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局工作會議主持稿
二是編制完成和下發實施“十二五”規劃。全省“十二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綱要已經通過省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會議審查,要盡快按照會議要求修改完善,特別是從全省的角度包裝策劃好項目,各市州也要主動提供項目;還要征求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專家、國內外旅游專家意見,組織開展規劃環評,盡快按程序報省政府審定批準實施,同時上報國家旅游局;要盡快收集各市(州)“十二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匯編成冊;編輯出版四川省“十二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相關成果。此外,還要通過印發、講座等方式在全行業、全系統大力宣傳“十二五”規劃,讓各市(州)、縣(市、區)分管旅游的領導、旅游局長,旅游企業經營者,更多的旅游從業人員了解“十二五”期間四川旅游到底要如何發展,自覺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
三是引導市(州)、縣(市、區)和旅游企業轉變發展方式。重點從3個方面進行工作:第一是引導建立休閑度假產品體系。繼續開展省級旅游度假區創建工作,出臺四川省旅游度假區建設標準,啟動峨眉山、都江堰-青城山、海螺溝、閬中古城、西嶺雪山—花水灣、紅格溫泉等創建國家級度假旅游區工作。鼓勵各地積極創新休閑度假旅游產品和業態,發展和培育溫泉、中醫藥養生、運動休閑、湖濱、森林、冰雪、古鎮等休閑度假旅游產品。第二是指導建設旅游線路精品。要繼續鞏固市級行政區域內的線路統籌工作,認真總結和全面推廣成都、樂山、廣元和遂寧等市線路統籌經驗和模式,繼續完善成樂線、九環線、西環線,要充分利用樂宜、川渝、川陜、川黔、川滇等高速公路開通的機遇,積極探索市際間和省際間聯合開展跨區域的旅游線路統籌工作,以打造世界遺產國際精品旅游線、三國文化國際精品旅游線等省際旅游線路產品為抓手,推進成渝、川陜甘等跨區域旅游發展的實質性協作,實現品牌共享、客源共享、市場共享和優勢疊加。第三是指導建立旅游目的地體系。圍繞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形成的交通優勢,著力建設、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多層級的旅游城鎮、旅游景區,構建和完善現代立體旅游交通網絡和現代旅游信息服務網絡,形成“點”、“軸”、“片”有機結合的旅游“通道經濟”發展格局,提升旅游產業規模化發展和綜合效益。
四是引導和指導“3+1”四區旅游大發展。這一點既是今年的目標任務,又是重點工作。民族地區,以深入實施《四川省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規劃(—2012年)》為重點,特別是抓好藏區旅游,重點結合“牧民定居行動計劃”,特別是抓好鄉村旅游,來抓好民族地區特別是藏區。建設一批標準化的藏區精品旅游線路、精美的藏區旅游村寨和規范化的精品藏家樂、牧家樂;革命老區,要配合國家旅游局做好《西南片區紅色旅游規劃》編制,積極發揮省紅辦職能,加強與發改、交通、建設等部門的溝通合作,爭取支持,加大對紅色旅游景區、城鎮和通道的建設力度,增強革命老區持續發展能力;貧困地區,今年重點抓秦巴地區的旅游業發展,要做好《秦巴地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策劃包裝一批重點項目,優先發展鄉村旅游;還有就是大小涼山的扶貧,要與民族地區旅游發展結合起來實現脫貧致富。地震災區,借助“三基地一窗口”建設,組織開展《“三基地一窗口”紅色旅游發展規劃》,大力推進都江堰減災防災國際學術會議中心、汶川映秀5.12地震紀念館、北川曲山大愛中國博物館)、綿竹漢旺地震工業遺址博覽園、什邡穿心店志愿者公園、青川東河口5.12地震遺址公園、都江堰虹口地震遺址地等產品建設;重點深入實施好災區“新五大旅游行動”,打造大龍門山等新旅游經濟區,以樹特色品牌、推線路產品、拓客源市場、提服務品質為抓手,提升地震災區旅游的效益和競爭力,促進災區旅游產業振興,增強我省災區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