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中秋節的起源、演變與韻味(精選3篇)
明月幾時有——中秋節的起源、演變與韻味 篇1
秋分、仲秋與中秋
八月十五日逐漸突顯并成為固定節期,而秋報拜月的儀式活動也逐步上升為禮儀風俗,兩相融合之后,約定俗成的中秋節便形成并豐富沿襲開來。
那么,中秋節為何被稱為“中秋”節呢?簡單地說,八月十五日恰值秋季八月的中間,故名。
但“中秋”一詞來歷如何?“中秋”二字最早出現于《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此!鼻锓诌^后,天氣轉寒,晝漸短而夜漸長,出于對神明的崇敬,人們選擇在秋分祭月,擺上香案供品祭祀月神。由于八月秋高氣爽,十分適合拜月,祭月活動便逐步固定到秋季的第二個月——仲秋。而八月十五日是八月的望日,一輪圓月皓然當空,祭月活動便在這一日最終固定下來,成為中秋節。
明月幾時有——中秋節的起源、演變與韻味 篇2
嫦娥奔月
提起中秋節,嫦娥奔月的傳說可謂是家喻戶曉!版隙饝谕奠`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碧拼娙死钌屉[的這一名句,便用了這個典故。
古人后羿神力巨大,拉動長弓射下天上九個太陽,拯救百姓于火熱。后羿娶妻嫦娥,夫妻幸福恩愛。蓬蒙拜師后羿,卻覬覦術士所贈予后羿之不死藥。八月十五之日,后羿帶徒涉獵,蓬蒙裝病留下,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萬不得已,自己服下不死藥,頓時身輕如燕,飛入月宮。后羿歸家,聞聽此事,痛心不已,無奈追月不得,只得于此夜擺上供桌,放上嫦娥最愛吃的水果,遙祭嫦娥。鄉親們感念嫦娥平日之善良,也都紛紛擺上供桌供品祭拜,并在月下欣賞。自此,中秋節祭月賞月的習俗便流傳開來。
這當然只是神話傳說,是對中秋節祭月習俗的一種附會。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一種美麗的傳說推動了中秋祭月賞月習俗的發展。
明月幾時有——中秋節的起源、演變與韻味 篇3
玉兔金蟾
其實,在嫦娥奔月之前,傳說戰國以前,月中便有蟾蜍,月宮亦被稱為蟾宮。延至漢代,月中又多出一只兔子,于是兔被稱為玉兔。“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贝撕,有關玉兔金蟾的各種傳說便開始流傳。
那時,吳剛還未伐木,嫦娥已升入月宮。嫦娥奔月之初,被流傳竊藥成精,“托身于月,是為蟾蜍。”可見,最初嫦娥竊藥奔月,變成蟾蜍,內含譴責之意。后被罰搗藥,也是由白兔搗藥而來。這些傳說反映了古人當時的社會觀和價值觀。
最初的祭月儀式多是出于對自然日月的未知的恐懼和崇敬,是嚴肅的。這與后來發展的拜月賞月的娛樂性形成對比。從最初的玉兔金蟾傳說到后來的嫦娥奔月的美麗神話的發展,恰與這樣一種風俗演變相符合。同時,神話傳說的這種流傳發展與中秋節俗的形成演變也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