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中秋特色民俗傳承節日文化(通用3篇)
品味中秋特色民俗傳承節日文化 篇1
原始崇拜與節俗
原始崇拜中有自然崇拜觀念。其中,土地崇拜觀念的起源與我國傳統的農業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對土地神的尊敬與崇拜形成了“春祈秋報”的儀式活動。“秋報”即在農業豐收時節,用收獲的農產品來祭祀土地神,感謝大地之神對人們的恩賜。而自然規律下的大收獲季節即在秋季,這與中秋節飲食風俗的形成也有很大關系。
對日月星辰的崇拜在世界各國都很普遍,在我國古代也頗盛行。《禮記·月令》中曾記載日月崇拜情況:“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以夕”即指在秋分之夜祭拜月神。
原始崇拜活動在君權制社會中發展,逐步得到統治者的認可并固定下來,擴大了其在民間的傳承,從而大大推動了中秋節風俗習慣的形成。由此,原始的秋報儀式與拜月風俗逐步上升為固定禮俗,逐步傳承為中秋節賞月拜月等節俗。
品味中秋特色民俗傳承節日文化 篇2
節期、節氣與節日
明月幾時有?八月十五夜。為何中秋節是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呢?據記載,上古時代當晝夜平分,黃昏虛宿位于南中天時,這一天確定為仲秋。后來歷法的出現使朔、望等時日得以準確排定,并引起人們的關注。“望日”這個在日期坐標中比較特殊的日子為八月十五成為一個節期提供了前提。
古代歷法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二十四節氣,其中秋分這一節氣確立較早,對中秋節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古人在秋分時祭月。秋分一般在八月十五日前后,但受閏月影響會提前或推遲。不見月而祭祀多有不便,于是便逐步發展為秋季的第二個月“仲秋”祭月,促進了中秋節這一節日的形成。
歷法與節氣的確定使八月十五這個常日突顯出來,成為一個比較特別的日子,從而為中秋節的形成提供了基礎。但是這些還遠不足以使八月十五日成為一個節日。各種風俗活動的注入,才使這個日子鮮活起來。
品味中秋特色民俗傳承節日文化 篇3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東坡一首《水調歌頭》膾炙人口,寫出了無數人在佳節之際倍感強烈的相思惆悵。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中秋節。說起中秋節,大家首先便會想到拜月、賞月、吃月餅等習俗,但人們對這些中秋習俗大多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中秋節到底是如何產生、怎樣變化的呢?它在日益現代化的今天又有哪些新的傳承意義呢?本文擬對中秋節的起源、形成與演變進行分析,談談中秋節的現代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