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念放心間中秋節抒情文(通用3篇)
把思念放心間中秋節抒情文 篇1
讀著李白的靜夜思,品著余光中的鄉愁,不經意間,又是中秋,又見月兒圓。人生彈指一揮間。“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永恒的是天上的月,變幻的總是那月下的蕓蕓眾生。真是歲歲年年月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
月本無情,有情的是我們。月本無心,有心的是我們。古往今來,騷人墨客,無不揮毫潑墨,癡情吟詠。有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的雄豪。一尊還酹江月,人生如夢的醒悟。有春花秋月何時了的無奈。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淡定。更有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豪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博大……月亮,是國人不死的詩魂,少男少女們戀愛時的紅娘。
世上本沒有故鄉的,只因為有了他鄉。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又是最相思的節日。身在他鄉時,那故鄉的美,故鄉的情,竟然像被發酵了一般,魂牽夢繞,難舍難分。故鄉的那些點點滴滴,便也如發酵池的酒一般,咕嚕咕嚕,活躍起來,不安份起來,散發出醉人的芳香。這便是鄉愁。
鄉愁是什么?不過是母親的嘮叨,父親的責罵,爺爺的冰糖葫蘆,奶奶的爆米花,還有那外婆橋……普普通通的一花一草,一人一物,都成了濃濃的鄉愁。刻骨銘心,揮之不去。有網友在博客里說:只有辣椒,才能解胃的鄉愁。說這話的大概是湖南、四川或貴州的朋友。南方人到了北方,他們的鄉愁大多是大米飯。北方人到了南方,他們的鄉愁也許就是面條和饃饃。
中秋月,故鄉明。明月是同一輪明月,中秋也是同一個中秋,并沒有什么差別。有分別的是我們自己的心,一切只因那月下的人。當我們背起行囊,頭也不回地走向遠方,經歷千辛萬苦,去尋找心中的樂土,去尋找理想的天堂。有一天驀然回首,卻發現“踏破鐵鞋無覓處,那人原在燈火闌珊處”!天堂就在心中,樂土就是故鄉。我們轉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突然了悟——人生原來如此。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人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慨嘆,人人都有思鄉情結。
“那故鄉的山,那故鄉的水。那故鄉的風,那故鄉的云。”那故鄉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是情。“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費翔深情的歌唱,在耳邊回響了20年,仍然新鮮,沒有褪去半點顏色。故鄉的親人,老人們要落葉歸根,少年們急著要走向遠方,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目標。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故鄉的美,美在明月。曾見過浩瀚大海上的月亮,也見過莽莽群山上的月亮。但都不及故鄉低矮的小石頭山上升起的明月來的有韻味。“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明月,煙渚,瀟湘。小橋,流水,人家。岸沚汀蘭,茂林修竹,月夜風荷。中秋之夜,更是暗香浮動,月色清淺,人約黃昏后。故鄉的美,美在詩情畫意,美在人美心也美。看過柳宗元永州八記的人都知道,那種美,是攝魂蝕骨,見過一次,一輩子都無法走出的。不信,親自來看一看,被勾掉魂兒可別后悔喔。
把思念放心間中秋節抒情文 篇2
意中認為,在諸多的節日里,中秋節系除了春節以外最重要的節日。理由有三:一是中秋節有一天法定的公休,是舉國上下達成共識的節日;二是中秋節是民間被譽為闔家團圓的佳節,所有家庭都以這個節日為團聚的標識;三是中秋節是走親訪友的重要節日,也是傳遞友情、親情的季節。除了這些,中秋節因為與“十一”國慶節相鄰,有時近到只差一兩天而被與國慶節一同慶祝,而國慶節做為一年之中春節外的長假而被國人所期盼著。很多次國慶、中秋休假的時間甚至比春節還要長,而被國人稱為“黃金周”。而中秋處于秋高氣爽的收獲季節,氣候宜人亦使人感觸良多,休養生息的良機優于春節而被推崇。
小的時候,意中同時期的孩子們管中秋節叫八月節,或八月十五,甚至是直接稱呼其為月餅節。所謂月餅節,當然是到了這個節日就能吃上月餅了。孩提時代的月餅,主要是老鼎豐糕點廠、勝利糕點廠、回民糕點廠生產的月餅,售價統一為八角五分一斤,需要半斤糧票。也就是一角七分、一兩糧票一塊,足足有二兩重。但并不是有了錢與糧票就能隨便買到的,平時沒有賣的,惟有到了臨近節日,副食品商店的糕點柜臺才開始出售。但要記住,還有一個附帶條件,還要憑每戶一本的副食購物證購買的,并有嚴格的規定,或每戶二斤,或每人一斤。否則,只能用錢與糧票購買翻毛月餅了。所謂翻毛月餅,也就是那種與傳統月餅大小相仿,外表面一層一層、酥酥的、白色的、也是用作月餅的餡制成的外酥有餡的,姑且稱為月餅吧。有一件事,意中至今想不通,就是用料相當,同樣大小,功能一致,且制作工藝明顯復雜的翻毛月餅,為什么可以敞開供應,而月餅卻要憑證定量供應呢?這當然不是純出于物質緊張考慮而為之的,是否就如同那個時代每年除夕晚飯前,學生要到校吃糠與雜面混合而蒸的大餅子,俗稱憶苦飯的舉動一樣,要銘記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這一點意中不敢確定,也無法確定。
一戶二斤月餅的時候,每個家庭成員能分到個人手里的,也就一兩塊月餅。有條件的,再買上二斤翻毛月餅,也就嘗嘗月餅,這個節日也就“糊弄”過去了。有幾年翻毛月餅也一度脫銷,只能拿桃酥頂替月餅享用了。記得二姐當時正與二姐夫處對象,這樣重要的節日彼此登門看望老人是必須的,而禮品亦是必須拎的。成瓶的白酒有錢買不到而只能選擇純度極低,介于白酒與果酒之間的那類“偽”白酒,像樣的月餅無法買到而用桃酥替代,這個節日怎樣走動?真是難為那個時代的成年人了。
少年意中的記憶里,并沒有多少與中秋有關的記憶。細想起來,處于物質匱乏年代的人們,所有的記憶仿佛均與吃有關,而忽視了永遠不變的藍、白、黃的穿戴。而幾枚月餅及晚間的一頓大米飯和少許的幾兩豬肉燉的一鍋菜,并不能喚起什么美好的回憶。而與中秋有關的記憶,幾乎均與國慶節有關。當時,國慶節有兩天的假期,一般都是國慶當天的10月1日和第二天的10月2日。因為明天開始可以連續休息兩天了,9月30日就顯得相對輕松而愜意。因為國慶節開始,每個人均可以多用一到兩張肉票購買半斤或一斤的豬肉,也許還可以用別的票證額外買些雞蛋或海魚,而使餐桌更豐富一些,家里就有了不同于平時的“富足”,而沉浸在國慶前亢奮氣氛中的人們,就會把這天晚上的飯菜打理得稍稍豐盛一些,菜里的肉就會比較多,油水會比較大而顯得很“香”。這幾乎是意中對于中秋、國慶的全部殘存記憶。30日的晚飯,還有飯后迅速融入到大街上歡樂的人群中。這時天已經黑透了,街面上所有單位都懸掛著國旗,門臉上方寫著“歡渡國慶”字樣的橫標,門前或樓頂上,都亮著拉成長串的、五顏六色的燈泡,在只有熒光燈管與白熾燈的年代,能有幸親眼目睹諸多有顏色的燈泡一同亮起,是怎樣激動人心的,不是那個時代的人是無法體會的。而此時所有的商店都在燈火通明地開門營業,熙熙攘攘的購物人群,更增添了節日的氛圍。而此時吃過晚飯的人們一下子都涌上了街頭,不約而同地歡笑著,彼此調侃著,伴著不時而來的彩車的鑼鼓聲,一次又一次地將歡樂推向高潮。
大約晚九點鐘的時候,江邊開始燃放煙火了,盡管和興路離松花江很遠,但因為彼時沒有高大的建筑物遮擋,仍能清晰地看到煙花的綻放。每一次升空、舒展、變幻,都會引發人們一聲又一聲的驚嘆與歡呼,然后沉寂于等待下一次的騰空。隨著煙花的此起彼伏,隨著人們的贊嘆與振臂,歡樂持續并延續著……。這就是意中兒時對中秋及國慶的記憶。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逐漸豐富起來,票證被取消了,甚至連用了多年的糧票都被取消了,現在只要有錢,什么東西都能買到。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傳統的老鼎豐、回民月餅被異軍突起的米旗、好利來等民營企業生產的產品替代了,并大有取而代之的趨勢,甚至一度難尋。有些年,意中健在的父母每每到了中秋來臨之際,思念老味道的老鼎豐的青紅絲和回民的川酥月餅,為了滿足老人的嗜好,意中要專門去道外買回幾斤老鼎豐與回民月餅。這時,米旗、好利來等新產品的包裝業已全部換上專門設計的精美包裝盒,而老鼎豐、回民仍然沿用傳統的牛皮包裝紙,五塊月餅一摞,用紙包好,上面覆蓋一張紅色的印刷紙,用紙繩捆綁起來,拎著走。想想也就明白了,有精美的包裝,誰還會選擇古老的紙包裝?油膩膩的月餅一會就把包裝紙浸透了,一大塊一大塊的油漬暴露在外,不要說送人,就是拎著走,也有礙觀瞻。所以說,那時的老鼎豐、回民等品牌,不被替代都不可能。
月餅的樣式多了起來,可供選擇的余地就大了,到了中秋,家里的月餅自然就多了起來。
不僅月餅豐富了,居家的生活水平也迅速得到了提升。到了中秋這天,意中的哥哥一家會回到與意中共同居住的父母家中,一大家子人圍坐在一起,面對滿滿一桌子的美味佳肴,舉杯暢飲,在共祝佳節的同時,其樂融融地安享天倫之樂。晚宴結束的時候,正是圓月升起的時候,撤去一桌子的飯菜,把各色月餅、水果用盤子盛著,擺滿了一桌子,用父母的話說,這就是傳統的賞月。
盡管吃不了多少,但看著滿桌子的食品,對意中這些從物質匱乏時期艱辛走過的人們,心中有多么滿足,多么愜意,并于中感受美好生活的心情,毋庸言表。
把思念放心間中秋節抒情文 篇3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中秋節到了,天空灰沉沉的,只有一輪皎皎的輪月。心也有點沉。
我吃著月餅,定了神。那松軟的薄皮被一塊塊鮮嫩的肉餡擠破,讓人贊不絕口,那月亮真圓真大。雖剛過完國慶,但那濃厚的氣氛好像被那月亮驅之門外,應為我想起了遠在他鄉的奶奶。曾記否,那瘦弱的身影在客廳了奔波,不知疲憊的奔忙,好象有些事一輩子也干不完。奶奶已經七十多歲了,依然那樣匆忙,雖然做不了什么大事,奶奶平生沒有過一絲怨言。爺爺早逝,更讓奶奶一個打擊。飽經風霜的奶奶還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想著想著,冰涼的眼淚一顆一顆的掉下來了,我抹抹眼淚,繼續吃著那塊咸咸的月餅,但那月餅已經不再那么好吃,還是家鄉的好啊。
等吃完月餅已經很晚了,但仍有許多人在嬉笑,好熱鬧,這時我又回到了歡慶的心情。我們床開心扉。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充滿詩意;與爸爸“針鋒相對”玩游戲,其樂無窮,笑聲回蕩,頓時,那凄涼般的迷霧被歡快吹散了,吃得飽飽的,準備回家睡覺,我昏昏欲睡,一頭栽下,不知東方吐白。
在這個充滿詩意的晚上,我不禁又夢見遠方的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