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中秋節高二作文(通用3篇)
我家的中秋節高二作文 篇1
秋天不知不覺地來到了。秋風吹啊、吹啊、吹得玉米換一束金衣服,吹得大豆笑破了肚皮,紅艷艷的大蘋果也急著扒開綠葉往外瞧,也把中秋節那輕盈的步履吹到了……
中國自古就有過中秋的習俗,北宋太宗年間,定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也就是公歷九月至十月,正好是三月的一半。此后逐漸形成祭月、拜月、賞月以及吃月餅的習俗。在現代,中秋節的夜晚,一定要吃月餅,用圓如滿月的月餅來象征團圓。一邊吃著月餅和水果,一邊賞月……
古人說得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自古以來過中秋節,我們人人都要與親人團圓,我爸爸常年在深圳工作,平時工作很忙,因此中秋節他也回不了家,但值得高興的是我和爸爸還可以在電腦中看見對方呢,與對方說話、聊天。不過我還是比較遺憾爸爸沒在我身邊過這個中秋節。
晚上到了,我們準備了不少美味佳肴:有紅寶石似的石榴;有紫得發黑的大葡萄;有紅中帶黃的水晶蘋果;有香噴噴的梨子;有讓人垂涎欲滴的多種多樣圓圓的月餅,真是好極了,我興奮得幾乎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還在盡情享用著美食的時候,聽見媽媽從陽臺上喊我:“瑩瑩,快點來看啊!今天的月亮可真圓!”我有點半信半疑,我跑到陽臺,一看,啊!好圓的月亮,誰知它也像人們一樣,從很遠的地方趕回來團圓,給人們增添興致啊!人們常說:“月到中秋分外明”這話很有道理。看!它圓得那樣可愛,那樣有趣,就像一個銀色的玉盤反射出一道道白光……
啊!中秋節,你有多么悠久的歷史!中秋圓月,你寄托著多少人思念親人的心!
我家的中秋節高二作文 篇2
八月十五是中秋,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圍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象征著全家團圓,所以也叫“團圓節”。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疆,寧靜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一邊聽媽媽哼著小曲,一邊欣賞云層里皎潔的月亮,我神情專注地盯著月亮,問媽媽:“月亮里面不是有個嫦娥嗎?“媽媽便笑著給我說起了“嫦娥奔月”這個民間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個太陽,照得大地干裂,海水干枯,后來被一個叫后弈的人射下了九個,為此,王母娘娘將一顆不老仙丹賜給了后弈,后弈便拿回家交給了夫人嫦娥珍藏,大家相傳說:“誰吃了這顆仙丹,就能升天成仙。這件事卻不料被一個心術不正的壞人看在了眼里,心起了歹念。趁有一天后弈出去狩獵,他便闖入后弈家,威脅嫦娥交出不老藥,嫦娥心想不是他的對手,情急之下,吞下了不老仙丹,不知不覺便直奔月亮去了。當后弈回家后不見了嫦娥,從Y環口中知道了真相,便拔出劍為嫦娥報了仇。從此以后每年的這天,后弈都會在后花院的桂花樹下拜月,希望她在月亮上平安無事。所以八月十五夜的月亮會特別的圓,特別的亮。
聽著傳說我不由地脫口而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嫦娥。”爸爸媽媽聽了笑成了一團,媽媽不慌不忙地回應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爸爸也不甘示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歪著腦袋猶豫了一下,便又接著搖頭晃腦了起來:“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陣陣的掌聲和笑聲劃破了這個寧靜的夜晚。傳統文化深深地熏陶了我,我也多么希望中國臺灣能早日和祖國媽媽團圓。
我家的中秋節高二作文 篇3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過中秋都有不同的習俗,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追月節、拜月節、女兒節和團圓節。中秋節夜晚的月亮比平時的更美,更別有特色,每到8月15日,月亮那彎刀似得身子不知何時變的這么圓滑,就像披上了一層冰薄似的輕紗。皎潔的月光,照射在大地上,給大地灑滿銀光,優美的姿態襯托這她那婀娜多姿的身子,真是美極了!
中秋節雖然只有這一天的時間,但是,家家歡樂。在那一天,白天倒沒有什么,逛逛街,去買月餅,有些人恨不得幾天前買好了月餅,就等著晚上吃呢!到了夜晚,家家戶戶都早早的洗完澡,隨隨便便吃完飯,就立馬跑到樓頂上去觀賞月亮,大家聊聊天,喝喝茶。年齡差不多的大一點兒的孩子便坐在地上,抬頭仰望著天空,用手指數數星星,觀察月亮的變動。小一點的孩子就哭哭鬧鬧著要媽媽給他們講關于月亮的故事,他們的媽媽就這樣講述起嫦娥奔月的故事。
中秋節,吃月餅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賞月時,婦女們就端上一盒盒香甜可口的月餅,大家一邊吃月餅,一邊觀賞月亮,別提有多高興了。
月餅有許多種類:冰皮月餅、雪皮月餅。里面的餡更是美味,有豆沙、五仁、蛋黃還有水果……真是應有盡有。而且口味獨特,吃起來香,嘗起來甜,色味雙美,真不愧是我國有特色的食物啊!
中秋節表現了中國的地域特色和傳統文化,象征著團圓美好的意義。中秋節,吃月餅,觀賞月,好團圓,合家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