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賞月作文_中秋節的習俗(通用12篇)
中秋節賞月作文_中秋節的習俗 篇1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多姿多彩的季節,是個秋高氣爽的季節,秋天迎來了中秋節,讓我們一起進入這個美妙的節日吧!
中秋節最主要的當然是賞月和吃月餅了。中秋節,吃月餅象征著家人團聚圓圓滿滿。早在唐朝的時候,我們中國就有吃月餅的習慣了,只是月餅的形狀不一樣。后來經過改進月餅的形狀之后,月餅就變成現在的這種形狀,口感也好了。
接下來就是賞月了,大家應該聽過《嫦娥奔月》和《吳剛伐樹》的故事吧。講的是嫦娥吃下靈藥,然后飛上了月亮的故事。
后來天庭里的吳剛犯了錯誤,被降凡到月亮上,天庭讓他把一棵桂花樹砍倒,就讓他回天庭去。不料這棵樹是被天庭的人施過魔法的,是一棵砍不倒的樹。可憐的吳剛就只能乖乖地在月球砍樹。
每當中秋節的時候,我看著月亮的時候,還會想起有關月亮的一些詩句或者一些古詩,比如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我非常期待中秋節,因為晚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亮。還有吃月餅。與小伙伴拎著花燈到處玩。
中秋節真是個美妙的節日!
中秋節賞月作文_中秋節的習俗 篇2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被我盼來了。 昨天晚上,我看了下電視,媽媽說,月亮出來啦! 我高興地跑出去。 過了一會兒,媽媽捧著月餅走來了,媽媽把月餅放在桌子上,拿了個火腿味道的月餅遞給我說,猜猜這是什么味道?我說:“火腿味的。”媽媽點點頭。我就吃了起來,里面有花生,糖,還有瓜子,真好吃。
我又拿了一個月餅,原來這是芝麻味的。我看了看里面沒有芝麻呀,爸爸說因為芝麻被打成粉啦,你是看不出來的。我明白啦!吃完以后,我又拿了一個月餅,這次是什么味道的呢?我咬了一口:“啊,是百果味的。”這可是我最喜歡吃的,我三下五除二地就把它給吃了。
爸爸見我吃成了大花貓,哈哈地大笑。我見爸爸這么笑,我也笑啦,媽媽見我這么笑,也笑了起來,接著一家人都笑了。
中秋節賞月作文_中秋節的習俗 篇3
八月十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除了吃月餅,還要賞明月。這已經成了千百年來中國人過中秋節的習俗。
現在,我還清清楚楚地記得,今年的中秋節我們一家三口坐在院子里賞明月的情景。
那天晚上,空中沒有一絲風,天上沒有一縷云。天上的星星如璀燦的寶石似晶瑩的珍珠一閃一閃的,把深藍色的天幕點綴得更加神奇,更加迷人。
八點多,月亮緩緩地爬上了遠處的樓頂,皎潔的月光頓時灑滿了我家的小院。黑漆漆的小院里一下子亮堂起來。人常說“月到中秋分外明”,那晚的月亮真的格外明,小院里的樹木在地上投下斑駁陸離的光影。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筆下,月亮像白玉盤,又像瑤臺鏡,但是在我的眼里,此時的月亮勝過白玉盤,賽過瑤臺鏡。
望月生情,我情不自禁,于是套用《暮江吟》中的詩句吟誦道:“可憐八月十六夜,星似珍珠月似燈。”
媽媽說:“把月亮比作燈,一點也不美。”
爸爸說:“那你說比作什么才最美?”
媽媽想不出,爸爸想不出,我也想不出。
月亮越升越高,雖然看起來沒有剛才那么大,但是比剛才更亮了。皎潔的月光灑在地上,地上好像下了一層霜;照在臉上,臉上好像抹了一層粉。
“舉頭望明月”,我沒有“低頭思故鄉”,而是想起了月亮上面的嫦娥姑娘,想到了正在繞月飛行的“嫦娥一號”。此時此刻,我們一家正在和她們一起“天涯共此時”呢。
中秋節賞月作文_中秋節的習俗 篇4
十月三日,中秋節前一天,爸爸特地從義烏趕回家,姐姐、姐夫也從杭州回到了家,他們都從那么遠的地方趕回家,就是為了一家的大團圓。
十月四日,中秋節的早晨,我和媽媽早早地起床,媽媽要給大家準備早餐,我給媽媽當幫手。首先我們拿出幾個雞蛋,我學著媽媽平時的樣子把蛋放進鍋里,放入水,開始煮蛋。媽媽把準備好的面包片放進面包烤箱,很快五片面包也烤好了,我把他們都分別放在盤里。媽媽把煮好的雞蛋也拿了出來,拿出五個杯子給每個杯子都倒滿了牛奶。哇,一頓豐盛的早晨做好了!我迫不及待地跑到樓上喊爸爸、姐姐和姐夫,“快來吃早餐吧!”姐姐開心地從床上“砰”摔到了地上,我和姐姐都笑了······
晚上,我們一家坐在陽臺上,一起吃月餅看月亮,我想“我有個非常幸福的家”!
中秋節賞月作文_中秋節的習俗 篇5
今天傍晚,我和小伙伴們早早地坐在田野里,等待著月亮的到來。
開始,天空還是一片淺藍,很淺很淺的,只有天邊才有幾朵白云。過了一會兒,天色漸漸暗下來。這時,隱隱約約看得見月亮的影子。不到十分鐘,天邊露出了月亮的小半邊臉,淡紅淡紅的,像蒙了一層紅色的薄面紗。天色更暗了,月亮也完全出來了。它的顏色由淡紅變成了淺黃,但是沒有一點兒亮光。
月亮慢慢上升。看上去,比先前小了一些, 顏色也越來越淡,但是它的光卻越來越強。把它周圍的天空照得通量。它周圍幾顆小星星調皮地眨著亮晶晶的小眼睛,雖然很小,光也暗淡,可是看起來仍然那么好看。
望著皎潔的月亮,引起我無窮的遐想。我仿佛看見一群帶著紅領巾的同學,乘著飛船,去探索宇宙的無限奧秘。
“姜帆,快看那兒。”我的朋友夏同的話打斷了我的沉思,我順著他的手指方向望去,只見無邊無際的天空上,一顆顆星星劃天而過。此時, 涼 風輕拂,大地披上了一層暗灰色的薄紗。玉盤似的月亮一動不動地懸在空中,此時此刻,那是多么美呀!
中秋節賞月作文_中秋節的習俗 篇6
我國傳統的節日很多: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在眾多節日中,我最惦記的是中秋節。
在中國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美好、恬靜的象征。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我國人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即祭拜月神。有些地方還有活動,還形成了燒斗香、放天燈、走月亮等特殊風俗。人們把酒問天,借此寄托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團圓。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于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農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這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信息。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慢慢在民間傳開了。
月餅是中秋節必食之物,外表與口味也算是色雙美。款式層出不窮,有花邊的、有水果月餅、冰皮月餅……抹茶月餅以新綠茶味主餡料,口感清淡微香。五顏六色的月餅,吃起來感覺也不一樣。
中秋節不但月亮皎潔,花兒也舒展著身姿,尤其是桂花。人們在這一天除了賞月還賞桂花。農歷八月,古稱桂月。有句詩說的好:“月中有客曾分種,世上無花敢斗香。”不正是贊美了桂花嗎?
我喜歡中秋。花好月圓,共度良宵,浪漫溫馨中秋節,只留祝福在心中。
中秋節賞月作文_中秋節的習俗 篇7
中秋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大家都很重視,關于它的習俗,也很有趣呢!
在70年代的農村,大人小孩都過不上現在的好日子,但是每逢中秋節,又圓又大的月亮掛在蔚藍的天空上,在這柔和的月光下,無論多么窮苦,家里都要買上四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放在桌子上,做成一個供盤,條件好一點的,還可以用上好的白面,里面放點兒糖,蒸成圓形的,就成了夢寐以求的“月餅”,也做成供盤,乞求蒼天保佑一家人的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現在生活富裕了,中秋節的食物琳瑯滿目,家里有各種各樣可口的水果,還有大大小小、種類繁多的月餅。這天一家人一起去賞月啦,一塊兒在家里一邊吃月餅,一邊聊天啦,小伙伴們一起做游戲啦,快樂無比,盡情享受天倫之樂。給親人、朋友送箱月餅,代表團團圓圓;給家人送一些包裝精美的蘋果,代表平平安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這首《靜夜思》反映了:不能回家團圓的人,到了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除了春節,這是人們最重視的一個節日了。
八月十五正值農忙季節,人們歡歡喜喜吃月餅,高高興興收糧食,其樂融融。中秋節,代表豐收,代表喜慶,代表團圓,農民們收獲辛辛苦苦種來的五谷,臉上不由露出會心的微笑;小孩子們可以約好地方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天,晚上則可以和家人一起去賞月,或是在家里聊聊天兒,這是多么美好的節日呀!
中秋節賞月作文_中秋節的習俗 篇8
中秋節,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制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扎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布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彩,還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彩的純樸之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后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斗,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后,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于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于峰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這個傳說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秋節賞月作文_中秋節的習俗 篇9
有野史相傳,在中國古代齊國有一個叫無鹽的女子,長相丑陋,但是她小的時候一直虔誠的拜祭月亮里面的神。等到長大后,具備了十分超人的品德,被當地的官員舉薦進入皇宮,可惜一直沒有得到皇帝的寵幸。
有一年八月十五賞月,皇帝在月光的照射下見到了無鹽,突然覺得她美麗出眾,十分誘人,居然立她做了皇后,中秋拜月由此開始。
堅持長年拜月的無鹽成功逆襲,不管她初衷是不是沖著高富帥來的,通過這個故事,無疑給拜月增添許多女性的功利色彩。
古代人除開吃月餅,賞月之外,還可以做做其它有趣的項目。
在老農村,中秋節這天還可以喝桂花酒,進行拜月活動,在其它地區,還有這些風俗,比如點塔燈、放天燈、燒斗香、樹中秋、走月亮、舞火龍等很有特色的民風民俗。
中秋節賞月作文_中秋節的習俗 篇10
客家人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稱八月節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拜過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他們的天堂。而吃東西則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愿望。”
客家地區的月餅,除普通月餅外,有“五仁月餅”,還有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制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糕。雖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但客家人始終繼承傳統飲食文化又在發展民間飲食文化,而中原遺風始終不變。
中秋節賞月作文_中秋節的習俗 篇11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在這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重陽節、元宵節……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中秋節。
中秋節是由于八月十五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節,又因為十五的月亮正圓,民間俗稱團圓節。“團圓節”,真有趣的名字,沒想到中秋節還有個這么好的名字!
中秋節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折桂。朱元璋與月餅起義等。這些故事生動有趣,你也來讀一讀吧!為了慶祝中秋節還有很多詩人寫了關于中秋節的詩歌呢!《中秋》。水調歌頭》。《中秋月》。《太常引》。《八月十五夜玩月》等。這些都是詩人們在中秋寫的詩。
在中秋節有許多習俗:吃月餅。賞月。走月亮。放天燈。它們都是中秋節的習俗。
每年的中秋節,我們一家都會回奶奶家。每年這時,大爺一家,二爺一家也都會回到奶奶家,一家人團團圓圓、說說笑笑。哈哈,要不怎么叫團圓節呢!這時候奶奶會做許許多出國多的好吃的,當然最主要還是吃月餅。吃完飯后我們就下樓去賞月。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是個美好的節日。
中秋節賞月作文_中秋節的習俗 篇12
唐代李端《拜月》詩云:“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解帶。”同為唐代的施肩吾又在《*詞》中寫道:“*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這個小女孩肯定是見大人拜月見多了,覺得非常有趣,于是就模仿大人的樣子,玩起了拜月的游戲,由此可見唐代拜月風氣之盛。應該注意到的是,這里的拜月是拜新月,祝愿的內容恐怕也多屬兒女私情之類。
大概從北宋確立中秋節開始,拜月之俗就由拜新月轉為中秋拜月了。宋代金盈在《醉翁談錄》中對宋人中秋拜月的風俗作了詳盡的描述:“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愿: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目如皓月。”古代常將科舉及第稱為蟾宮折桂,因而拜月時男孩有“早步蟾宮,高攀仙桂”之愿;嫦娥則是傳說中美貌絕倫的月中女神,所以女孩拜月時愿自己貌似嫦娥。到了明代,拜月之風更加盛行,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明人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于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由此可見當時人們拜月的情景。
中秋拜月的習俗,歷代相傳,當然變化也是有的。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京師之曰八月節者,即中秋也。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月當空,彩云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朝拜,故京師諺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作者在這里對清代京城中秋節的盛況作了生動描寫,從中可以看到,拜月之風在清代還很盛行,只是此時拜月僅限于女人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