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傳統節日中秋節作文(通用5篇)
我愛傳統節日中秋節作文 篇1
秋天特別好,花兒也溫柔。如果我們現在去桂花林,遠遠地就能聞到陣陣桂花香。天空中的云朵隨著微風到處飄蕩,日子甜得就像掉進了棉花糖似的云彩中。
說起中秋節,肯定就想到了秋天。秋天的果實都熟透了,一個個昂首挺胸,沉甸甸地掛在枝頭,就像等待檢閱的士兵,它們等待著被果農摘下來。秋風輕輕拂過,涼涼的微風使我們不由自主地抬起了頭,我們看到天空中大雁排著整齊的列隊從北方飛向南方,就像個個訓練有素的士兵一樣,整齊而有力。所有的一切都在告訴人們:秋天來了。
吃月餅是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月餅口味繁多,有甜甜的豆沙味,有稻谷香的五仁味,還有受大家追捧的鮮肉味。我最喜歡吃豆沙味月餅,豆沙特有的甜甜的香味能一下子俘獲我的心,以致于一看到豆沙味的月餅,一聞到那甜甜的豆沙香,口水就開始不受我的控制。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吃豆沙味月餅。你瞧,豆沙味月餅聽了,在一旁正偷偷地捂著嘴樂呢!
吃月餅是件很享受的事,不過中秋節的夜晚才是最美的呢。圓圓的月亮高高地掛在空中,就像一個大月餅,真想“飛”上去嘗一嘗月亮味月餅是什么味道呢!晚上,我們一家圍坐在院子里吃著月餅,賞著月亮,聊著家常,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中秋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因為它象征團圓,它給了家人團聚的機會。在這個秋風送爽的時節里,希望所有人都能收獲喜悅和幸福。
我愛傳統節日中秋節作文 篇2
今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又叫團圓節。在外鄉的人們有時間都會趕回家和家人團聚。
吃過晚飯,我們就早早地來到陽臺賞月。天空灰蒙蒙的,連月亮的影子也看不見,這時,媽媽正忙得不亦樂乎,終于把月餅、菱角和各種各樣的水果一一擺放在桌子上了。
“媽媽,你為什么把它們放在這兒呢?”
媽媽笑容可掬地說道:“拜月亮啊!
“拜月亮干什么呢?”我疑惑不解地撓著頭皮。
“你聽說過嫦娥奔月的故事吧?據說當年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傳開后,人們為了向美麗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每年的中秋節就會擺設香案拜月亮!
“媽媽媽媽,快看,月亮出來了!”
拜完月亮,我們一家人聚在一起,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別提多開心了!”
我愛傳統節日中秋節作文 篇3
六歲那年我們全家回外婆家過中秋節的情景,至今令我難忘。
我們乘坐火車回家。一路上我興奮不已,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坐火車。到了車站,外公外婆早早地在車站等候了,我連蹦帶跳地撲進了外婆的懷抱,外婆對我問寒問暖。回到家,飯菜已經準備好了,有玉米涼粉、豆腐、豆花、扣肉……這都是家鄉的特色菜。豆腐、涼粉還全是石磨磨的,自己制作的呢!我迫不及待地吃起來,比買的更香更好吃。
第二天是中秋節,我早早地起了床,大人們已經開始忙活了。一口大鐵鍋里煮著米和水,外婆用鐵鏟不停地鏟著,媽媽把火燒得旺旺的,一會兒水開了,再把水和米過濾開,把米倒進木甑里蒸。外面更加熱鬧,兩個叔叔圍著石窩轉,一人手上拿著一根木棒,一上一下地不停地打著石窩里面的米團。打一會兒兩人又配和用木棍把米團挑起翻個面,又繼續打,嘴里還有節奏地喊著:“嗨著!嗨著!”這真是一項體力活。
一群小孩在一旁興高采烈,眼睛直直地盯著石窩,不一會兒,大米已經變成很粘的糍團,兩個叔叔從石窩里提起一個“大團子”放到老奶奶的盆里!昂昧!可以吃了!”我聞到了濃濃的香味,媽媽和外婆抬出一個熱氣騰騰的木甑,揭開蓋子,把里面的東西一起倒進了石窩里,看見我那不解的樣子。
外婆說:“這叫打糍粑,是用糯米做的,每年中秋節我們都要吃糯米粑,是這里的傳統。每一年的這一天從早上五點都要打到中午,因為有很多戶人!蹦莾蓚“大力士”重復著剛才的動作,跟外婆有說有笑,不一會兒就把我們家的打好了。外婆給那兩人一人捏了兩個大團作為感謝。
回到家里,外婆很麻利地給每個碗里捏了三個糍團,澆上外婆親手做的'紅糖、花生、黑芝麻,一大家人津津有味地吃著,臉上露出幸福的微笑。我更是狼吞虎咽,在城里吃的月餅簡直沒法跟這糍團比,這是我吃過的最香最美味的佳肴,也是我過的最有意義的中秋節!
我愛傳統節日中秋節作文 篇4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去年中秋之夜,月亮顯得格外圓,也特別亮。家家戶戶都有坐在我一起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的風俗。
晚上,我們一家便早早聚集在一起,一邊賞月,一邊吃著月餅。豆沙月餅、水果月餅、火腿月餅……還放了各種糖果。月亮漸漸地升上了中天,這時勞動了一天的奶奶開始為我們講起了“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撈藥”等等許多神話故事。
“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到中秋,遠離家鄉的人們仰望郎郎明月,會不由得思戀起自己的親人來。“床前明明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朝詩人李白的詩句不知引發了多少游子的思鄉之情。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不能相見,人們也會互相祝福,就像宋朝詩人蘇軾所寫:“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這里祝大家中秋節快樂,也祝愿中國臺灣能早日回到母親的懷抱!
我愛傳統節日中秋節作文 篇5
我想,大家的中秋節應該是快樂的,高興的,愉快的。
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
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中秋基本上就是團圓,圓滿。天上一輪明月,手上一塊月餅。一家人團團圍。在濃厚的感情體驗溫馨。
我的中秋節是傷心的,郁悶的,孤單的。在我小時候過中秋節沒有人陪,很孤獨,每當我孤獨的時候就會想起有關中秋節的故事,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想到這里,我的心里有了一些安慰。月光在大玉盤似的月亮的發射下,我坐在床上念著: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