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你知道中國中秋節的習俗嗎?今天第一范文網小編特意準備了一些中國中秋節的習俗,希望你能喜歡。
中國中秋節的習俗
北京中秋節習俗
兔兒爺傳統習俗。兔爺是北京老傳統玩具,它最早出現在明末,用來祭月的,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每到農歷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兔兒爺,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
對月祭祀招運氣。古人素有將圓月視為美滿、團圓的象征,因此八月十五敬月習俗源遠流長。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十五賞月。北京人喜歡一邊看電視里面的中秋節目,一邊賞月,有像過年看《春節聯歡晚會》一樣,這種習俗同樣起源于周朝,不過當時是上街游玩,看戲比較多。
上海中秋節習俗
祭月。祭月時,當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還供有執著搗藥杵站立的玉兔月宮符畫。舊以月屬陰,祭月時由婦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說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畢,一家吃團圓酒、賞月飯等。婦女回娘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的緣故。
走月亮。中秋夜出游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伴夜游,稱為“踏月”。上海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橋下面水中蕩漾的皎月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織,爭相觀賞。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氣,被稱作“滬城八景”之一。
燒香斗。所謂香斗,也有稱為斗香的,是由紙扎店制作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約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著紗絹,繪有月宮樓臺亭閣等圖畫,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斗中插有紙扎的龍門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裝飾。上海中秋節燒香斗的場面,向以南園為最盛。此外,城里城外許多大橋的橋堍都點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青苗會。在農村,中秋節祭祖,往往幾家合在一起行事,這在舊俗中叫做“青苗會”。農民還將中秋天氣和年中收成等聯系在一起。據說中秋月明,則來年歲熟,寶山縣有諺語:“中秋月朗來年熟。”如果中秋夜多云或雨而不見月亮,會影響到第二年的元宵,說是終宵雨雪,燈節也會大為減色的。上海縣、嘉定縣有諺語: “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燈。”奉賢縣的諺語則說:“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燈。”
中秋節象征
親人的團圓、豐收、富足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又稱月夕、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
中秋節代表物
月亮、月餅、艾蒿、茱萸、燈謎、花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