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精選19篇)
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 篇1
中秋節吃月餅吃“文化”
盡管離中秋節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但廣州的月餅大戰早已硝煙彌漫。廣州酒家、蓮香樓、陶陶居等紛紛舉辦了月餅訂貨會,各自亮出了最新鮮、最亮麗的牌張。
縱觀今年月餅市場,除了花式品種更多樣化、包裝更精美外,最令人矚目的莫過于打“文化牌”了。月餅,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特色食品,具有很濃的中國文化特點,如何體現月餅這一中國色彩呢?商家可謂想盡辦法:首先是廣州酒家的“西關第月餅”將廣州西關最傳統的民居風情“趟籠門”運用到包裝上,讓消費者在品嘗月餅的同時了解西關文化,提升了月餅的品位;再就是蓮香樓115周年個性化紀念郵票的發行,體現了其悠久歷史和文化特色,增加了月餅的附加值;還有陶陶居則在傳統月餅品種寶庫中挖掘文化內涵加以發展……無不體現了今年月餅最突出的共同點———“文化”。
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 篇2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劃,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起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來越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明代起有大量關于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兜劬┚拔锫浴吩唬骸鞍嗽率寮涝,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我們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后,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 篇3
月餅通常是指人們在中秋節這個特定節日里吃的餅,通常為圓形。但現在已有各種各樣的了。漢族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飲食習俗。據說起源于唐代!堵逯幸娐劇吩涊d:中秋節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贊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到了元代,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同時行動,殺死趕走蒙古“韃子”。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薄蹲弥兄尽氛f:“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于干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經過元明兩代,中秋節吃月餅、饋贈月餅風俗日盛,且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征義。經清代到現代,月餅在質量、品種上都有新發展。原料、調制方法、形狀等的不同,使月餅更為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蘇式、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F在,月餅不僅是別具風味的節日食品,而且成為四季常備的精美糕點,頗受人們歡迎。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并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于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 篇4
明清之后,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一種新的道德價值思維方法正在破土而出,它所反映的是從“人的依賴性”到“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歷史前進的方向。在這樣的時代中,中秋的節俗就更加世俗化,《陶庵夢憶》卷5中就有相關記載。同時,與明清時代內收的社會形態一樣,節日的內斂性開始顯現,中秋由注重公共活動逐漸收攏到注重家庭內部的成員交流。正如《燕京歲時記》所云:“每屆中秋,是時也,皓魄當空,彩云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表現出澄凈清幽的天上圓月,圍合寧靜的院落,親密和洽的親人,三者在這一刻達到混融合一,親人團圓成為中秋節俗的明確主題之一!兜劬┚拔锫浴分姓f:“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同時,重視親友之間的人情往來,親友之間要互送月餅、瓜果等過節的東西。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泵總家庭成員在中秋夜因為團圓油然生出安全感、舒暢感和溫馨感,即中秋賞月節俗倫理功能的根源所在?傮w來看,明清之后中秋節俗的功利性內容顯著增強了,節日表現的公共性與家庭性這兩者之間所表現出來的內在張力,使得“圓月”中貴人倫、重親情的主題逐漸突出,形成了民眾的情感認同空間。
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 篇5
在四大傳統節日中,中秋雖然成型最晚,但影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中秋節的功能性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調整,并且貼近民眾生活的需求。除夕、清明、端午,都與某些不安定的元素結合在一起,惟有中秋,圍繞著“秋月”與“圓月”,形成了勞作實踐與詩意棲居、況味自然與敦化人倫的完美融合,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可以起到安頓精神的節日,雖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節俗內容,但是能讓中秋節保持自發傳承的動力,是其在不同社會時期所表現與發揮出來的一以貫之的“社會功能性”。
從中唐到明清,“圓月”中貴人倫、重親情的主題逐漸突出,形成了民眾的情感認同空間
節日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概念,即使是同一個節日,在不同歷史時期,它的文化功能也會根據不同的社會需求而發生相應變化。
學術界普遍認為中秋節肇始于中唐,依據是中唐開始出現了大量的文人賞月玩月詩。唐代的科舉制讓大量文人有機會通過考試進入朝廷為官,隨之而來的,是為了科舉考試和被舉薦機會而產生的文人遷徙大潮。他們背井離鄉,聚集在長安、洛陽、揚州等地,努力擴大自己的社交圈,期待著命運的垂青。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宮的仙話在社會上開始傳播后,文人們發現中秋滿月最適宜“玩”,這一方面是為了附會“月宮仙境”,另一方面也是借賞月來抒發自身的人生境遇。于是以八月十五為時間點的“玩月詩”井噴似地出現了。
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 篇6
從詩歌來看,賞月詩描述的場景多在塞外或異鄉、或獨酌或與兩三同僚、知己賞月;內容除了對月夜景色的狀摹、由明月普照而生發出的旅愁閨怨,還有月宮中的兔、蟾蜍、姮娥,吳剛,和對月宮仙境的遐想。唐代的中秋玩月詩歌的詩境通常是比較清冷的,如“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李樸《中秋》)更是襯托出一種不同于人間的別樣氛圍。中秋在肇始之初就融合了自然與個體在時代的命運,賞月詩更是文人們經驗世界的心靈化,“秋月”是那些在人生道路上忍受巨大孤獨和寂寞的文人們寄托情懷苦悶的情感對象物,而月宮的美好傳說,飄渺的仙境,長生的象征,又象征著文人的“詩意”審美和對功成名就的“圓滿”人生境界的追求。在開放而氣象萬千的唐代,人人都希望建功立業,但是個體在大時代中的命運卻難以把握和捉摸,中秋成為特殊時間節點下的文人們安頓精神、寄托人生理想的物象認同空間。
宋代,中秋習俗已經廣泛滲透在社會各個階層。商業城市崛起,市民階層形成,傳統人文臻于成熟,人本追求凸顯,“閑”與“適”,對于宋人來說,既是藝術境界,也是人生境界。宋太宗年間,皇上正式下令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因此宋代的中秋,不同于唐代的“清冷”,《東京夢華錄》卷言:“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鄙鷦拥孛枥L了北宋時期開封市民中秋之夜賞月的熱鬧情景。從皇宮貴族到普通市民,自成人到孩童,通宵達旦,整個社會都沉浸在中秋夜的狂歡之中。宋代商品經濟繁榮,社會財富增加,較之前的傳統儒家“嗜欲眾而民躁”和“養心莫善于寡欲”形成的拘謹、簡樸、素樸的民風發生了轉變,特別是“重利趨商”啟動了人的本性欲求中所固有的、久遭禁錮的享樂欲望。這樣恣意尋樂之風不獨為富貴之家所獨享,“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中秋節日賞月的全民狂歡,“秋月”成為民眾在一年辛苦勞作后,通過消費,慶祝豐收宣泄的正規渠道,形成了民眾社會生活中的功能性認同空間。
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 篇7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是全國人民的節日,每個地方習俗各不相同,但是都代表著對家鄉的思念,寄托著人么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向幸福的彼岸。中秋節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 篇8
節期、節氣與節日
明月幾時有?八月十五夜。為何中秋節是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呢?據記載,上古時代當晝夜平分,黃昏虛宿位于南中天時,這一天確定為仲秋。后來歷法的出現使朔、望等時日得以準確排定,并引起人們的關注。“望日”這個在日期坐標中比較特殊的日子為八月十五成為一個節期提供了前提。
古代歷法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二十四節氣,其中秋分這一節氣確立較早,對中秋節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古人在秋分時祭月。秋分一般在八月十五日前后,但受閏月影響會提前或推遲。不見月而祭祀多有不便,于是便逐步發展為秋季的第二個月“仲秋”祭月,促進了中秋節這一節日的形成。
歷法與節氣的確定使八月十五這個常日突顯出來,成為一個比較特別的日子,從而為中秋節的形成提供了基礎。但是這些還遠不足以使八月十五日成為一個節日。各種風俗活動的注入,才使這個日子鮮活起來。
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 篇9
學術界普遍認為中秋節肇始于中唐,依據是中唐開始出現了大量的文人賞月玩月詩。唐代的科舉制讓大量文人有機會通過考試進入朝廷為官,隨之而來的,是為了科舉考試和被舉薦機會而產生的文人遷徙大潮。他們背井離鄉,聚集在長安、洛陽、揚州等地,努力擴大自己的社交圈,期待著命運的垂青。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宮的仙話在社會上開始傳播后,文人們發現中秋滿月最適宜“玩”,這一方面是為了附會“月宮仙境”,另一方面也是借賞月來抒發自身的人生境遇。于是以八月十五為時間點的“玩月詩”井噴似地出現了。
從詩歌來看,賞月詩描述的場景多在塞外或異鄉、或獨酌或與兩三同僚、知己賞月;內容除了對月夜景色的狀摹、由明月普照而生發出的旅愁閨怨,還有月宮中的兔、蟾蜍、姮娥,吳剛,和對月宮仙境的遐想。唐代的中秋玩月詩歌的詩境通常是比較清冷的,如“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李樸《中秋》)更是襯托出一種不同于人間的別樣氛圍。中秋在肇始之初就融合了自然與個體在時代的命運,賞月詩更是文人們經驗世界的心靈化,“秋月”是那些在人生道路上忍受巨大孤獨和寂寞的文人們寄托情懷苦悶的情感對象物,而月宮的美好傳說,飄渺的仙境,長生的象征,又象征著文人的“詩意”審美和對功成名就的“圓滿”人生境界的追求。在開放而氣象萬千的唐代,人人都希望建功立業,但是個體在大時代中的命運卻難以把握和捉摸,中秋成為特殊時間節點下的文人們安頓精神、寄托人生理想的物象認同空間。
宋代,中秋習俗已經廣泛滲透在社會各個階層。商業城市崛起,市民階層形成,傳統人文臻于成熟,人本追求凸顯,“閑”與“適”,對于宋人來說,既是藝術境界,也是人生境界。宋太宗年間,皇上正式下令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因此宋代的中秋,不同于唐代的“清冷”,《東京夢華錄》卷言:“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鄙鷦拥孛枥L了北宋時期開封市民中秋之夜賞月的熱鬧情景。從皇宮貴族到普通市民,自成人到孩童,通宵達旦,整個社會都沉浸在中秋夜的狂歡之中。宋代商品經濟繁榮,社會財富增加,較之前的傳統儒家“嗜欲眾而民躁”和“養心莫善于寡欲”形成的拘謹、簡樸、素樸的民風發生了轉變,特別是“重利趨商”啟動了人的本性欲求中所固有的、久遭禁錮的享樂欲望。這樣恣意尋樂之風不獨為富貴之家所獨享,“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中秋節日賞月的全民狂歡,“秋月”成為民眾在一年辛苦勞作后,通過消費,慶祝豐收宣泄的正規渠道,形成了民眾社會生活中的功能性認同空間。
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 篇10
原始崇拜與節俗
原始崇拜中有自然崇拜觀念。其中,土地崇拜觀念的起源與我國傳統的農業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對土地神的尊敬與崇拜形成了“春祈秋報”的儀式活動!扒飯蟆奔丛谵r業豐收時節,用收獲的農產品來祭祀土地神,感謝大地之神對人們的恩賜。而自然規律下的大收獲季節即在秋季,這與中秋節飲食風俗的形成也有很大關系。
對日月星辰的崇拜在世界各國都很普遍,在我國古代也頗盛行。《禮記·月令》中曾記載日月崇拜情況:“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薄跋υ乱韵Α奔粗冈谇锓种辜腊菰律。
原始崇拜活動在君權制社會中發展,逐步得到統治者的認可并固定下來,擴大了其在民間的傳承,從而大大推動了中秋節風俗習慣的形成。由此,原始的秋報儀式與拜月風俗逐步上升為固定禮俗,逐步傳承為中秋節賞月拜月等節俗。
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 篇11
一個事物能否世代相傳,就看它是否具有普遍認知的價值和參與社會生活的功能,否則認同感無從談起,持續感自然表現難以為繼。
在四大傳統節日中,中秋雖然成型最晚,但影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中秋節的功能性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調整,并且貼近民眾生活的需求。除夕、清明、端午,都與某些不安定的元素結合在一起,惟有中秋,圍繞著“秋月”與“圓月”,形成了勞作實踐與詩意棲居、況味自然與敦化人倫的完美融合,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可以起到安頓精神的節日,雖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節俗內容,但是能讓中秋節保持自發傳承的動力,是其在不同社會時期所表現與發揮出來的一以貫之的“社會功能性”。
從中唐到明清,“圓月”中貴人倫、重親情的主題逐漸突出,形成了民眾的情感認同空間
節日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概念,即使是同一個節日,在不同歷史時期,它的文化功能也會根據不同的社會需求而發生相應變化。
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 篇12
由明至清,再至當代,中秋節始終作為一個重要節日被傳承下來,究其原因,還是中國人對“闔家團圓”的看重與期許。尤其當代,中秋滿月最鮮明的寓意已經不再是“豐收”和“長壽”,而是“月圓人團圓”,以月亮的圓滿比喻家庭的美滿。人們發現追求生活的幸福才是努力工作的最終目的,而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家庭的溫馨。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每一個家庭都和諧美滿了,整個社會才能和諧安定。
正如那首傳唱千年的《水調歌頭》所祝:“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中秋佳節之際,祝愿每一個人的辛勤勞動都能獲得豐收回報,祝愿每一個家庭都能團圓美滿,祝愿我們的祖國能夠永遠和諧安定、繁榮昌盛。
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 篇13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 篇14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是全國人民的節日,每個地方習俗各不相同,但是都代表著對家鄉的思念,寄托著人么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向幸福的彼岸。中秋節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 篇15
明清之后,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一種新的道德價值思維方法正在破土而出,它所反映的是從“人的依賴性”到“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歷史前進的方向。在這樣的時代中,中秋的節俗就更加世俗化,《陶庵夢憶》卷5中就有相關記載。同時,與明清時代內收的社會形態一樣,節日的內斂性開始顯現,中秋由注重公共活動逐漸收攏到注重家庭內部的成員交流。正如《燕京歲時記》所云:“每屆中秋,是時也,皓魄當空,彩云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表現出澄凈清幽的天上圓月,圍合寧靜的院落,親密和洽的親人,三者在這一刻達到混融合一,親人團圓成為中秋節俗的明確主題之一!兜劬┚拔锫浴分姓f:“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同時,重視親友之間的人情往來,親友之間要互送月餅、瓜果等過節的東西。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每個家庭成員在中秋夜因為團圓油然生出安全感、舒暢感和溫馨感,即中秋賞月節俗倫理功能的根源所在?傮w來看,明清之后中秋節俗的功利性內容顯著增強了,節日表現的公共性與家庭性這兩者之間所表現出來的內在張力,使得“圓月”中貴人倫、重親情的主題逐漸突出,形成了民眾的情感認同空間。
今天,傳統節日要適應當代生活,需要積極探索其在民眾生活中的文化譜系重構模式
20xx年,中秋節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于20xx年正式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這些年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如果傳統節日的影響力逐漸淡出民眾的生活,其所負載的精神內涵,也就是我們說的“非物質文化”就會有表面化和空殼化傾向,表現出文化譜系缺失和斷裂的狀態。
傳統節日的文化構建是譜系性的,既包括對其儀式、空間等的建構,也包括對形式的建構,其核心是文化建構主體對文化形態及其相關文化價值的認同性建構。
中秋節在不同的時代表現出不同的功能,“秋月”與“圓月”作為認同性達成的關鍵詞,將中秋節所蘊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先苦后甜的社會勞作觀、企盼闔家團圓諸事圓滿的人倫幸福觀等文化心理逐漸融合,使得中秋節表現出的社會調節、緩釋功能與其展示出的獨特的民族浪漫氣質完美融合,一言以蔽之,就是對“美”與“好”的追求和向往。這樣的中秋節文化形成了自身的認同譜系,從語言敘事來看,有神話、詩詞;從物象敘事來看,有月餅、兔兒爺等代表性物品;從行為儀式敘事層面來看,有中秋祭月、拜月、賞月、玩月的不同儀式。
中秋文化譜系的形成使得中秋節在發展中幾乎融合了所有秋天的節日,其文化認同性與情感認同性在民間表現出強大的社會活力和民俗生命力,生發出節日內部自我傳承發展的動力,逐漸成為四大傳統節日中除春節以外最重要的節日。
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 篇16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碧K東坡一首《水調歌頭》膾炙人口,寫出了無數人在佳節之際倍感強烈的相思惆悵。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中秋節。說起中秋節,大家首先便會想到拜月、賞月、吃月餅等習俗,但人們對這些中秋習俗大多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中秋節到底是如何產生、怎樣變化的呢?它在日益現代化的今天又有哪些新的傳承意義呢?本文擬對中秋節的起源、形成與演變進行分析,談談中秋節的現代傳承和發展。
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 篇17
中秋節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始于唐朝初年,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所承載的核心文化是家庭團圓、幸福美滿,并衍生出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活動,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慶祝中秋的習俗活動,帶動著節日發生著微妙的變化。積極的一面,因互聯網的存在和快速發展,為節日注入了活力和新意;也曾有快節奏的生活下,中秋節簡化成單一的“月餅節”,成為眾商家消費假日的異化。
從近年手機交流工具中不難看出,人們通過網絡向親朋好友獻上節日祝福,以及曬團圓、曬心情慶祝節日。其中亮眼的還有中秋節的禮物,如網上訂月餅、網上換禮品、私人定制禮物,可以說豐富了傳統過節方式,讓人們在明月照天的情境中,享受著科技帶來的樂趣。
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 篇18
在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里,中秋節被看做中國人的第二大節日。春節是第一大節日,春節也被中國人俗稱“過年”,有“百節年為首”之意,也有人把中國春節稱作“年節”,以示“年”與“節”位置的不同,樹立“年”高高在上的地位!肮潯焙芏,“年”只有一個,在處處講次序的中國傳統價值觀念中,這一點顯得十分重要。這樣看來,中秋節在除去“春節”這個“年”之外,就又上了一個臺階,可以看作中國人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了。
當然,排位并不是衡量一個節日重要性的尺度,何況也沒有哪一個的部門做過統計數字。我想說的是,為什么中國人如此喜歡中秋節?中秋節究竟寄寓了中國人怎樣一種情感?中秋節對于今天的新一代中國人有哪些值得吸收的東西?我們恢復了中秋節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又應該怎樣過中秋節?
節日氣氛來看,白天要熱鬧,晚上要浪漫。由于儒家倫理文化的影響,中國人相對而言,熱鬧與浪漫的程度要比西方人弱些。節日在西方人眼里核心是歡樂、開心、聚會的事情,所以“全民狂歡”是西方人的節日精神。而中國人的歡樂、開心都是有“度”的,古代只有在國家很重大的日子里,或者是皇帝的一個大喜之日,才會有“君民同樂”的盛大節日場面。大部分中國的節日里,對于一個東方農業大國來說,一直是提倡勤儉過節的,不提倡節日里的大肆喧鬧,反對節日鋪張浪費。我看到西方人的西紅柿節,狂歡之中,人們把西紅柿砸的滿街滿地都是,那種歡樂的情景是中國人不能接受的,這不是糟蹋東西嗎?在一個珍惜每一粒糧食的中國人身上,怎么能容忍這樣不把農民的勞動成果當回事的“敗家子”行為呢?可我們沒有想到,如此狂歡的“敗家子”正是那些種植西紅柿辛勤勞動的農民,他們是如此地浪費“狂歡”慶祝西紅柿豐收節慶的。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認為體現了自己的勞動價值。顯然,西方的農民觀念與我們的觀念也有很大的不同。歷,我們發現節日活動最熱鬧的朝代,大都是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的時期。節日也要國富民強才興盛。
中秋節的美味吃月餅吃“文化” 篇19
“萬里無云鏡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
——中秋節的當代意義
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緩慢發展而來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中秋時節,人們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更多地被賦予了情感色彩。
“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是民族凝聚的促進劑,有著強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團圓”是老子“道法自然”的產物,是“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高度體現,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理念。花好月圓之夜,就是骨肉團圓之時。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币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從天上的月亮聯想到人間團圓,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中秋節寓意)郎西!睏罨浔M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叫,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寄情明月,這又是情感釋放方式。
人世間總是離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與人生的失意總是難以避免,因此,追求團圓就不僅僅是一種現實的需要,還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