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有哪些習俗
中秋節,恰好在秋季的第二個月,且在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又稱“仲秋”。那么,大家知道中秋節有哪些習俗嗎?下面一起隨第一范文網小編來看看中秋節的傳統習俗,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秋節傳統習俗
1.吃月餅
我國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2.賞桂花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3.燒塔
中秋夜燒塔中國南方的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地農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磚和瓦片以及樹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圓窯形,下寬上尖,內為空心,中秋晚上點燒,常常會有燒塔比賽,塔燒得越通紅越好,燒得越旺越有彩氣。
4.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5.放河燈
中秋放河燈對于少女們和孩子來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活動。用油紙做成荷花型、船型等各式各樣,點上蠟燭,放于河中,放之前許下美好的愿望,讓河燈帶著自己的愿望飄香夢想的目的地。
各地中秋習俗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
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于校內聚餐。
其他國家中秋節習俗
泰國“祈月節”:擺仙桃拜八仙
泰國人把中秋節喚做“祈月節”。每當泰國的八月十五之夜,各家各戶,男女老少都要參拜月亮。中秋桌上供奉著中國民間傳說的“八洞神仙”。個個栩栩如生,向祈禱者傳授“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桌上還擺滿了“壽桃”、“月餅”之類美食。據泰國傳說,中秋祈月,八仙會帶著壽桃到月宮給觀音祝壽,菩薩神仙們就會“降福生靈”。
日本“月見節”:吃團子
日本人稱中秋節為“月見節”。節日這天,成千上萬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吟唱吆喝,扶老攜幼,抬著神龕到廟里去進香。孩子們還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裝飾家門,迎來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里,擺上瓜果、米團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賞月,聆聽老人講述關于月亮的神話。日本人過中秋吃的不是月餅,而是江米做的“團子”,它形狀各異,餡兒以豆沙為主。如今日本只有少部分地方保留著過“月見節”的習慣。
韓國“秋夕節”:品松糕
韓國人稱中秋節為“秋夕節”。秋夕在韓國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從農歷八月十四日開始全國上下就要接連放假3天,慶祝佳節。韓國“秋夕節”最重要的是全家人要團聚到爺爺奶奶家,首先是祭拜祖先,然后全家人一起跳舞、賞月。韓國也有獨特的中秋食物——松餅。松餅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內餡是豆沙、棗泥等,因蒸時墊有松毛而得名,中秋時家家蒸食并互相饋送。
越南“中秋節”:聽阿貴
越南人的中秋節以孩子、鯉魚為貴,顯出自己特點。阿貴相當于越南版的嫦娥,相傳阿貴得到仙樹后,未遵仙訓,用污水澆樹,結果仙樹騰空飛上月宮,阿貴因手拉樹根,也被帶往受責。晚上彩燈齊放,傳說是條鯉魚成精后害人,包公為救民用紙扎了鯉魚燈以鎮之。于是,孩子們都在中秋晚上聽“阿貴”的傳說,還會提鯉魚燈出游玩耍,預示長大“跳龍門”之意。
斯里蘭卡“月圓節”:聽講經
中秋節,在亞洲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是一年一度。然而,斯里蘭卡的“月圓節”,是按佛歷習俗流傳的,每月當月亮團圓時,就要過一次佳節,當然以中秋的“月圓節”最隆重。“月圓節”這天,斯里蘭卡全國放假。善男信女們早早安排好美味佳肴后,都爭先恐后地到寺廟或神堂去聽講經,拜月亮。聽拜之后,人們圍坐在場院里,就著美食,端坐賞月。直至明月西沉,歌舞娛樂,盡興而散。
緬甸“光明節”:點燈火布齋飯
緬甸人在8月的“月圓日”要大張燈火,以慶祝“光明節”的光臨。節日之夜,萬家燈火,亮若白晝,到處是“不夜城鄉”。緬王每年親自主持慶祝活動。國王還要在衛隊和文武百官簇擁下,出宮觀燈并舉行盛大施舍。各地還要通宵達旦放電影、演話劇、跳舞唱歌,佛塔內還有大規模的布施齋飯等活動,非常熱鬧。