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節開幕式文藝演出主持詞
涇川縣文化旅游節開幕式文藝演出主持詞(初稿)
撰稿:趙毅
。ㄩ_場舞《回山迎賓》結束后,主持人上)
尊敬的各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男:九月的涇川,被節日的盛妝映紅,王母宮山瑞氣氤氳,萬里長風正在把百年的福祉吹送。
女:九月的涇川,被喜慶的氣氛描摹,涇水之畔佛塔高聳,熠熠圣光正在把千里涇河川一天天、一年年照亮。
男、女:這是一個感恩的季節、一個希望的季節、一個歌唱的季節。
男:今天,我們相聚這里,聽,“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號角將再次吹響北京,將再次以前所未有的高亢和響亮,回蕩歷史上空。它,將組成世紀最強音。它,是幸福之音、是人民之聲、是永遠的心之聲。
女:今天,我們相約這里,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鼓滿的東風,正在把祖國上下、大江南北,把一座座城市、一處處鄉村吹綠、吹醒,吹得遍地飄香、詩意漫天。
男、女:讓我們共同期待和見證這一神圣而偉大的歷史時刻,讓我們共同展望和暢想(文章轉貼自實用工作文檔欄目) 這一美好而燦爛的明天!
男:今天,注定是一個被感動被銘記的日子,九月的王母故里,正在以其美輪美奐的綽約風姿,和我們相遇,和我們相擁,我們將一起被放飛、一起飛翔。
女:今天,注定是一個被憧憬、被向往的日子,天上人間、天人合一,這,就是新涇川、新神話、新傳說。
男:這是一塊鐘靈毓秀的土地,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溫水文化,正在大潮如歌,把美麗、把希望唱響。
女:這是一塊生機勃發的土地,大地芬芳,一座座井塔,搭建起了我們和萬年、萬萬年對話的平臺;三塬四川舉起的綠和香,讓成雙成對的鴛鴦蝴蝶演繹著隔世傳奇。
男、女:涇川文化旅游節民俗文化展文藝晚會現在開始。
男:參加今天晚會的有:
女: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領導、各位嘉賓的蒞臨!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所有到場的觀眾朋友!歡迎你們!
1、《我們的田野》
我們的田野,在蒼翠欲滴的綠色里書寫希望!
我們的田野,在廣袤無垠的肥沃里孕育生機!
涇川森林覆蓋率由建國63年前的不到1%增加到了現在的37.13%,被譽為“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縣”、“甘肅省實現綠化第一縣”。一座座豐碑奠定的是不倒的精神、是永遠站立的信仰!在此,讓我們把掌聲送給為此鞠躬盡瘁、嘔心瀝血的涇川縣歷屆領導班子,送給高擎不屈不撓、頑強拚搏精神火把的涇川35萬父老鄉親!并送上一句深深的問好:“你們辛苦了!”
請欣賞歌伴舞《我們的田野》
2、《涇州頌》。
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是神奇的,孕育過60萬年前的大嶺大古人類遺址、齊家文化、仰韻文化遺址;我們魂牽夢縈的這塊土地又是神圣的:西王母祖廟、大云寺、南石窟、百里石窟長廊。這塊土地上,我們成長、我們放歌;這塊土地上,我們幸福、我們美麗!“說涇川,道涇川,三言兩語說不完”。瞧,說著說著,這順口溜就上來了。
下面請欣賞音舞快板《涇州頌》。
3、《鴻雁》。
1974年春,一名駐隊青年在我縣涇明郝白村牛角溝平田整地時,意外發現了一顆球狀體物件,后經專家鑒定,此物件距今約5萬年的蒙古人種頭蓋骨化石,這一發現,不僅改寫了涇川乃至中國人類學史、地質史地理版圖,而且讓這名叫劉玉林的青年的名字,連同這枚后來被中科院命名為“涇川人”的化石,一同載入史冊,進入了甘肅中學歷史教材;同時,這一發現更進一步說明,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涇河流域已經有人類的光芒在閃爍!疤焐n蒼,地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盛景同樣也在涇川人的血液深處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