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歲老人追悼會悼詞(精選3篇)
九十歲老人追悼會悼詞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親朋好友:
今天,我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在家里舉行追悼儀式,共同寄托對我慈母老人的哀思。請允許我代表全家對大家百忙之中,冒著嚴寒前來參加我母親的追悼會表示深深的謝意!(主人向來賓三鞠躬)
母親,于19xx年xx月xx日出生于xx鎮xx村,于20xx年xx月xx日凌晨時分因在(壽終正寢),享年九十歲。
我母親出生于舊中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代和許多同齡人一樣,飽經了舊社會苦難生活的煎熬和考驗。與父親結婚后負擔沉重,家境仍然十分艱難,母親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精心撫育我們子女,操持家務,好不容易子女們一個個長大。母親的一生,共生養子女xx人,撫攜孫子xx個,可以說是艱辛備至,勞苦功高。
母親經歷了新舊兩種社會制度,跨越了時間長河中的兩個世紀。在災難深重、戰亂頻發的時代,她和家鄉的父老鄉親一樣,過著衣不遮體,食不飽肚的生活。苦難的歲月,悲慘的生活,艱辛的磨礪,造就了她吃苦耐勞、堅強不屈和忍辱負重的品格,也培養了她善良樸實、溫良賢淑和外柔內剛的性格。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生活條件逐漸改善,剛剛成年的她毅然參加到了農業合作社的勞動中,煥發了無窮的干勁,她不怕苦,不怕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在生產勞動中,從不挑輕避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分配她的工作樣樣拿得起放得下,深受干部群眾的信任和愛戴。
母親的一生,經歷了土地改革、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改造、人民公社、文革、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在歷次運動中,她都始終站在革命立場,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一名普通農家婦女,她深深懂得勞動創造一切的道理,她用辛勤的勞動為社會創造財富,用勞動創造幸福生活。
她在合作社是一名好社員,在家里是一個好老人,在生活困難時期,寧肯自己挨冷受凍、忍饑挨餓,從不讓兒女受苦受累,她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到了子女身上,深深懂得沒有文化是愚昧無知的道理,她省吃儉用,供我們兄妹讀書,回報社會。在家庭中,她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和教育子女遵紀守法,本分做人,依靠誠實勞動創造幸福生活。時值今日,在她老人的辛勤勞動和操持下,家業興旺,子孫們個個成家立業,生活幸福安康,實現了她一生的追求和目標。
母親的一生是歷經坎坷、飽經風霜的一生;是勤勞儉樸、艱苦創業的一生;是平凡無奇、樸實無華的一生;是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的一生;是善良賢明、通情達理的一生;是和親睦鄰、樂善好施的一生。她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也沒有留芳百世的偉業,但她的人格力量和優秀品德,永遠激勵著子孫后代,她的音容笑貌永遠活在子孫心中。
家務千百事,勞心積慮,情深似海;
風雨九十載,養兒育女,恩重如山。
母親走過了九十年漫漫人生路,累了。母親含辛茹苦哺育我們兄妹xx人及孫子xx人xx余載,累了。如今,母親選擇離開我們,離開了她的親人,她的朋友,到了另外一個幸福的國度。從此我們失去了一位剛強的媽媽,孫子們失去了一位和靄的奶奶,這是我們家庭的巨大損失。可以告慰媽媽的是,我們兄妹均在各自的崗位上踏實工作,正直做人,善待他人,健康向上;孫輩們也。您走后,我們一定會妥善處理好關系,像媽媽在世時一樣,團結互助,克服困難,教育好子女,使他們個個成為對社會有用之材。
我們堅信,母親一定會在天堂之上繼續守望著兒女們,守望著她摯愛的孫輩們;母親也一定會在天堂之上繼續祝福著我們,祝福她的親人和朋友。
母親,請讓我再叫你一聲:媽媽!
媽媽,您一路走好!愿您在天之靈幸福。
安息吧,媽媽!
九十歲老人追悼會悼詞 篇2
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親朋好友:
房外烈日炎炎,室內哀聲陣陣。
今天,我們懷著十分沉痛的心情,來到這里,隆重舉行百歲老人老先生與世長辭的悼念活動。
公元20xx年8月9日下午3時40分,老先生在家中安詳地逝去,享年104歲。雖然他的謝世,已經是“船到碼頭車到站,油盡燈枯火自熄”的時候,但是,今天,我們每一位來賓和親戚朋友以及所有張氏房族后代的心情,仍然是無限悲痛,無比懷念,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老先出生于1910年農歷六月初十日,生長在慈溪市宗漢街道潮塘村張家一戶富裕的望族家庭,他是余姚云柯張氏第23世孫,譜名行鬯,字仲達,號雛鶴,又名張嘯,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改名為楊重聚至今。老先生一生生育5個兒子3個女兒,現在子輩、孫輩、曾孫輩、玄孫輩加起來,直系親屬已達70多人,真是子孫滿堂,人丁興旺,長命百歲,福壽雙全哇。
今天,在這里,我以個人名義,代表所有來賓和親朋好友,對張老先生的一生劃分五個生活階段,進行簡要的總結和追憶。
第一階段:幼年時期,無憂無慮的生活,使他成為一名童子詩人。
老先生生在姚北巨富家庭,年幼受業于叔祖張本先生,隨后赴余姚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即達善學堂前身)就讀。因塾師從幼啟蒙,其父善詩教誨,13歲時,他向寧波《春風詩刊》投去兩首詩作,即被刊用,喜不自勝,從此之后,作詩不斷,時有佳作在《時報》上發表,被譽為“童子詩人”。
第二階段:青年時期,善詩喜詞的愛好,使他成為社會賢達莫逆之交。
張老先生的父親是姚北巨富聞人,兒子在協助長輩開創家業的同時,多數時間與社會文人墨客結交,以詩會友,相互切磋。友善者中,有坎墩嚴介疇、施叔范,長河范無傷等名人。抗戰時期,避居余姚城,與姜枝先、鐘潛英等詩友甚為密切。之后,又與慈溪毛契農、福建丘澥山成為忘年之交。并結識山西景梅九,與長沙柳敏泉接成蜜友,加入南社詩社,每月兩次,交流詩作。從1947年起,到解放前夕,張老先生的詩作,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達到高峰階段。
第三階段:壯年時期,社會發展的變革,使他過上了平民百姓生活。
全國解放初,張老先生在上海經營萬康源醬油店;1956年,結束個體商業業主身份,公私合營,成為國營商店職工;1958年,因家庭出身關系,回到原籍潮塘村務農;1980年4月,政府落實有關政策,以退休職工待遇,領取退休工資。在這期間,生活少憂,閑事不議,有人辱他,充耳不聞,顯示出樂觀大度的為人心態。
第四階段:晚年時期,作詩練字,養身修心,使他頤養天年無比快樂。
1980年以來,張老先生家里發生了一件又一件喜事。首先,政府為他摘除了地主份子帽子;接著,政府清退了解放初他向企業商業投入的股金、利息;按政策給予退休職工待遇;兩個兒子冤案得到平反;孫輩們創業有成。等等,等等事情,真是喜事連連,好事不斷。安康的生活,使老先生始終保持著一股好學上進的勁頭,他寫詩、作詞、練書法,自娛自樂,自得其所,努力追憶往昔詩作,與故舊切磋,重拾舊歡,時作韻語。編印厚厚三冊《劍光花影樓詩稿》,贈予親朋好友。讓我們看到:“少年之作綺麗濃艷,中年之作憂世傷生,晚年之作平淡曠達”的佳詩美詞。各個階段,每篇詩稿,都具特色,難尋呻吟之句,出自肺腑之言。杭州王斯琴老先生評述:“好語如珠,情景俱勝,劍光閃爍,花影迷離”。
金、利息;按政策給予退休職工待遇;兩個兒子冤案得到平反;孫輩們創業有成。等等,等等事情,真是喜事連連,好事不斷。安康的生活,使老先生始終保持著一股好學上進的勁頭,他寫詩、作詞、練書法,自娛自樂,自得其所,努力追憶往昔詩作,與故舊切磋,重拾舊歡,時作韻語。編印厚厚三冊《劍光花影樓詩稿》,贈予親朋好友。讓我們看到:“少年之作綺麗濃艷,中年之作憂世傷生,晚年之作平淡曠達”的佳詩美詞。各個階段,每篇詩稿,都具特色,難尋呻吟之句,出自肺腑之言。杭州王斯琴老先生評述:“好語如珠,情景俱勝,劍光閃爍,花影迷離”。
第五階段:百歲以來,象一甏陳年老酒,使他甜蜜醇口,四處飄香。
20xx年7月,適逢老先生百歲大壽,這顆沉睡多年的明珠,隨著街道老齡辦、編志辦深入挖掘宣傳,一下子從地面冒了出來,閃耀著光芒,為社會所關注,讓世人所尊敬,使他和他子孫后代增添了無限光彩。
20xx年7月28日,寧波日報以《世紀風云苦樂過,淡定生活享天年》為題,以通訊形式,詳細報道了他的人生事跡; 7月31日,在中益大酒店隆重舉行百歲生辰活動;這年老人節,宗漢街道和慈溪市老齡委把老先生評為“十大健康老人”;當年年底,由方東編著的《三百年的輝煌》一書,以追蹤張家300年發展史為主線,正式出版發行; 20xx年8月,慈溪市文聯又將他所作《劍光花影樓詩稿》編為專輯,出版發行,讓張老先生高興萬分,享受到晚年幸福生活。
張老先生能夠活到104歲,成為宗漢街道到目前為止,有姓、有名、有歷史記載的`最高壽老年人,這與他寬闊的胸懷、正直的為人、博淵的知識,是完全分不開的。
總而言之,老先生在104年歷史長河中,經歷了晚清、民國和社會主義三個歷史發展階段,他有過幸福的童年、有過開心的青年、有過坎坷曲折的壯年、也有過歡樂愉快的晚年。今天,我們舉行悼念活動,前面所總結的僅僅是我們所了解的一部分片斷和事情,我們也一時說不盡對老人家的深切追思和懷念,我們也一時寫不完老人家一生的重大事情和業績。
老先生的去世,使張家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壽活寶,這不但是張家的一大損失,也是所有來賓和親朋好友的一大損失,因為從今之后,我們再也不可能見到這位知識博淵的老先生,我們再也不可能有當面向他學習、請教、面授的機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精神傳后代!
永別了,尊敬的張老先生,在這里,我們一起敬祝您老人家,在走向天堂的大路上,一路平安,一路順風,一路走好!永別了,尊敬的張老先生,在這里,我們衷心祝福您老人家,在天國里,永遠安心,永遠幸福,永遠快樂!
永別了,尊敬的張老先生,在這里,我們也衷心祝愿您老人家的靈魂,每時每刻保佑著、護佐著您的子孫后代、以及今天到場的所有嘉賓、所有親戚朋友,在今后的生活里,一切平安健康,一切繁榮昌盛,一切像張老先生那樣,人人活到一百歲!
九十歲老人追悼會悼詞 篇3
今天我們全家懷著萬分悲痛的心情,悼念敬愛的母親不幸病故,并向她的遺體作最后告別。
自去年母親被診斷為肺纖維化病變的疾病以來,先后入院治療三次,最近一次于10月7日入院治療,終因病情急劇惡化,醫治無效,于10月11日12時25分,與世長辭,享年75歲。
母親是個平凡的婦女,于1941年9月出生于上杭城關一個普通的碼頭工人家庭,因一些特殊原因,出生不久就送給同城的另一家做養女,自小就擔負起家里的一些事務,10歲開始隨養母回祖籍永定老家務農,20歲招工進入上杭縣醫院做炊事員。之后隨夫先后在上杭廬豐、才溪、白砂、舊縣等衛生院擔負炊事員、收費員工作,1981年10月調回上杭縣醫院工作直至1993年退休。
母親的一生是辛勤操勞的一生,結婚后,生育一男三女,靠父母微薄的薪水,含辛茹苦拉扯大四個兒女,還要精心的伺奉好婆婆,此外還得經常接濟父親老家的一些親戚朋友。凡事都是精打細算,但她總是考慮安排好父親、婆婆、子女及親友的需求,卻唯獨忘了自己。家里家外、灶前灶后,都是干不完的活。白天忙完單位的工作,夜晚又常常在燈影下為全家縫縫補補,編織鞋帽衣服。母親靠勤勞和一雙巧手在那個匱乏時代把我們這個家庭經營的有聲有色,引來了左鄰右舍的稱贊和羨慕。
母親對子女教育非常重視,從小諄諄教誨我們做人要誠實、正直、善良。也許是一直苦惱自己文化水平低的緣故,對子女的學習一向監督嚴厲,再忙都會經常關心了解孩子們學習的情況。自己還以身作則,在子女做功課時,也手捧書本認真補習文化知識,也許正是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子女學習都非常自覺,成績也很優秀。三個孩子先后從農村考入上杭一中讀書。為了方便照顧孩子學習,從不愿求人的母親,硬“逼”著父親第一次向組織提出調回城里工作的要求。不久終于如愿,回城后,母親更是全身心做好孩子們的后勤保障工作。辛勤付出換來可喜回報,四個孩子先后都考上了大中專學校深造并以優異成績畢業,其中一個女兒一直堅持攻讀完博士學位,讓母親十分欣慰。
母親有一副善良熱心的心腸,總是熱心接濟身邊一些有困難的人,經常一雙巧手編織了許多小孩子的鞋帽、衣服送給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如他們家庭遇到一些災難及重大疾病以及孩子升學的困難時都會解囊相助,不圖任何回報。母親付出很多卻又受不得別人的恩慧,有困難幾乎都不向別人求助,默默撐著度過難關。就是生病也是如此,今年病情一天比一天重,二次入院治療她都不讓我們告訴別人,期間有一些親朋好友獲知消息要來探望她也都婉拒了。就在去世前兩天,在工作的二女兒打來電話告訴要回來照顧母親,母親怕耽誤她的工作,還瞞著自已嚴重的病情,很執著地拒絕了,以至二女兒都沒來得及看上母親最后一眼。母親啊,這是兒女心中的一大遺憾。
母親終于走完她生命的最后歷程,離我們而去,但她的精神和風范永遠留在我們兒女心中。在此以一副對聯敬挽母親:“持本份善待人典范長存,盡妻賢盡母慈淑德留芳”。母親,安息吧,我們永遠懷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