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賞月的風俗600字作文(精選5篇)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600字作文 篇1
傍晚,我跑過去一看,原來是在往盤子里放水果,有桃子、桔子、蘋果、柿子、梨子、葡萄、菠蘿,還有像刺猬一樣的,這些水里看了真讓人垂涎欲滴呀!放完水果,再放香爐,并插上香。我小心翼翼地放到大門口前的水泥地上,用火把這東西點燃,過了一會兒,等爺爺干完后,我問爺爺:“爺爺,這是什么東西?”爺爺點起一支煙說:“這叫九層香,是為了出門不遭受風雨!”我聽了點了點頭。
終于到了晚上,一輪明月正冉冉升起,那銀色的月光映著幾絲羽毛般的輕云,美妙極了。吃團圓飯了,啊!這么多好菜!全是為了遠到而來的舅爺爺準備的。吃完團飯,我們看了中秋晚會,看完中秋晚會,我突然想起了早上放的那些水果,我問奶奶:“奶奶,今天早上的那些水果不吃嗎?放到那兒等壞呀!”奶奶笑著說:“小傻瓜,這些水果是為了敬月亮爺爺的,不是用來自己吃的,我們要讓月亮爺爺的,不是用來自己吃的,我們要讓月亮爺爺吃飽,出門才能保平安!”我似懂非懂地點著頭。
到賞月的時間了,我們大家各自搬了張椅子,來到大院子里坐下。大人們在談論著,我看著圓圓的月亮想:“啊,皎潔的月亮,你引起了多少人豐富的想象。嫦娥偷吃仙藥,從此寂寞地住在廣寒宮內,吳剛被罰永遠砍不斷的桂花樹,小玉兔兒在廣寒里為嫦娥搗藥……
啊!,我多想去和嫦娥做伴,多想去慰問受苦的吳剛,多想去逗豆那可愛的小白兔兒呀!但都不可能成為現實……”這時,媽媽吟起了蘇軾寫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吃著香甜的月餅,聽爸爸講關于月亮的傳說……
夜深了,溫柔的月光灑滿大地,一切都像披上了層銀紗。房屋、樹木都睡了,它們像睡在無比寬大的“搖籃”里。我也睡覺了,銀色的月光把我的房間照亮了,圓圓的月亮伴著我入睡,這就是美麗的中秋月亮。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600字作文 篇2
去年的中秋節,讓我印象深刻。
那天,我和爸媽吃完了月餅,來到小區的廣場上賞月。因為過中秋的原因,小區里裝飾得特別漂亮。草坪旁,綠樹上到處掛滿了彩燈,清澈的水池中依稀可見悠閑的小魚。
微風吹來,透過搖曳的樹梢,看到天上的明月仿佛一個精致的玉盤般潔白、美麗。旁邊的薄云隨風輕動,一會兒工夫便跑到了月亮身邊,隨風飄起,如薄紗一樣遮住了月亮的臉龐。此時此刻,月亮似害羞的少女,躲進了輕紗之后。過了一會兒,云紗漸漸散去,月亮又重新露出了笑臉。那圓圓的樣子不禁讓我想起了熟悉的詩句:“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隨著時間漸晚,周圍的星星也如小區的彩燈一樣此起彼伏地眨起眼睛,它們好像和我一樣,都在觀賞著月亮。它們是否也看到了月亮里的嫦娥姐姐提著花籃,走在田野,玉兔蹦跳著跟在嫦娥的身后,開心地啃著蘿卜……
夜已經來臨,風也漸涼,我們只好依依不舍地往家走。我邊走邊看著月亮,她好像一直跟著我走呢;氐郊依,來到窗前,抬眼望去,看到月亮真的和我回家了,她在看著我笑呢。
中秋節的那晚,在夢里,我看到了牛郎和織女也相逢了。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600字作文 篇3
一、浙江
杭州的莼菜鱸魚燴之所以成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僅僅是因為這一時節的莼菜鱸魚好吃,更是因為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莼菜、鱸魚”,棄官返回故里的史實,這一故事不僅成為千古美談,并使莼菜成為思鄉的象征。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時令菜羹。莼菜又稱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葉草植物。莼菜的根、莖、葉不僅碧綠清香,鮮嫩可口,而且營養豐富。
二、北京
老北京的傳統月餅有自來紅、自來白和提漿月餅。提漿月餅是指月餅皮面的一種制作方法,說通俗點“提漿”就是熬糖漿,另外在皮面中還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松的作用。有回民購買時,就把大油換成黃油。這種月餅的特點是皮酥、餡香,“老北京”中秋特愛吃。菜式上,八月秋高蟹正肥,中秋正是品嘗螃蟹的時節,北京尤其講究品嘗醉蟹。
三、陜西
陜西西安一帶,每到中秋節,當地每家做饃,全家共吃一饃,稱“團圓饃”。饃有頂、底兩層,中間加芝麻。饃上層用大碗拓一個圓圈,象征中秋之夜,圓中刻“石頭”一塊,上站一個吃蟠桃的“小猴子”。饃在鍋里烙熟后,切成尖牙狀,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則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娘家則送饃上門,以示全家團圓不忘。
中秋佳節,陜西人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它作為解暑良品,性寒涼,糖多,能清熱瀉火,具有寬中下氣、利尿、治血痢、解酒毒的功效。在中秋月圓之時,一邊乘涼賞月,一邊吃著解暑的西瓜,涼意宜人,更增一家團聚的天倫之樂。而且,吃月餅之余吃上塊西瓜,清熱解膩。久而久之,吃西瓜成為了陜西人過中秋的習慣,所以當今陜西人中秋都會吃西瓜。而西瓜切成蓮花狀,只是為了配合中秋的節日氣氛,增加喜慶吉祥。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600字作文 篇4
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
對于中秋節的來歷,最熟悉的就是小時候課本里“嫦娥奔月”的故事,還有“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等神話故事。如今,中秋節已經成為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除了吃月餅賞月,還有哪些被我們遺忘的習俗呢?
觀潮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燃燈
中秋燃燈,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
賞桂花飲酒
在屈原《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每逢中秋之夜,欣賞桂花,在陣陣桂香中喝一杯桂花蜜酒。
品陽澄湖大閘蟹
蟹,可謂中秋美食的“當家花旦”。在中秋宴席之上,一道“蟹味雙拼”是必不可少的。九月,陽澄湖大閘蟹也即將面世,美味可口。
除了這些,在蘇州還有專屬于蘇州人的中秋習俗,不妨來看一下。
燒斗香、齋月宮
斗香是老蘇州過中秋的重要禮器,中秋節當晚,在香斗上擺放好祭月拜月的紅菱、生藕、白果等應時水果,奉上自制月餅和各種代表豐收的糧谷,為自己和家人祈福祝愿。
虎丘曲會
一邊賞明月,一邊聽昆曲,雅俗共賞,老少齊聚一堂,成為姑蘇中秋特有的雅致景況。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600字作文 篇5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由來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食月餅這一習俗的形成則是在明代。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
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祝大家在中秋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