生產加工業主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義務和權利。通過培訓讓豆芽生產加工業主掌握無公害豆芽的生產加工技術和產品質量標準,并在實際生產加工中正確有效地應用。
醫保管理工作自查報告 篇3
為加大就業困難人員幫扶力度,切實幫助就業困難群體解決實際困難,促進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營造全社會關心就業工作,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請定期提供本地企業招工情況和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情況的通知》要求,結合本鄉實際,開展春風行動,采取了一系列籌備措施。
一、加強領導,周密部署
為加強對就業援助活動的領導,我鄉由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協調相關成員單位,確定成員分工,按照上級統一要求,制定就業援助行動實施方案,圍繞就業援助活動內容開展工作,在工作步驟和保障措施等方面都做了詳盡的安排和部署,為開展好就業援助行動提供了有力的措施保證。
二、扎實摸底,狠抓落實
組織召開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困難人員、靈活就業人員等參加的座談會,收集就業困難群體對援助活動的看法和要求,增強援助活動的針對性,促進就業援助月活動的深入開展。
針對就業困難群眾的實際情況,積極組織人員主動上門到援助對象家中,開展入戶調查,上門宣傳各項就業政策,了解轄區內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和新失業人員等就業困難對象的基本情況。對就業困難群體的具體困難和就業需求有了基本的了解,并認真解答他們的疑問和關心的問題。及時向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咨詢、職業指導和服務。經過援助,幫助解決就業困難群眾就業13人。
三、強化措施,務求實效
積極提供崗位信息,促進援助對象實現就業。通過公告欄和召開企業管理人員座談會等方式,動員各類用人單位提供就業崗位,用于吸納就業困難人員。針對就業困難對象的需要積極收集就業崗位信息,通過多種方式提供給援助對象,促進援助對象實現就業。免費提供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推薦安置就業26人。
四、引導創業,自謀出路
對有創業愿望的對象,積極指導和幫助他們申請小額貸款,幫助解決個體經營創辦過程中融資難的問題。強化服務,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措施,緊緊圍繞失業創業人員面臨的困難開展援助服務。對創業人員上門走訪,加強創業指導和幫扶,引導他們轉變就業觀念,增強創業的主動性,調整心理狀態,提高創業能力,鼓勵他們自謀職業,自主創業。扶持就業15人。
五、開展培訓,提高素質
大力開展培訓,讓更多的援助對象掌握一技之長。制定培訓計劃,積極落實就業培訓計劃,提供短期就業培訓,動員組織有培訓意愿的下崗失業人員、務工人員參加技能培訓,特別是應用工單位需求組織有針對性的崗前培訓。提高就業困難群眾就業技能,增強其就業能力和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努力做到促進就業與穩定就業相互依托,素質就業與開發崗位同時并舉。通過技術培訓,自謀職業928人。
六、大力宣傳,營造氛圍
為營造就業援助活動的氛圍,讓更多的人了解就業政策,重點宣傳《就業促進法》和《勞動合同法》,大力宣傳就業困難人員援助政策和具體援助措施,廣泛開展以就業援助周活動內容為主的宣傳活動,通過印發宣傳手冊、懸掛橫幅標語、散發宣傳資料等各種形式,宣傳就業政策,在鄉政府大門口設立宣傳服務咨詢站臺、印發宣傳材料3000余份,制作橫幅2條,版面6塊。讓全社會了解新政策的意義和具體內容,讓就業困難人員了解自己適合的政策和具體辦理辦法。不斷擴大就業援助的影響,使就業援助活動面向廣大群眾,形成全社會促進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氛圍,幫助更多就業困難群體實現就業、穩定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